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梁偉淑軍退後,士氣大振,日夜飲宴歌舞。王凱次日便身披重甲,率領十名將領登上靈墟山,有意將宗門一半軍事化,挖掘壕溝,修築工事,以防萬一。
玄靈峰峰主李弼與靈墟宗主楊頡迅速同意。赤靈峰峰主一言不發,其他各峰開始猶豫不決。片刻後,青靈峰峰主晉湖也同意了,讓這群軍閥將各殿改造成駐軍處和物資倉庫。
楊頡捋鬚道:「既如此,靈墟宗也算盡力幫助王大將軍了,日後自然會減少干涉各位的戰事。」
熙勝勃然大怒,手中的長槍差點刺出:「若非爾等道士在兩日戰事中竭力相助,我早就將梁氏一族和他的軍隊埋葬在這裡了!你們這群口是心非的傢伙,張口就是道典真經,內心卻互相算計!」
晉湖站起身來勸解:「諸位將士請息怒,我們道士只是修行之人,怎能過分干涉世事?如今霸王率軍追殺,也並非靈墟山的緣故。數百年衰落,哪裡敢招惹霸王。」
一名名叫鄧瑜的將軍冷笑:「那梁偉淑為何親自前來?天下誰人不知他是霸王的五大紅福將之一?若非皇帝有令,你們這些道士早就葬身火海了!」
「你們都給我閉嘴!」王凱厲聲喝道。
聽到這話,眾將才停止了辱罵。
既然這些道士連生死都不管,王凱又怎能管得了?既然靈墟宗一半已經同意,他也不想再起爭端,便帶著十名將領離開了大殿。
六峰的修道士得知此事後,無不憤慨,看著這群粗俗的軍隊登上山來,佔盡了便利,到處飲酒作樂,心中充滿了怨恨,對宗主楊頡和他的幫手更加痛恨,認為正是這位長老在百年之內親手毀掉了靈墟宗千年的名聲!
將領李弼安頓好軍隊後,派出一隊士兵去偵察梁偉淑軍的駐地,兩天後便收到了初步的報告和一份地圖。李弼看完後便向王凱稟報。在天靈峰的一座高樓上,王凱召集了所有的將領。
李弼說道:「梁偉淑目前分大軍為三個營地,後面二十里就是鐵馬隘。左營距離靈墟山三十里,擋在前面是高丘叫做璧山,上面部署了約百門大砲。右營駐紮在楊淮河及其支流之間的一片稻田裡。中營靠近一個叫做山泉的路口,是從淮陽河的流域通往周邊地區的重要路線,有一條路過璧山高坡。這個路口很險要的,為梁偉淑的大軍提供水米補給的路線。」
「你們有什麼意思?」王凱問道,眼睛一直盯著地圖。
熙勝答道:「梁偉淑目中無人,進入我地百里;必須儘快進攻,出兵直搗他的營地!避免他退兵。我佔領那山泉路口後,便可以將梁偉淑的大軍分成兩段!然後帶軍分別圍剿左右兩營。」
河燕搖頭,說道:「那地山川阻隔,難以行進;我出兵進攻,與敵人碰面時,人馬就已經疲憊。所以最好先布陣以待敵,我就佔了閒逸,又得地利。」
李弼問道:「如果他不敢接戰而退回涼州,豈不是放走了他?」
河燕解說:「梁偉淑率大軍深入敵地百里,目的就是盡滅靈墟山;終於滅不了,反而折兵一萬。他這樣了,豈能輕易撤退?必須勝我一場,算是不空手而歸;這樣才敢面對他霸王。」
鄧瑜竟然說道:「霸王派梁偉淑去滅靈墟山,皇帝立即令我去救,這場戰事因此破例重要;梁偉淑不到滅靈墟,則不退兵。鐵馬隘內的與陽淮河近的稻田只能供養最多三萬軍隊。從梁州到這裡的路程就有白里,後勤補給肯定艱難,梁偉淑軍不可在久留。他知道;因此更要一戰定大局,免除他卒滯在敵地。我不要進擊,只要找到他的補給線,梁偉淑遲早會撤退。將他七萬大軍逼退也是一件大功。」
熙勝大笑,拍案道:「這就是你的大功?你的計策也太軟弱了,打來打去,五十里行軍到這裡,只是把梁軍逼退?豈不是他已經深入敵地四百里了?為什麼不打一場,讓他軍潰散?」
王凱這時從地圖上抬起頭來,說道:「本將想立大功獻給皇帝,至少要留下一半他軍的屍首在這裡,你們有什麼別的戰計?」
十位將士沉默不語。這時,王凱開口問李弼:「右營的附近有一座橋,對嗎?」
李弼答道:「確實有一座橋橫跨淮陽支流。這裡的人民早就修建了這座橋,不過幾百年來淮陽河流的水量越來越大,人們也越來越少,現在只有在晚上水位下降時才能看到整全部的座橋。」
王凱聽了急忙問道:「如果下大雨,在稻田的士卒就不是三面環水,完全被孤立了嗎?」
河燕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皺著眉頭回答:「我聽道士說三天後會有大雨。」
王凱兩眼一亮,爽朗地大笑起來,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說道:「太好了。天降大雨,梁偉淑再多的砲也沒用。我三天後就分兵成三道;一道三萬兵馬去攻打右營,天降大雨,敵大砲無法移動,這些兵馬肯定會被堵住,呆呆地讓我們隨意斬殺;一路走山川交路,截斷駐紮在所的兵卒和左營的合縱。最後一路四萬士卒徹底掃蕩梁偉淑的左營!」
河燕坐下來思考了一會兒,對王凱勸道:「三天後雨下得很大,恐怕即使是勇猛的軍隊,到了就也打不了。而且鄧瑜之前說的也不錯,梁偉淑肯定會知道這座橋的情況,只等待我們進攻……」
熙勝一向尊敬河燕,聽了這話就說道:「多疑善慮有時會錯過千載難逢的機會,我說三天後梁氏八成來不及反應,其他將軍看起來也同意了。」
鄧瑜和河燕看了地圖很久,一時無法猜出這個計謀的隱情,只好同意了王凱的計策。
王凱站起來說道:「三天後我就要將梁偉淑的軍隊埋葬在這裡!」
在稻田之上,榮建輝已經盯著陰沉的天色一個小時了。預計幾天後就會有大雨,他靜靜地走到大帳下,梁偉淑正坐在那裡,說道:「連綿陰雨,耕種就不能進行了,從梁州來的補給也會很快中斷。若王凱多慮,不出軍。這次出兵就會失敗。他手下肯定有這樣的人。」
梁偉淑沒有立刻回答榮建輝,目光已經黃澄澄一片投向對面的稻田,士兵們正在上面收割。
「王凱不會,年紀輕輕,自然野心勃勃,野心又生好勝。他在內部,我唯恐河燕;這老將天性謹慎,未必就不打,輸九場都行,決勝場卻要贏。王凱過去很聽他的話,這次卻不會,見我深入險地,自然想打一場收盡光輝。」
榮建輝陰沉地問:「敢問統將,他會怎麼做?難道想利用那座橋?」
梁偉淑說:「三天後會有大雨,橋淹後他的軍隊就會來了。幸好那些道士沒有深入干涉,不然我已經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盤,不會傻乎乎地扎進戰場。」
「不如我們退軍到河對岸?」
「本我不想守,擺陣就是想誘他們來打的。」梁偉淑說。
榮建輝皺起眉頭:「統將想做什麼?」
梁偉淑看著榮建輝蒼老的面容,突然問:「你跟著我多久了?」
「二十多年了……」老人低頭答道
「我在這裡布兵是有原因的。」說著,梁偉淑指著地圖,「不止是想保護這片稻田。這條楊槐河的支流,如果你向西南走兩里就會看到它流過一個陡峭的峽谷。這個山谷有一段長約一里的地方與一條通往山川交匯處的大路相接,也就是說,這條路和山谷在這一段長一里處只隔著一座山。你令兵士在山谷口堆積石頭,三天後就築起一道大壩。我想你和這裡的兩萬軍士一起跟敵卒同歸於盡。」
榮建輝不敢相信,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不是因為梁偉淑故意把了他和兩萬軍隊帶入絕境;而是因為這個將軍,雖然如此年輕,卻確實配得上「神將」二字。
同一天,梁偉淑親自前往中營會見張權和仲武。天色已晚,他來到交匯處附近的一座小廟。張權和仲武起身行禮。
「靈墟山有什麼動靜嗎?」重武倒酒問道。
梁偉淑喝了一杯酒,然後把自己的計謀告訴他們
「三天後你們一定要按兵不動,讓李弼以為自己撿了個大便宜。三天後,大霧瀰漫,河水已經退盡,我將率領一萬軍隊從榮建輝營地沿著山谷來到這裡偷襲……」
張權臉色頓時變了,重武也是一臉震驚,急忙問道:「王凱會中計嗎?」
「聽到你們還按兵不動,他還有什麼可懷疑的?當然會急著出兵。」
外面寒風刺骨,張權飲了一口酒,問道:「統將為何不走正路?王凱得意忘形,加上霧氣濃重,我走正路他定然不會在意。只怕此時河水還未退去。」
「王凱不會疏忽,必會派兵觀察戰場。我沿著行軍,就會被懸崖遮擋,還有濃霧。不管他有什麼神通,也知不得這條路。」
重武抓了抓頭,擔憂地說:「但能將他們圍困在鐵馬隘嗎?別忘了他們足足多出三萬兵力。」
梁偉淑臉色也變得蒼白,目光落在空酒杯上,片刻後才說道:「敵足足多出三萬人,即使在上風交攻,也不過兩敗俱傷,玉石俱焚;都時候又如何去滅靈虛?站在敵地,更不能纏綿打鬥。所以,不想持久戰,更不想慘烈戰,必要將王凱陷在鐵嗎隘中,困他在高牆之中,看著他士卒餓死的是唯一上計。」
重武皺起眉頭,失態地說道:「但還有那些修道士,統帥不能小覷!圍困是不可能的!」
梁偉淑不再說話。
張權見氣氛緊張,只好說道:「你跟隨他多久了?他何時敗過?為何這次不順意?」
重武仍覺得四面楚歌。梁偉淑拿起酒杯飲盡,邀請兩位將士道:「我是常勝將軍。」
張權大笑:「豪氣干雲!這才是我們軍統將!」
ns18.225.92.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