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明堂辟雍 封土建國
清晨第一道曙光投射太華殿,二聖、朝臣與來自各地大臣正聽取奏報,太皇太后道:「古代賢能帝王,無不廣納輿情民意,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有進善之旌旗,有敢言之諫鼓,來規諫帝王的過失,不恥下問就教於他人。班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租調制陸續頒布實行已二年餘,百司卿士及工商吏民,都上書極力諫言,很少隱瞞,改革變法思慮不周之處,必須虛懷若谷接納諫言,以彰顯宏大的變法新制。」,大殿內群臣互視一下靜默未語。
拓跋宏打破沈默問道:「近年把京師管轄地與三部流民,合併編為當地民戶,對百姓有好處嗎?」
范陽侯、南部尚書公孫邃拱手作揖道:「先前採離散百姓,政出多門,各自為政,多頭馬車,導致百姓無所適從,現把流民編入當地戶籍以來,各種賦稅均單一標準,對朝廷、官吏、百姓三方而言,好處實在太多。」
李安世道:「均田制實行後,在京師附近的王公大臣田產、房地、家奴受到一點損害,但百姓不再被宗主、豪族剝削勞力、侵奪財產,耕者有其田,農民賦稅減輕許多,租調標準統一,官吏依法行政有準則,國庫稅收豐盈,除少數王公大臣之外,多數百姓皆有好處。」
太皇太后笑的很燦爛道:「改革之初,大夥兒都說沒好處,但公孫邃所言才是真正治國關鍵,一個國家治理的好不好,不在於少數王公大臣認可,在於對多數的黎民百姓是否得利,只要對多數人有利,老百姓得到好處,國家就富強,蠻夷諸部自願歸附,天下安定。變法改革無法面面俱到,對多數百姓有利的事,就應放手大膽去做,至於少數受損者另予補償。」
高閭道:「今太平盛世,國庫逐漸充裕,奏請於防守邊境的六個重鎮之北,修築長城以防柔然、高車等北方遊牧民族,頻頻侵擾邊境之外,有五利:利一,在廣大草原裡,免除兵將守衛邊疆之苦;利二,北方遊牧百姓不用擔心財產被掠奪;利三、登上長城觀敵,採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柔然、高車實力削減時,再加以攻擊;利四、免除防守邊境的憂慮,停止時時的軍備;利五、年年軍旅、商旅往返運輸,永遠不匱乏。」
「高閭所言甚是,北方天敵柔然,經常虎視耽耽蓄勢待發攻佔大魏邊疆要塞,既然有五利,就應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不須猶豫不決,皇上下詔書修築六鎮以北的長城。」
「兒臣遵旨!」
李沖拱手作揖道:「臣奏請修建明堂辟雍,昭告天下大魏以王道興邦,明堂辟雍為黃帝首創,是中原最高檔級的皇家禮制建築之一,主要供帝王會見諸侯、天子祭天祀祖、遵循禮儀、宣明政教之地,辟雍為河道,明堂辟雍象徵一座至尊無尚皇權的建築,彷彿向後代子孫述說『太和改制』經濟興盛富裕,與王者之象的威嚴。」
高閭道:「興建明堂辟非易事,須要借助天時地利人和才能完成,華夏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具備雄才大略的帝王無數,如秦王嬴政、漢武帝劉徹權傾天下,但因種種因素都未能在有生之年完成修建明堂,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得以完成修建明堂者,可謂少之又少,只有西漢末年的長安城、東漢的洛陽城,大魏若能完成明堂辟雍,二聖必名留千史。」
太皇太后興奮道:「興建明堂辟雍可以讓漢族認同鮮卑族的政權,促進胡漢融合,吸引更多漢族歸附大魏,選址何處呢?」
李沖道:「臣奏請明堂辟雍就選在京師平城的東南方向,北方在高聳若雲的永寧寺七級浮圖,東面有勸耕的籍田與藥圃,西臨滔滔黃河,南接連綿不絕的山峰,為王者之象的風水寶地令人神往。」
太皇太后道:「由王遇負責營建明堂辟雍。」
丘穆陵泰道:「陛下是鮮卑族的皇帝,穿著鮮卑族的服飾,講鮮卑語,走進漢族的明堂辟雍祭天、祀祖,總覺得不搭調,不成體統啊!咱們是鮮卑貴族卻被漢族文化禁錮,事事模仿矯揉造作的漢文化,喪失鮮卑族桀驁不馴的天性。」
拓跋丕道:「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建一座輝宏富麗的明堂辟雍,只為了討好多數漢族人消除對鮮卑族的敵意,不如挹注因改革而受害的少數鮮卑勛貴,減少不滿與仇視還得有用。」
朝堂鴉雀無聲,氣氛冷的令人顫抖,太皇太后提高聲調冷冷道:「只要在大魏境內五胡、漢族或其他民族都是我大魏的子民,不分彼此融合為一體,爾後不許再刻意挑釁民族對立與仇恨的諫言,皇上下詔建明堂辟雍。」,拓跋宏道:「遵旨!」
張祐大聲道:「班賜《皇誥》」,宦官白整、劉騰、王遇分發《皇誥》給每人。
拓跋宏道:「眾卿手持《皇誥》改編自《太皇太后十八條之令》,以漢字、鮮卑語音加以譯注廣為流傳,眾卿詳閱瞭解大魏國政方針,作為『太和改制』一系列變法的重要綱領。」
太皇太后道:「大魏終於除去百年貪污的沉痾,吏治走上清明正軌,腐敗之風減弱,清廉之風大興,為賡續其他革新創造有利條件,特班賜《皇誥》,望眾卿理解並教導百姓,官民繼續推動『太和改制』。」
「感謝二聖恩賜,萬歲萬歲萬萬歲。」
太皇太后又道:「近年民間流傳的讖書、緯書、河圖洛書等圖讖,非經國治世之典籍,這些圖書由一些方士或儒生編造、隱語、預言、符籙,有關國運、官運、家運等無稽之談,妖言惑眾,蠱惑人心,大興於民間,百姓無知求神拜佛,從今起所有圖讖及名為《孔子閉房記》,不得私自研究,全部燒毀,違者處以死刑。又以巫師假借怪力亂神之說,妄說吉兇,非引用《三墳》、《五典》古籍問卜之事,嚴加禁止。皇上下詔書昭告天下百姓,修行正法,永離邪道!」,拓跋宏道:「遵旨!」
張祐拿著金黃色的大布捲軸,大聲宣讀:「大魏國太和九年三月丙坤,封皇次弟拓跋禧為咸陽王,加侍中、中都大官;皇三弟拓跋幹為趙郡王,加侍中、中都大官;皇四弟拓跋羽為廣陵王,加侍中、外都大官;皇五弟拓跋雍為潁川王,加侍中;皇六弟拓跋勰為彭城王,加侍中;皇七弟拓跋詳為北海王,加侍中。」拓跋宏頒授各親王寶印、寶冊、封地輿圖各乙份。
「朕把京師周圍千里以外的土地,分封領地給六位親王建立諸侯國,並授予爵位,完成封土建國的封建制度,共同為朕捍衛國土。你們是朕的至親,自幼承載重任,斷獄判刑要用心謹慎,務必先學好本事才能管理政事,若把管理政事當成學習,必有所損害,你們要時時修身慎行,不可誤入歧途違法。」
「你們皇兄繼承祖業,統領大魏日理萬機,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誠惶誠恐害怕失誤,你們封地雖小仍然擁有軍隊、百姓、稅收,應時時克服妄邪之念。」,太皇太后道。
「周文王小心翼翼才能保有多福,既使擁有周公之才能,卻驕矜吝嗇,其他就不必觀看。你們應小心畏慎,勿驕縱怠慢。」,拓跋宏道。
「謹遵二聖教誨,謝二聖隆恩,臣等銘記在心。」,六位親王齊聲道。
張祐拿著紅色小布捲軸道:「大魏國太和九年三月丙坤,封皇長妹拓跋評為常山長公主,皇次妹拓跋媛為樂浪長公主,皇三妹拓跋君為安南長公主,皇四妹拓跋真為高平長公主,皇五妹拓跋玟為樂安長公主,皇六妹拓跋瑤為彭城長公主。」,拓跋宏頒授六位長公主寶印、寶冊、封地輿圖各乙份。
「感謝二聖隆恩!」,六位長公主齊聲,太皇太后心愉顯得特別愉快。
張祐再道:「奉皇帝詔曰,賜婚樂安長公主下嫁昌黎王馮熙長子馮誕,馮誕任駙馬都尉、侍中、征西大將軍,封南平王;賜婚昌黎王馮熙次子馮修與丘穆陵亮之長女丘穆陵琛結為連理,馮修任為任侍中、鎮北大將軍、尚書,封東平公。」
「感謝二聖隆恩」,樂安公主、馮熙、丘穆陵亮、馮誕、馮修異口同聲道。
「六位長公主要謹記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百行孝為先』要克盡孝道,孝順父母,奉養公婆。」,太皇太后道。
「結婚後,妻若不孝順公婆,漢族會以『七出之罪』休妻;若妻在夫家受到非禮,妻能否依鮮卑風俗提出休夫呢?」,拓跋瑤問道。
太皇太后睜大眼睛微笑道:「彭城長公主,男子以七出休妻,女子受到非禮,亦可以提出休夫,男女享有同等權利提出休夫、休妻呀!」,漢族大臣眼神交會流露出不屑。
太皇太后提高聲調道:「太微宮備有饗宴,所有親王、公主、朝野文武大臣一起歡樂暢飲,不醉不歸。」
眾人齊聲道:「謝聖后恩賜」,拓跋宏陪著滿臉喜悅的太皇太后移駕至太微宮宴請群臣。
ns18.191.44.13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