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道,小夜胡講,必有妖孽!
重來、重來!
在構思過整體大綱、穩固了故事核心,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實作的第一步──架構故事的主體。它的完善能有助於我們的目的,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吧!
好的,假如你已經把這些完成了,但故事好像看了幾番後,怎麼越看越平淡?
卡文的時候,更多的是不知道角色要去哪?該怎麼觸發下一段劇情?
甚至到了結尾的時候,總覺得力不從心?
那麼不妨從頭檢視一下故事結構,因為寫作間往往會因為劇情推動,而腦裡只有粗略的大綱,對於細節上並沒有更深入的概念。那我們來拆解所謂的故事結構──
故事結構: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IQS4HMDmk
儘管目前故事結構有許多種,那我們還是拿最基本,老師常常告訴我們的起承轉合四階段,來當作引導。
1.起承轉合: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bhHkc8ShQ
我不知道是否各位伙伴和小夜一樣,老師每次都講什麼起承轉合的,每個字我都明白,合起來是什麼意思都不懂。
當時內心的OS無非是──我才不想管什麼起承轉合呢。
可想而知,作文每次都被老師批:有待加強!
然而,其實我們早已將那思緒變成了習慣,也許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現今有大量的資訊和電影,其實從裡面拆解就會發現,其實裡面簡單的不得了。讓我們再次以《勇者鬥惡龍》為例:
假如我們設定的大綱流程是:
勇者的誕生A→能力成長B→旅程C→打惡龍D→解放世界E。
起A;承B、C;轉D;合E。
「起」便是將故事的主題凸顯,相當於給故事一個目標。我們將其設定勇者的目標便是擊敗邪惡的惡龍。
「承」是延續「起」,然後將其細緻或者強化。上述的例子中,勇者鍛鍊、旅行的動機便是要強化擊敗惡龍這概念。
「轉」是故事高潮的前奏曲,最大的轉折處,是谷底、逆境、衝突的所在。在本案例中,主角破除自己的障礙,面對惡龍,最大的阻礙。
「合」就是結尾了。勇者擊敗惡龍,回到故鄉,接受眾人的擁戴。
將這些合起來,就變成了一段故事,不用擔心人物接下來不知道要幹啥。
儘管如此,實際動筆時,我們的故事也許符合核心與主題,但若缺乏有效的轉折與高潮,就難以讓讀者感到驚喜或激動。
回到開頭的問題,縱使我們安排了很多情節,但卻沒有適當引人入勝的情節,那將會令人乏味。因此,當我們安排好整個故事之後,可以找出那些劇情轉折處,針對劇情需要,合理安排情節的局部高低潮。
整體的故事看起來,就像好幾座連綿的山峰,起起伏伏,如此一來,有了生命的故事就不會讓故事顯得死氣奄奄。
此時,分支情節與衝突便扮演關鍵角色,讓故事像有心跳般起伏。讓整體的劇情有如我們的心跳一樣,噗通噗通跳著。
那麼,該怎麼設計這些分支故事呢?
其實也不難,可以仿造以上的架構,規模縮小一點,不讓它搶走主線的風采。通常寫分支故事,不需要那麼繁複的鋪陳,這時候三幕劇就能發揮它的靈活性。
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CegJIbbPm
2.「三幕劇」: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20vOABiPm
基本上,三幕劇則像是起承轉合的迷你結構:開始、衝突、結局。
開始的部分相當於我們的佈局、設定,這部分應該不用多作解釋。
#衝突:推動劇情的摩擦點,可以是內部掙扎或外部壓力。
#高潮:衝突發展到最高點時的爆發,情感與事件都達巔峰。
相信各位都明白,基本上它的原理和四要點並不衝突,而更加精簡,我個人覺得很適合用在分支故事上。譬如:
勇者一行人來到不知名的村莊,因為陰錯陽差而與村民發生爭執,在一連串的陰謀打擊下,跟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然而他們並不放棄,最後查出了真相──原來有另外一組假冒著勇者之名,為非作歹的傢伙。
最終兩方人馬對峙,一番艱難地戰鬥下,真正的勇者取得勝利,讓村民相信勇者存在的意義。
上述的例子中,不難發現開始的佈局、衝突與阻礙,最後將故事收尾。
關於三幕劇,我想大家都使用的得心應手,但如果覺得文章越來越平淡的話,也許可以思考一個要點──
衝突。
上面我們不是提到要怎麼讓故事有心跳嗎?那便是「衝突」的應用,因為它會關乎到我們設定的「高潮」。
至於故事的「高潮」,每個人著重的感受也許又那麼些許不同,但它通常有種特性,特別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
為何會有如此感受呢?故事運作的模式基本上都大同小異,但我們有興趣的是──在精彩的那時刻「那個人會做什麼反應?」
儘管知道真相會水落石出,壞人會被繩之以法,又或者勇者會黑化,但我就想看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主角如何應對?
這就是人性的「好奇」。
我們「吃瓜」不也是這樣嗎?
所以設立的「衝突」就得要思考它的力度有多強勁,越是強,故事的心臟跳得越快,讓讀者看得一愣一愣的。
戲劇裡使用的「反轉」、「轉折」就是要勾起我們這份情緒與共鳴。採用的作法無非是把主角逼上絕路,其程度會決定這份衝突的力度大小。
當然就牽扯衝突的類型,關乎結尾的方案,以後有機會再細說。
所以寫作的當下,必須得學習判斷對於故事節奏的掌握,有必要拉高故事的高潮,或者小浪,讓讀者不至於在我們佈局的當下陷入昏迷。
那這方法又回到我們先前的大綱與細綱規劃,有了綜觀的佈局之後,能更清楚知道哪一個點太過沉悶、日常,必須要拉起節奏;又或者這地方不太適合營造大浪,讓它小一點,為了營造後面更大的高潮。
而為了更有效安排這些高低起伏,我會推薦一個具體的規劃方法──事件樹。
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Y953XBl86
事件樹: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VgbRdDfks
是一種以事件為單位、分支式展開的劇情圖像化方法,形象地說,就是像「樹幹」長出「分支」。其實以管理學上,相當於「魚骨圖」的作法。
有時間的話,不妨試著畫畫看,像大樹或者魚骨圖那樣的分支圖。
「樹幹」也就是我們的主線,而樹幹上的「分支」、「節點」都是主角的選擇、遭遇或世界的變化,會讓劇情沿著不同的分支繼續延伸,但主角始終的方向仍是樹幹。
在這裡,你可以決定在那個節點營造高潮、衝突、挫折,也可以隨意調動那些分支,此時,你的人物動機將會隨著那個分支,採取怎樣的行動。
這方式很好用。
我似乎之前有提到,亞瑟曾經被推倒重寫。這2.0版開始前,我便採取這樣的方式。
我找了一張紙,把原先的主架構拆開後重新拼湊,剩下的就是把那些分支插入我的主線。
這樣就很清楚,主角如果進行到中途後,他必須往怎樣的路走,或者他又缺了什麼阻礙;是否必須補上分支,讓他有足夠的能力、線索走向終點的路。
而它是便利、有彈性的,我們可以隨意控制那些片段的移動,決定該處的高潮要營造出多大的氣氛。
更有用的是,當我們寫懸疑的部分,有些埋梗可能隨著劇情與編寫,很容易忘記而回收,但你無法預期聰明的讀者會記得那個片段,這時你審視事件樹的時候就能輕易找出。
如山神開玩笑的例子:你丟的球,在15年後能不能精準接到。其實意味著就是這個意思。
這作法我也在子不語大人的心得上看過,顯然很有效果。至少比起在腦海裡不斷演示來得迅速、有效。
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vtEfXhUFS
上述總結: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R2ZhXmT2j
基於這四個階段,便衍伸許多種故事模型:「五點式提要」、「英雄旅程」、「讓英雄先救貓」、「七點劇情架構」。
但無論如何,都脫離不了起承轉合的元素。它們更加細緻,依據故事不同類型,讓整體的脈絡更加清晰。
而提出這兩點的原因,無非是先理解運作,接下來更能讓我們更好掌握故事脈動。
如果各位伙伴和我一樣,也是一頭熱,然後衝入這裡展現自我的構想時,有可能會發現中途後繼無力,故事特質飄疑,卡文、文章連自己看了都覺得沉悶。
這樣的情況下的確可以好好深思一下,看一下令你激賞的電影,找出其中吸引的地方,那都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困境。
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BWiIIMHfq
實務操作: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WryEqZYLk
儘管我們學得再多,實戰應用上往往還是會遇上問題。
有可能隨著撰寫的時候有更多的靈感,或者劇情中人物的走向有所偏歧,這都無可厚非,畢竟初稿階段與完稿後的思緒邏輯有可能會隨之改變,後面的安排相比前一版規劃的劇情更有張力。
但我們之前說過的主題、承諾、核心,已經產生偏差了怎麼辦?
這時,確定要掰回來嗎?
布蘭登‧山德勒也提到相同的問題。也許我們都會遇到。
正如我在《寫作篇》裡說的,堅持把它寫完,然後我們再回來看看它最初的模樣後,更容易通盤瞭解故事的全貌,越能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
此刻,才是真正打開了上帝之眼,一切清楚無比。
既然後面的部分對我們來說相對精彩,那麼比起要讓後面的那些巧思消失、大幅度更改,不妨對前面故事的主題、承諾進行修改。
儘管它有可能已經發佈,雖然有點尷尬,但作品往往是這樣,很難有開頭就能一次搞定。
放心,改最多的,絕對會是前面幾章。
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3Kyg3cUGV1
結尾:3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2d6Eh55VE5
好啦,寫作就是這麼一回事,修修改改,添添補補,直到今日我也仍在修,無非是希望它能變成你、我眼中耀眼的樣貌。
還有,如果有用上事件樹這樣的工具,千萬不要把它給扔了。我至今仍有點後悔,因為後續修改過程中,沒了它的引導,導致記憶錯置,很多發生重複的地方。
即便故事完成了,它仍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本次胡言亂語到此結束,在下的腦袋也差不多快要燒光了~下回見,如果還有下回的話~~
ns18.220.129.24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