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姐姐(堂姐)推薦我一個營養學課程。
我告訴她:「我十年後再看。」順便發了個大笑的表情試圖糊弄過去。
姐姐開始柔性勸導。她說:「我今天聽了一下,覺得這非常好,非常長知識,覺得你也會感興趣。不過就是需要註冊入群;如果你有興趣,我可以直接把老師推給你,如果忙的話以後再說。」
我知道她是真心推薦我沒錯,於是我發語音告訴她:
如果是別人我就敷衍一下說我晚點看;跟你,我還是想解釋。
「我媽是個醫生,職業病就是在飯桌上講營養學。在她眼裡,每一道菜代表的是營養 A、營養 B 和營養 C,直到我已經背熟了,她還是會很自然地跟我介紹營養 A、營養 B 和營養 C。她最絕的是,萬一有一道菜不小心燒太鹹,會把另一道菜燒得特別淡。我問:『為什麼你不至少保證有一道菜是好吃的?』她說那樣就太多鹽了,不平衡,然後我就很傷心;這樣的對話重複多次,我的意見從來不曾使她改變。
這幾乎是我童年的創傷。我吃東西的快樂,成為了一個被人為打斷的過程。快樂是感性的,它想一往無前;營養是理性的,它的功能是阻止。我吃東西的快樂,是獨自一個人在國外生活以後才慢慢找回來的。
總而言之,我知道你推薦的這個東西挺好,但它就是不適合我。」
然後姐姐說:「當然,我的小可愛,謝謝 darling 分享給我。」
是啊,我知道她會聽,所以我才說了那麼多。
2.
我和朋友 L 一起參加完一個活動,機緣巧合,L 的爸媽在附近做東,L 看我晚上孤孤單單很可憐,便喊我跟他爸媽還有其他人一起吃飯。
各位都是很溫和熱情的人。正餐上完後,L 的媽媽又點了各種口味的蛋糕:焦糖太妃、巧克力、紐約起司⋯⋯可惜我已經太飽了,不過還是每種口味都小嘗了一口,各具特色,非常好吃,尤其是檸檬蛋糕,酸甜都那麼明顯。
快要收桌子的時候,我對面的姨姨又遞給我一大塊蛋糕。雖然我自己盤子裡的都還沒吃完,可由於我是現場唯一的外客,她說著:「不要剩下!」最後都塞給我。我笑,但很無奈:「好……就算剩下,也剩在我的盤子裡好了。」
後來,我跟 L 聊起我們關心的政治文化議題,漸入無我之境,也沒注意看飯局上其他人在做什麼⋯⋯突然,阿姨從 L 身後出現,又伸出一塊蛋糕,要放入我的盤子。我還沒看清蛋糕的成色,L 也沒轉身看他媽,而是抬手幫我擋了回去。
「她吃不下了,不要再給她了啦!」
我愣了一下,心裡一頓。
我想起了我無數個拒絕別人食物卻充滿尷尬的時刻。我不想接同事分發給我的零食,因為我從來就不愛吃零食,可是他心情好就又來發;我不想吃住家阿姨買來的過量早飯,卻被說:「你長這麼大個子,怎麼會吃不下?」;還有被媽媽餵多餘的飯菜,也總是靠我反覆地聲明,甚至無奈到把菜夾回她碗裡,才能證明自己的決心⋯⋯
L 那一下擋住蛋糕的手,讓我短暫地在餐桌上活成了一個能被好好聽見的、可以不用再一次重複「我吃不下」的人。
那一瞬間,我真的感謝他。
ns216.73.216.7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