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橫空出世 榮登舞臺
遠在上古時代,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不斷活躍盤據在中原以北,一望無際的黃沙大漠。秦漢時期,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遊牧部落,以匈奴族最強大,但經漢武帝劉徹的幾次打擊,至東漢末期,匈奴族敗落後,代之而起的是鮮卑族,西晉因八王之亂滅亡後,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互相廝殺,殘酷掠奪,中原大亂,民不聊生,在征伐不休混戰期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部族,消滅了各個割據勢力,逐漸登上中國歷史舞臺,最終一步步走向強大,就是鮮卑族的拓跋部落,橫空出世,榮登舞臺。
鮮卑族是由各個部落組成,給中國歷史烙印非常深刻痕跡的是拓跋部落、慕容部落、宇文部落。拓跋部落以疊巒山峰、蒼茫林海的大興安嶺為天然屏障,與外界自然隔絶,過著原始捕獵生活,此時在風雨飄搖中的西晉,封拓跋部落為代國,賜酋長為代王,不在十六國之列,漢化程度遠遠落後慕容部落、宇文部落。可是,當拓跋部落的先祖,帶領族人走出大興安嶺,經過九難八阻來到呼倫貝爾和漠北大草原,很快成為大草原上的新霸主,驍勇善戰,問鼎中原,飲馬長城,在歷史的劇本裡,從幕後逐步走向幕前,公元三九八年由拓跋珪稱帝,建國號為「魏」,經過第二代皇帝拓跋嗣,對內修明政治,對外繼續用武,第三代皇帝拓跋濤,公元四三九年正式統一中國北方,史稱「北魏」,終結自西晉以來,長達一百二十多年的五胡十六國,在中國歷史捲軸裡,抹下一筆濃厚的墨彩,自此南北朝開始,為中國大一統開創隋唐盛世,奠下不朽堅實的基礎。
俗話道:「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難」,北魏是少數遊牧民族,如何統治這片廣濶的疆土,與多數以農耕為主的漢民族,共存共融是北魏取得天下後,亟須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因此,推動漢化改革勢在必行,但是漢化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可謂步履維艱,困難重重,不同部落民族、不同風俗習慣、野蠻與文明之間的碰撞,勢必引起各方勢力的利益衝突,而衝突的背後許多人為此犧牲奉獻生命。
時勢造英雄,若沒有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漢高祖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一定湮沒在芸芸眾生之中,正因為秦朝末年的風雲際會,歷史選擇劉邦成就漢朝霸業;若沒有「五胡亂華」掀起天下大亂的浪潮,匈奴人劉淵一定消失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正因為西晉滅亡過程中的驚濤駭浪,把劉淵父子推向風口浪尖,其沒落又如曇花一現,彈指一揮間;同樣若沒有雄才大略的鮮卑人拓跋濤統一北方,後代子孫也絕不會認識鼎鼎大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正是因為鮮卑族與漢族的文化矛盾,歷史選擇拓跋宏大刀闊斧推動「漢化革新」緩和民族仇恨,成功促進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北魏雖然是少數鮮卑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但難能可貴的是,歷代皇帝摒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狹隘民族思想,相反的,崇尚先進的漢文化,大膽任用漢人,運用漢文字、文化與典章制度,尤其孝文帝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更具有極博大的胸懷與先知卓見,拋棄野蠻,拋棄落後,崇尚文明,崇尚先進,不惜放棄自己鮮卑族的姓氏、語言、服飾、風俗、習慣等,更以流血犠牲確保漢化改革的成功,最終將多民族文化融合在「我文化中有你,你文化中有我」的精髓裡,在精粹融合後,鑄造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北魏雖然後來分裂為東魏、西魏,各建立北齊、北周王朝,君主雖以恢復胡化為旗幟,但胡華雜糅再次精融已勢不可檔,如排山倒海之勢漫延了整個華夏,此時歷史再次選擇楊堅完成統一大業建立隋朝,故北魏推動漢化革新在中華文化上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定位,也締造隋唐盛世的繁華,其功不可沒,得以流傳千古的王朝。
ns18.188.176.13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