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夜臨。本次是久違的問候,同時也是這個書評區的第九十九篇文章。
作為這個值得紀念的數字,本次就來談談這個區域的緣由。
我忘了有沒有在這個地方講過,總之可以當作複習。
之所以會開這一格,是源於有朋友見到我在蕉網的書評區發表評文,接著告訴我可以自己獨自開一個系列來放,他也會過來捧場。
我想說當成整理也好,就接受了這樣的建議。
結果不知不覺就寫了這麼多篇,我都不太清楚這段期間自己的故事到底有沒有寫這麼多字了。嗯,算了,也不重要就是了。
最開始,寫評文的用意有好幾個。
第一將自己閱讀的東西作個分析紀錄,同時鍛鍊表達能力、並將寫作知識內化。
而以文章寫法來看,就是練習整理故事簡介、看出他人優點、思考能改進的地方以及訓練能讓人接受的用句方式。
當然,某部分來說也算是幫忙宣傳,還有對作品表達一定程度的感想來鼓舞作者。
到了後期,我寫評文就單純是把一些沒講過的寫作知識講一講,並且幫助我認為有潛力的作者,也是一個交朋友的機會。
這是關於評文的部分。而另一方面,相信有在關注的朋友也知道,這個書評區還包含了資源統整區,裡面是不包括書評,而是單純整理寫作知識。
過去朋友曾經問我,為何不直接開另一格來放這類的文章,我當初的回答跟現在一樣,依然沒有改變。
我當初的回答是,這是一種選擇性。
這是什麼意思呢?
什麼樣的人會點進書評區?包含了對他人文章有興趣的人、對於了解別人作品在幹嘛有興趣的人、想從他人作品學習自己缺乏的東西,無非就是這樣的人。
當然,也可能會包含想上門討評的人,是故我才在標題寫著:不開放報名。那麼,即便是眼睛再爛,腦袋再──需要多動一點的人,起碼都會看到這行字而自行退避。
如果單開一格,標題寫個「寫作技巧」,那完全不想了解他人優點、短視近利、只求表面上的效率的人就會聚集過來,我想盡量避開這樣的情況。
想了解別人、想從他人的作品學習,擁有這樣的特質,是學習任何事物很重要的基礎。
只想求快、只見到眼前似乎出現的捷徑而湧上來,這種人到最後大都會自取滅亡,沒什麼成就,可以不用管他們。
技術是要鍛鍊的,眼界是要慢慢培養的。同時,個性的陶冶也是取自於這小小的習慣,卻會對未來造成深遠的影響。
這便是我將資源放在書評區內部的原因。
當然,當點閱數愈多,就會讓一些並未擁有這樣特質的人碰巧點進來,這是必然的現象,我覺得這樣不太好,卻也無法阻止那樣的人。
或許有人讀了上面的文字,會認為這人自認為了不起。我的回答是──確實。
上述的文句中充滿了自傲。
但是大家可以想想,為何一個人要這樣花力氣寫文章。有朋友打賞是一種心意,我對此也抱持感謝這份心意的心情。只是,儘管確實能換錢,但我也從沒領過。幫助他人對我來說沒有直接好處。
那麼寫這些文章是為了什麼。其中,包含了心情的抒發、對於事物的見解、整理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等。
要說公益嗎?行為本身確實蠻公益的。但到頭來還是為了我自己本身。
如果到這邊還能接受的朋友,接下來我大概會說更加自以為是的話,如果身體或心情感覺已經產生某種不適,可以儘管上一頁沒問題。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毫無保留,其實並非如此。
我所寫出來的建議,以及相關的寫作知識,不過是基礎中的基礎。
是只要稍微學習過,練習過,就能掌握的東西。
如果是認為對行文很有幫助的朋友。
很抱歉,那只是寫作中的入門。
而在結構上,這需要比較多經驗,算是比行文高階一點點的知識。
但這同樣是創作故事的基礎。
那些不寫大綱、亂寫大綱,不知道怎樣寫大綱的人,對於結構的掌握需要靠著自己分析作品來提升。
在角色上,由於市面上充斥各種零散的招數,還因為各種偏誤造成各種誤解,需要靠著自身的觀察,對於人性的體悟增加理解,並且反覆對自身所見到的角色設計法提出假設和驗證。
在企劃方面,本區又講得更少。因為我刻意沒講,畢竟這是能賺錢的東西,就算要講,也不會在大庭廣眾之下講述。
另外,還包含各種練習實作技巧,舉例來說,在最近的文章,也就是關於故事的結局那篇,這篇的文長非常地短,因為裡面至少有含三個實際練習方法,但這些我都沒講所以文章到最後異常地短。
我在本區所撰寫的內容,我自己設定為基礎所涵蓋的範圍。
至於練習方法,就是要靠自身的發掘,以及憑藉自身的統整能力才能想出來的東西,我也沒打算在這邊教人。
這就回歸到了前面所述,會看到文章的到底有誰?
前面經過第一輪的挑選,讓抱持學習態度的人才會點進來,但難免也有漏網之魚。
例如:只是好玩而隨便點進來,但其本人心態不正。
例如:為了用免費的資料來替自己鍍金,只想用寫作知識替自己賺錢的人。
例如:品行差的人,想提升自己的能力,藉此就能得到地位並對人頤指氣使,想胡亂呼風喚雨。
我在日誌中經常提到,所謂的力量,是要給予能正確使用力量的人。
而傳授力量的人,必須告訴傳授的對象,這股力量的價值和危險性。
力量能改變世界,無論是好的方面,或者壞的方面。
寫作是具有力量的。文字是具有力量的。
拿現在某部分社會的現況來說,不正是因為獲得名位的人持續散播某種偏誤,抱持不正當的價值觀,才會讓後面的寫作新人順應潮流,並未以自身思考、陶冶出的品性來判斷該怎麼做,讓臺灣的創作圈始終低迷。
究竟什麼是競爭力。對於作品的心力、技術投入,作者本身持有的熱情、正確努力的心態和智慧,以及能知道什麼是好東西什麼是壞東西的視野。
如果只追求短視近利,想不花努力就得到好處,不動腦思考而蠻幹,最後終於靠著別人的施捨得到機會,對於這種人我秉持輕視的態度。
能用作品賺錢確實是可以努力的目標之一,但如果,你寫作的目的只是為了這件事而做,只是為了炫耀出一本書、只是為了得到名分而胡言亂語,那拜託請你盡量遠離我。我完全不想看到這種人。
有朋友跟我說,這樣的人是否為違背初衷──我認為有可能,但很大機率也可能不是。
這種人開始創作,本身就是想得到某種好處,只是在過程中這樣的偽裝逐漸脫落,甚至放大化,導致最後許多人都不想靠近,唯獨沒有能力判斷的人會盲目追隨。
拿商業作品來講,一旦作者忙於現實,又被稿子追著跑,那除非有繼續磨練技術,展開新的嘗試的行動與意識,那麼學習便會停滯,想著總之先把東西生出來,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而另一條路,會為了拓展自己的聲量和其他技術,追求寫小說以外的媒材,例如:影音頻道、遊戲、繪畫等,但要做這件事,腦中需要保有一個聲音時刻提醒自己。
不同的載體,其核心究竟是什麼?
文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故事,是創作之中最基礎核心的東西。
就算畫工再好、做成遊戲、頻道有很多粉絲,又善於使用各種其他媒材,但只要基礎的文本、編織故事的能力沒有上升,那永遠就只有那個程度。
以各種比賽所提倡的IP化,本身就給人想做出各種東西來賣的意象。
但是,這卻忽略了本質。
本質是故事,是表達故事中角色、編排劇情、建構世界,以此來傳達某種想法與趣味,乃至於上升到藝術層級的東西,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文本及故事相關的技術能力。
之所以大眾會強調某些很爛的作品也能賣,不就是間接表達我們對於好作品的追求,同時也強調,如今的大眾審美能力遠低於過去。
那麼,是誰讓整體的審美能力降低?
是創作時不動腦只會打字的人。
是觀賞作品時,覺得沒差啦,怎樣都好的人。
是看了作品後,想創作卻又不去主動學習的人。
如果我要問,是不是眼前讀這篇文章的你,你又會怎麼回答?
其實這件事大家都有份。所以我們多半閉口不提。
要怪臺灣的產業結構發展,那是前人的眼界不夠,判斷力不足並未在該行動時行動,錯過了發展時機,要這麼講也沒錯。
但事已至此,如今依然想投入在這個領域的人,就必須靠自己想想辦法。即便一個人的力量很微薄,但那又如何。
人生其實追求的只是自己認為這樣就好,你覺得自己有想要改變嗎,自己又能為了改變做到什麼程度,自己又是做到怎樣的程度才能接受。
說穿了,這僅是一種自我滿足。所以我們發起挑戰。
道理,跟創作本身同理。
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只是一張白紙。
回歸這整個書評區,之所以放這些基礎的東西,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連基礎都沒有。
如果能藉此有所提升,成為未來強大的對手,那也不失為一種挑戰。
要說我自己是否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答案並不是的,呃、好吧,是不完全是的。
在外國的優秀作品、無數優秀作者的面前,我只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每天都想趕上這群人,就算覺得有點累,只要稍作喘息,我就不禁想鼓舞自己,起身繼續向前奔跑。
那是我的選擇,我目前所具備的視野所促使我做出的行動。
我並不曉得大家是怎麼樣的,讀到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想法,也可能只是滑過就算了,又或者是,想做出怎樣跟之前不同的選擇。
不過,說穿了,包含寫過的文字在內,這便是我想撰寫的故事,是由我決定的。而你,又想書寫怎樣的故事,這就必須由各位自己來做決定了。
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