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丹氣功,又叫內丹術,是道教一種重要的修練功法,現在一般視為道教氣功(道家多稱「煉氣術」)的一種。
內丹術指以「人身是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思想為理論,進行性命的修煉,以人身為鼎爐,修煉「精、氣、神」等而達成強身健體、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延長壽命,乃至成仙、長生不老之目的。
一般來說,氣就是能量的一個代號,凡煉氣的人,他的氣多了,就相當於能量增加。
煉氣就是煉更大的能量。在內丹學來說,內丹修煉是把身體的氣逐漸提升,也就是提高能量。
身體的氣叫「陽氣」,可透過適當呼吸功法使體內陽氣壯旺,強化能量,讓自己身體素質改善過來,有病醫病、無病健康。
從中醫角度看,一個健康的人就必然是一個氣血精旺的人,氣虛血弱就容易生病。
患病的人不是氣虛就是血虛。氣血旺即是陽氣充足,也就是能量處於頗佳狀態。
內丹修煉初始是壯旺陽氣。陽氣的啟動在「下丹田」,叫「點着爐火」。
初學者須由師傅用本身的氣機導引,引導弟子關注下丹田之處,肚臍下小腹區間是否有暖熱氣感便行。
如果以「宇宙爆炸論」作比喻,「炁」就是爆炸之前的無形張力,「氣」就是形之於爆炸的那股可見的強大能量。
所謂有根氣之人,就是指跟佛道家有緣之人,能夠短時間內就感覺到氣機,在經由調整呼吸及靜坐方式,慢慢累積氣機,最後形成一股無形的氣在體內孕育壯大,然後氣自運行,通經過脈,慢慢滋養筋骨,排除體內毒素,進而達到延遲老化目的。
武俠小說內寫的也不全然是假的,是真有內氣之說,也能運行全身,打通任督,只是內氣只能養生,卻無一絲攻擊能力而已。
因此心浮氣躁的年輕人大多是練不了的,只有人過中年才有那股經過歲月洗鍊的沉穩心態,能真正靜下心來練習下去。
還有久病纏身之人也能適當練習改善體質,遠離病痛。
因此周星才會認為,已逝的李大師若生前能夠輔助修練養身氣功,或許身體上就不會出現太大問題。
自從周星穿越過來之後,原本平日並沒在意體內的細微之處,直到某一天因為寫劇本關係導致睡前思維紊亂,無法順利入睡。
因而在睡不著之下,習慣性的做在床邊靜坐調息,讓思維收斂,頭腦放空,好幫助入眠。
卻沒料到,甫一靜坐沒多久,體內有股潛伏的氣機卻驟然動了起來!
他發現,原來在前世體內靜養的那股小小內氣居然也跟著穿越過來!
過了幾日,又在沒刻意靜坐養氣之下,體內那股氣竟也能自行緩慢增長運行,彷彿經過時空改造後,不只身體細胞產生變異,就連那股「氣」也似乎發生了異常現象。
雖然暫時對生活沒多大幫助,平時也沒特意去關注它,反而,有時還會形成困擾。
就是在身體內陽之氣充足鼓動之下,身體會陰穴、命門穴之處會無端端氣動起來,時常感到體內發生地震,有時會發生在睡眠中半夢半醒之時;或是坐著在電腦桌前寫東西的時候,身體就會不自主的晃動了起來,就此打亂他的思路。
周星知道,是那股氣在跟大地的磁場產生共鳴現象,尤其在端午節當天,是天地之間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大地的磁場也是最容易跟練氣者產生共鳴。(否則那天為何雞蛋容易在地上立起來。)
因此,吳老師有特別交代過,在那天靜坐練氣也最容易增長功力的。
還有最麻煩的,就是腎氣經過日積月累的醞釀壯大、精神飽滿充足,那方面就越來越不滿足了…
直到幾年之後,周星才慢慢發現,往後似乎越來不需要仰賴大量食物的能量來補充身體內的變異細胞,這才真正用心練了起來。
只不過,目前要他就此禁女色、禁吃肉,短時間內還是辦不到的。
實因當氣功練到化境,不僅要適當禁女色,還會自然的開始厭惡吃肉食,往後的生活就只能茹素。
否則洩去元陽、或吃到肉食,敏感的身體就會慢慢感到不舒服,立即會感到洩去元陽後的短暫氣虛;以及吃肉後產生有害雜質堵住體內血路,令氣血不通等等,大大影響功力上的精進。
所以,當時還年輕力壯,好吃又有點好色的周星又如何能靜下心練下去。
不過,也由於練氣者對自身體內氣血的敏感,還有個不為人知的好處。
就是當氣練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發現,每當服用中藥草或其他有毒之物後,那藥物經胃部消化之後所產生的一股藥氣會自然跑到身體某器官的位置作滋養作用,或反之是引起不好的影響,這種特殊技能相當於神農嚐百草的功用。
因此幾乎每個道家練氣高手,都能算是半個中醫,只不過由於沒有執照不能公開行醫而已。
也由於練氣者有這項特殊技能,在吳老師的家中就會發現櫃子上擺放著幾十個中醫科學藥粉罐,也不對外公開行醫,只當作平時實驗用,還有順便照顧身邊人的健康。
……
「我才剛來,還沒開始運動呢,小兄弟,有沒有興趣跟我搭把手呢?」交換完聯絡方式後,久沒跟人用詠春拳過招的吳大叔很想跟周星交手過癮一下。
「吳老師,小弟練的只是表面功夫,打不過您的。」周星前世稱呼那位吳老師習慣了,為表紀念以及親近之意,因而將此稱呼套在他身上。
「沒事兒,咱們只是互相用黐手切磋一下,不會受傷的。」
黐手,是詠春特有的、以“黐”的方式進行手部動作的訓練形式,以其“若即若離、不黏不斷”的意識訓練為目標。
《黐手》和《黐腳》是詠春獨有的練訓練形式,是詠春同門師兄弟之間用於相互提升的特有訓練方式,以此達到在實戰中手部及腳步對力量的大小、方向、速度方面的敏感應對能力。
其《閉目黐手》更是訓練身體的觸覺反應能力中的最高效方式,是搏鬥中的“撒手鐧”。
詠春拳的雙黐手就是鍛鍊兩手的觸覺反應,當身體中樞神經系統建立複雜的條件反射時,兩手可以達到反應靈敏和隨機應變,在迅速千變萬化的實戰中能夠應付自如。
因此,可以認為它是詠春拳基本體系總結出“無招勝有招”思想的主要依據。
這也是周星特別對詠春拳較為重視的原因。
在實戰當中,用大開大闔的招式對敵絕對是非常愚蠢行為,反而像貼身近戰的詠春拳之短小精幹、陰險狠毒的作風,才是最佳對敵方式。
不管在擂台、戰場、街頭實戰,只要是成為對手,彼此眼中就只有勝負之分,對戰時間上越短越好,這對自身的體力及安危上也有絕對的保障。
ns3.14.128.2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