第56章 是非功過 毀譽由人
他們喝了迷魂水走出涼亭,一路陰風行雲,前方出現一座城門寫一副對聯「人與鬼,鬼與人,人鬼殊途;陰與陽,陽與陰,陰陽永隔」,沒有横批,只有一塊黑匾額,掛在城門上方寫著三大金字「酆都城」,氣氛極為莊嚴,令人肅然起靜。
元宏有些緊張握著林文繡的手走進酆都城,看見排列整齊的十座城門,依次排列一殿至十殿的閰王殿,每個殿門口都有陰兵守衛,元宏與林文繡拿著死亡證給一殿陰兵,陰兵恭敬道:「請你們直接走到第五殿。」
他們繼續前行看到白玉殿門口朵朵蓮花盛開,陣陣清香撲鼻,呈現祥瑞之兆,第五殿門口的對聯寫「陰曹地府,十座殿堂五殿為主;十八層地獄,百種刑罰以法正道。」,當他們一起走進殿內,十位閰王面朝南方坐上在蓮花台,南邊玉牆各懸掛一面巨大鑲金邊雕花閃亮的鏡子,雙手合十道:「鬼魂元宏與林文繡來此接受諸神審判發落。」。
五殿閰王道:「在你們的後方有兩面鏡子,東邊『前世鏡』,西邉『後世鏡』,可以看見自己的前世今生與後世子孫。」,元宏與林文繡向後轉身,先站在前世鏡,喚醒塵封已久的記憶,一幕一幕呈現在眼前,元宏一覽無遺不禁道:「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元宏迫不急待走到後世鏡前,目不轉睛觀賞未來的天下局勢,心情跌宕起伏很大,最後垂頭喪氣道:「大魏竟然在我死後三十五年,從盛世一時的王朝,急轉直下衰敗,最後亡國分裂為東魏、西魏,又分別亡於北齊、北周。最後,由楊堅統一中原建立隋朝,此時離我去世已八十八年了。」
他牽著林文繡的手轉身問道:「難道我推動五胡民族全面漢化是錯誤之舉嗎?」
九殿閰王道:「本王認為元宏的漢化革新,在死後三十五年,讓北魏走上亡國分裂的不歸路,罪不可赦!」
十殿閰王搖頭道:「就陽間歷史長河來看,三十五年只不過短短的時間,但和許多朝代比較,這個時間不算短,都比分裂後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還要長,也比秦統一天下十五年、南齊二十三年都能要長,而隋統一天下三十七年。這說明一個國家滅亡的原因,是許多矛盾衝突與利益不均等長期積累的結果,硬要說成元宏推行漢化革新,才導致北魏滅亡,這是鑿附會的說法,本王堅決反。」
三殿閰王道:「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關鍵人物的一句話都能影響大局,何況三十五年有太多重要的人、事、物,都足以興邦、喪邦,豈能將亡國恨究責於元宏的漢化革新呢?凡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往往都伴隨著反動,不能因為反動而歸咎改革本身,也須要在改革中處理反動的妙方,後繼無人導致人息政亡,不能持續改革,豈能以未來的反動來追究已死三十五年的元宏呢?」
一殿閰王道:「元宏出生於落後的鮮卑文化,親政期間帶領五胡民族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在位二十八年勤於政務,好學不倦,躬親總理大政,日理萬機,積極推動全面漢化革新,中原出現耕地人口暴增,經濟文化商販繁榮,民生富庶的盛況,這場驚世駭俗、鳳凰涅盤、浴火重生的文化改革,是關乎中華民族存廢的深刻革命,史稱『太和改制』,又稱『孝文漢化』,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乃至隋唐盛世,都是基於『太和改制』的歷史演進而來的,千古一帝的元宏深具宏大且深遠的智慧,將在華夏永垂青史。
元宏第一次以南伐遷都洛陽,全面推動漢化革新本身沒有錯,錯在其後三次對南齊發兵操之過急,殫盡竭盡、嘔心瀝血,提前耗盡一生的精力,留給歷史深深的遺憾令人扼腕。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並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可惜呀!你英年早逝後繼無人,皇室內部勾心鬥角,先後殺害顧命大臣元禧、元祥,與第一賢王元勰,吏治敗壞、驕奢淫穢、昏庸無能,引發河陰之變、六鎮兵亂,豈能怪漢化革新是錯誤之舉呢?」
元宏道:「多謝一殿閰王對『太和改制』的肯定,在革新期間也遭到鮮卑族人的不諒解,認為我穿漢服、講漢語、改漢姓、通婚漢族等,背負數典忘祖的駡名,甚至發動平城之亂,也因此犧牲皇太子元恂。」
元宏轉頭看著林文繡道:「對不起,我是失格夫君,也是失職父親。」
林文繡肯定道:「先有國後有家,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甘之如飴。」
六殿閰王道:「當年金戈鐵馬,萬里奔騰的鮮卑族,誰人想到近一百五十年後,滅絕死無葬身之地,其遺留的文化痕跡也飛灰煙滅於歷史之中,為世人所遺忘。」
八殿閰王道:「鮮卑族雖然失去本民族的表象,卻在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中,得到本民族血脈的再造與重生。每個民族都有差異,不要僵化、刻板以去劃分鮮卑、匈奴、氐、羌、羯等五胡,應以眾生來思考,而不是以狹隘的部落民族或文化差異來思考,為眾生求生存、求進步、安定富足,凡是能讓黎民百姓過好日子的皇帝,就是一位好皇帝,其功德無量。」
二殿閰王道:「元宏是出身少數民族的皇帝,粗獷強悍的鮮卑性格,願抛棄落後的文化習俗,以開懷的胸襟接受漢化為使命,實在難能可貴。秉持執著堅毅的決心,勇氣膽識過人,瞻前顧後、環視天下,可謂前不見古人、後難見來者。
正逢漢化的關鍵時刻,改革伴隨而來的缺失,亟待你深化修補,卻因你英年早逝一切劃下句點,後繼幾位帝王均無能力,持續大刀闊斧的改革,若能假以天年,以你的聰明才智必能將改革中遺留的問題得到矯正,臻於完善漢化理念,你是中原歷史上非漢人最主動、最徹底的漢化皇帝。」
元宏道:「漢文化是漢族先人留下的瑰寶,一代傳一代,看不見、摸不著,卻潛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無價的精神、情感和靈魂的寄託,文化落後的五胡民族想要進步就須要學習漢文化才能後發先至,這是別無選擇且唯一捷徑的道路。」
五殿閰王:「魏國由叱咤風雲的鮮卑民族建立在中國北方的政權,國祚近一百五十年,最後雖杳無蹤跡默默沈寂於歷史的長河裡,但『太和改制』卻成功擘劃一座跨越時空的彩虹天橋,把漢、唐兩座華夏文明高峰緊緊相連,元宏為華夏民族做出最偉大的貢獻。」
元宏靦腆道:「『太和改制』前半部是文明太后的功績,如:班祿制、均田制、租調制、三長制,並逐步完成封建制度,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我在祖母奠定的基石下,遷都洛陽後全面漢化革新。可是,到了東魏、西魏時期,又逆行倒施全面鮮卑化、胡化,似乎又功虧一匱了。」
七殿閰王道:「不!不!不!東魏與西魏王朝雖然以恢復鮮卑文化為旗幟建國,歷史好像又倒退了,但整體漢化已勢不可擋,這又是一次大規模胡漢民族的再度融合,五胡民族的外觀差異已完全消失殆盡,漢族與鮮卑族血脈交融的隋唐皇室相繼統治中原,歷經三百年民族融合才告完成。盡管鮮卑族不能作為單一民族而存在中原,但它卻在另一個漢民族大家庭中得到永生,以胡融入漢才是歷史的規律,少數落後民族統治多數進步民族,終究會被先進民族較高文化所征服,最後亡國滅族,這是歷史不變的鐵律。」
四殿閰王道:「當五胡民族不斷主動融入漢族生活習慣與文化風俗,鮮卑文化的精華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五胡民族不斷的漢化或胡化的過程中,為漢文化不斷注入新鮮血液,人口大量增加,多民族的大融合是促進華夏文明的基石。當五胡民族走向更進步的文化歷史,必然會失去內在落後野蠻的格局與外在族名或姓氏,落後的少數民族透過文化融合,可以進步甚至後來居上,走向更高層次的華夏民族大家庭裡,南北文化相互碰撞,民族融合波瀾狀闊,在隋唐朝代得到重生且大放異彩。」
元宏道:「我堅持抛棄狹隘的民族偏見與歧視,義無反顧的全面漢化,促進各民族間的交往、競爭、融合是唯一正確道路,打開通往大唐盛世的大門,但是自己卻用文明之火將曾哺育過我的鮮卑族血脈化為灰燼。我從不後侮,是非功過,毀譽由人!」。
------------------
元宏與林文繡接受十殿閰王審判後,跟隨文武判官走出第五殿,文判官粉面,右手持毛筆,左手執生死簿;武判官額頭上有一個太極印記,手持金瓜錘九節鞭,負責押解亡魂查銷生死簿,他們一殿一殿的走,逐殿逐殿的過,經過幽暗的十八層地獄、血水池、供養閣,走出鬼界堡,看見前方大放光明,有一座蓮花台,金色為主,七色為輔,林文繡問道:「這是什麼地方呢?」
武判官道:「這兒是地藏王菩薩講經說道的寶座蓮台。」
元宏道:「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衪加持守護各路鬼魂,感受佛法的普照,只要真心向善,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使是鬼魂也可以化作朵朵蓮花飛出地獄,直升天界。」
他們又繼續往前走,來到還魂崖,有一座金色橋發出六個圓道光芒,兩端雕刻精美四尊護橋神獸,界碑上寫「奈河橋」,橋頭兩旁有一副對聯寫「生亦死,死亦生,生死輪迴;人是人,鬼是鬼,人鬼不同。」
武判官道:「橋兩側各有一條小路,高高懸掛兩盞燈,一盞光亮無比,牽引鬼魂到西方極樂世界;另一盞幽暗昏沈,牽引鬼魂進入六道輪迴投胎轉世,前方茶亭坐著孟婆神,負責給鬼魂喝『孟婆湯』忘掉前世的是是非非,恩怨情仇。」
林文繡道:「我想在這兒等待元恂作最後的道別,再受六道輪迴之苦。」
值此之時,東嶽大帝與酆都大帝帶著元恂突然現身,東嶽大帝哈哈大笑道:「元宏與林文繡曾相救八位神仙化身為馴鹿,又元宏的『太和改制』對後世影響深遠,小過遠遠不及大功,直接乘坐蓮花飛升成天,往西方極樂佛國淨土。元恂失手殺了師傅,雙方都有錯,又有父母的庇蔭,重新投胎為人;馮月華生前作惡多端,被捆仙鎖拘禁在十八層地獄受苦,並施展滅魂大法,連做鬼的資格都沒有,無比悽慘、悲涼。」
元恂雙手合十道:「我希望下輩子不要投胎於帝王之家!」
元宏與林文繡的魂體突然輕輕飄起,緩緩飛升天界,元恂急著道:「爹娘後會有期,期待再相逢!」,元宏緊緊牽著林文繡的手大聲道:「感謝東嶽大帝與酆都大帝的一路護持;元恂重新投胎做人,多積功德立地成佛,我們相會於佛國淨土。」,元恂望著天空,再次用力揮手大聲道:「感謝爹爹!感謝娘親!我們後會有期,珍重相見!」(全文終)
ns3.142.172.3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