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三長戶籍 田租戶調
太皇太后溫柔看著李沖道:「三長制的政策為何呢?」
李沖拱手作揖繼續道:「三長制乃依古制為準則,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在建立黨、里、鄰三制之初期,要確切編定百姓戶籍。均田制的露田是國家公有財產,必須是本鄉、本里有正武戶籍的人戶才可以享有土地,再由鄰長、里長、黨長代表朝廷向農戶收租、收調,直接對州郡官吏負責任,從朝堂到州郡官員分級負責,檢查戶籍、徵收賦稅、徵發兵役和徭役等,有利於均田制的推行。」
高閭道:「租調制的徵收改變,獲得田地的農民可減輕負擔,自願脫離強宗豪族的督護,接受朝廷的授田農耕產量大增。有明確的租調標準,百姓不會再被豪強掠奪,被無俸祿的官吏剝削。」
張祐道:「李沖大人所設立三長制是想統一天下的法令,表面上似乎可行,但實際上窒礙難行。」
拓跋丕說:「臣認為三長制若可行,對公私都有好處,農忙之月不要核查戶籍,在農閒的冬季派官吏推行新制,可以減少民怨,辦起事來更便利。」
李沖道:「百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不在徵收賦稅之時推行三長制,他們只知道三長制查戶籍的勞苦,卻看不到減輕租調賦稅的好處,必然心生怨恨,應趁著徵收賦稅的月份進行新制,讓他們立即感受到減輕賦稅的實質效益,就能明白新制帶來的好處,順著百姓的好處更容易推行。」
中書令鄭羲道:「臣認為新制不可行,奏請延用舊制,倘若冒然實行,等事敗之後,當知道臣的話沒錯。」
著作郎傅思益道:「五胡、漢族風俗既然相異,治理難易也不同,舊制的戶調賦稅執行已久,一旦冒然實施新制,恐造成天下紛亂危及皇權統治。」
太皇太后嚴肅道:「設立三長制,租調賦稅有統一標準,又可查出並制止宗主藏匿包庇的黑戶,為什麼不能推行呢?」
張祐道:「大魏官吏沒有俸祿,徵收賦稅大多來自掠奪,或任由官吏與商人勾結搜括,任意加大尺斗秤度,朝廷無力阻止,奏請在實施租調新制之前,要先統一度量衡的標準。」
太皇太后點點頭道:「皇上下詔書『改長尺大斗』,依周朝度量衡鑄造鐵權、銅尺、銅斗,布一匹皆幅廣二尺二寸、長四十尺,而徵收歲調,皆為八十尺。將標準度量衡置於永安殿前,稱為『永制』,民間禁用一切長尺、大斗、大秤,違者重罪懲處,由張祐監造標準度量衡。」
拓跋宏道:「兒臣遵旨下詔書統一度量衡」
太皇太后十分堅決道:「眾卿思慮周密,『三長制』、『均田制』、『租調制』攸關『班祿制』的成敗,影響江山社稷的長治久安,改革不能因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而有任何退縮。」
拓跋宏道:「大魏立國迄今,各族反抗起義、州郡守宰襲城掠地或自擁成王,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大有燎原之勢,朕寡德繼承大統迄今十五年,大小起義近三十餘次,一方面採高壓手段以武力鎮壓,一方面採懷柔策略向起義人民勸導放棄流亡,棄甲歸田允許回到原來的土地耕種居住不問前罪,違著發配邊疆鎮守關外,其號召和恐嚇效果均不大,因為流亡人民郷歸得不到土地耕作,有土地也承受不公平的賦稅租調,下詔以律法保證人民可分配得到土地,對豪族地主侵奪田地加以限制,標準度量衡才能達到租調賦稅公平,保障國庫財政來源不絕,嚴懲貪官污吏,緩和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鞏固大魏政權,故班祿制、均田制、租調制、三長制非實施不可。」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道:「皇上能審時度勢,切中事理,實在難能可貴,頒布詔書昭告天下『均田制、租調制、三長制』變法革新。現已快到子時,眾卿先回值勤室休息。」
拓跋宏拱手作揖道:「聖母聖后每日挑燈夜戰批閱奏摺,變法革新修律令,嘔心瀝血整頓吏治,還要照顧皇長子,請多保重聖體安康。」
太皇太后笑著道:「母后肩上的重擔必須等皇上親政才能卸下,皇長子有太和殿的宦官、宮女照料,皇上在母后身旁專心歷鍊治國方略。」
拓跋宏道:「感恩聖母聖后的教誨,兒臣受益良多。」
-----------------
旭日東昇,鐘聲響起太華殿朝議開始,二聖升御坐突然聽到殿外聚眾一陣吵雜聲,其中三位穿華麗胡服的皇室貴冑,皓首龐眉、老態龍鍾手持著雕琢精緻的拐杖,拓跋宏看見他們緩慢走進大殿內,馬上道:「快賜坐予淮南王拓跋他、淮陽王尉元、河東王苟頹,免行跪拜禮。」
等三人坐好後,太皇太后微笑道:「三位建國王爺一起上殿覲見,有何貴事呢?」
身材高大臉上有些許皺紋的拓跋他,溫和道:「道武帝是臣的爺爺,父王拓跋熙是道武帝的第三子,臣自小精於騎馬弓射、武藝精湛、膽識過人,跟隨太武帝四處征戰,戰功赫赫,鎮守虎牢更是威名遠播,立下不少汗馬功勞賞賜豐碩,先後治理雍州、豫州和涼州等地的軍事工程,因績效極佳受太武帝賞識,年紀輕輕就晉爵為淮南王。
臣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早早隱退官場改行經商買賣皮毛、藥材、絲綢等高檔物資,從中賺取一些微薄利潤安享晚年。自從班祿制實施,沒了賞賜,要農耕不能經商,等於二頭空,臣怎麼活下去呀?
我們三人歲數加起近三百歲,受其他諸王的請託進宮,奏請陛下馬上廢止班祿制,鮮卑族是統治漢族的北方霸主,亡國奴漢族應向統國鮮卑族學習,怎麼變成統國主去學習亡國奴的班祿制呢?鮮卑貴族強烈要求廢止班祿制,恢復賞賜制度,打戰掠奪財產賞賜豐富,才能鼓勵族人從軍打戰呀!苦苦等待每季的俸祿,真的行不通呀!」
漢族大臣聽到「亡國奴」很不是滋味,高閭憤怒道:「少數鮮卑族人口不及漢族百分之一,長期蔑視、侵淩、掠奪導致各民族起義不斷,鮮卑族再以優越族群自居,不思變法終究會被多數先進文化漢族消滅,這是歷史必然的規律與大勢,掌握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各民族和平相處,才能穩固大魏政權呀。」
太皇太后注視拓跋他微笑道:「太武帝滅北燕國,本宮是北燕的皇族後裔,現在是大魏的太皇太后,也是亡國奴嗎?」,拓跋他尷尬未語。
她接著道:「只要歸附大魏,不分民族都是大魏的子民,爾後不許再以『統國主』、『亡國奴』分化彼此,製造民族之間的仇恨與對立。」
拓跋他微微笑道:「方才情急之下,失言!失言!請聖后殿下恕罪!」
李沖拱手作揖道:「道武帝在位二十三年,發動三十四次戰爭;明元帝在位十四年,發動八次戰爭;太武帝在位二十七年,發動二十四次戰爭;文成帝在十三年,發動兩次戰爭;獻文帝在位五年,發動一次戰爭;今陛下在位十四位,僅發動兩次戰爭,在太平盛世裡官員所獲得的財產,賞賜制度不及班祿制度的穩定且長久,戰爭少賞賜少是造成官員貪污嚴重的主因,官員沒有俸祿無法養廉,只能上下其手向人民強取豪奪,吏治腐敗,百官成為主要的貪贓枉法者。」
高閭接著道:「朝廷官員沒有定期發放俸祿,貪官污吏就可以肆無忌憚搜括收賄,清廉的官員易受到誘惑,無法維持廉潔,執行成效的好壞不言而喻,淮南王的提議豈不是謬論嗎?臣認為俸祿制萬萬不可廢止。」
拓跋丕道:「淮南王不僅富甲一方,還是朝中老臣,地位極高,影響力極大不容小覻,班祿制直接影響鮮卑貴族的利益,奏請另補償其損失。」
太皇太后嚴肅道:「俸祿制攸關大魏吏治清明與長治久安不可廢除,勢在必行。淮南王拓跋他遷升司徒,朝廷按季發放俸祿,特允許繼續經商買賣,請淮南王以德高望眾之尊去說服王公貴族接受俸祿制,不許再率領著殿外那幫貴族來皇宮胡鬧了。另外,皇子封王者、皇孫及曾孫紹封者、皇女封者,每年發放一次俸祿制度,在食邑的封地內,依律法可徵收部分賦稅和徭役。」
拓跋他欣喜道:「感謝二聖隆恩,臣盡力勸說鮮卑勛貴臣接受班祿制。」,拓跋他、尉元、苟頹三人一起走到太華殿外,與其他王公大臣交頭接耳談論,最後人群慢慢散去。
ns18.219.83.7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