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深宮怨婦 不擇手段
馮春華與四位婢女一起離開觀音寺來到碧茵湖賞魚,湖面上有數百條鯉魚的活潑亂跳水花四濺,在湖面下更有不盡其數的鯉魚,無拘無束回來自在優游,鱗片像披銀甲戰士閃耀光芒,黑色魚眼在不規則的火紅魚斑紋陪襯,顯得突出搶眼,魚兒搖頭擺尾在水裡踱來踱去,像似尋找食物,一旦發現食物,魚群馬上圍攻過來,爭先恐後搶食。
她們一起站在湖邊高臺上,各拿著一甕小魚、小蝦,興高采烈低頭餵魚,一名婢女道:「娘娘,紅鯉魚好聰明,哪兒有食物就往哪兒聚集,為了搶奪食物,數百魚群展開非常激烈的鬥爭。」
「優勝劣汰,勝者生存,敗者淘汰,鯉魚必須逆流前進,奮發向上,才能躍進龍門。」馮春華若有所思道。
「四妹呀!別人鯉魚躍龍門,咱們同一個爹爹生,姐妹一同進宮門,應相互扶持,共贏聖皇龍心大悅,無論誰先誕下皇子,都應以昌黎王府為榮。」,左昭儀走上高臺站在馮春華身旁。
「原來是二姐也來欣賞紅鯉魚,馮家有女初長成,宮門一入深似海,姐妹有幸共侍一夫,要同心其利斷金。」
「咱們都是庶出,從小一塊兒長大感情特別好,不要因為爭奪皇上的寵幸,而反目成仇,破壞手足親情。」
「二姐都是我不好,時常得理不饒人,妳不要見怪,咱們盡釋前嫌,言歸於好。傳說古代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長得十分美麗動人,同時嫁給才德兼備的舜帝,一位是正后,一位是偏妃,兩人依禮行事,鼎力協助舜帝總管百官,為百姓做事,百事振興,無一荒廢,這是中原最古老姐妹共同侍奉一位皇帝的故事,咱們效仿娥皇和女英成為皇上的賢內助,好嗎?」,馮春華右手勾著馮月華的左手。
「好喔!誰當正后呢?誰當偏妃呢?」
「姐姐年長當然是正后,妹妹年幼是偏妃,我不在意這些虛無飄渺的後宮品級稱謂,反正正后、偏妃都出自於馮家女,只要咱們在皇宮和睦相處,不計較,不比較,觀音菩薩會賜子,佛陀會賜福報。」
姐妹繞著碧茵湖畔,在人煙稀少的桃林小道,走走停停,時而坐在涼亭聊天,時而望著天空滾滾白雲,像一朵朵棉花,在天空被秋風輕盈飄盪,馮月華道:「記得小時咱們常光著腳丫子在湖畔打水花、戲水玩耍,我很回味童年快樂的時光。」
「二姐是王府裡最漂亮的美人,常有一些追求者像蒼蠅粘著妳一起玩耍,當時妳命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不敢說不,唯命是從,有一位菩薩粘得很緊,對待二姐體貼入微,人如其名,儼然是活菩薩再世,對待二姐無怨無悔,更是付出無所求,羨煞我們這群姐妹。」
「一進宮門,兒時玩伴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去向,有時很想念他們。」,姐妹兩人聊得非常開心,不時大笑,愉悅歡樂無比。
「我和四妹要聊一些昌黎王府家務事,不適合旁人聽,所有婢女都退下。」,馮春華點頭示意自己的四位婢女也退下。
「我們四位奴婢離開後,就不知後面發生什麼事情,因為夜裡一直未等到娘娘回宮,我們急著到處找人,直到隔日午時,發現右昭儀陳屍於碧茵湖上。」
太醫李修道:「臣驗屍結果,右昭儀無外傷、未懷龍種,因溺水而亡。」
太皇太后詳問每個人的口供,嚴肅對苻承堅道:「右昭儀的四位婢女未盡職責,全部秘密賜死陪葬馮春華。此事到此打住嚴禁外傳,違者賜死,對外宣稱右昭儀不小心失足跌入碧茵湖溺斃,以嬪妃禮儀舉行喪禮。」
苻承堅道:「遵旨!」
寒風刺骨,梅花盛開,金碧輝煌的宮殿再度披上厚厚鬆軟的雪景,太華殿文武大臣列位左右兩側,拓跋宏扶著白髮漸多的太皇太后,慢慢升御坐,太皇太后道:「宣任城王拓跋澄覲見。」,拓跋澄身著戎服,英姿煥發。
拓跋澄雙手奉上代表皇權的使節杖道:「臣奉命擊退蠕蠕,柔然可汗遁逃,虜獲多名王公貴族歸降大魏。」
太皇太后喜悅道:「江山代有才人出,拓跋澄不愧將門之後,不負所托,施展謀略,破陣殺敵,加封侍中,賞賜一套服飾與一匹上等馬,以彰顯功績與才能。」
拓跋宏道:「近日,官員奏報隴西的氐族與羌族發生嚴重的暴動叛亂,應緊急派兵平叛。」
太皇太后道:「命拓跋澄為征南大將軍、都督梁州、益州、荊州等諸軍事,並任梁州刺史,領兵十萬大軍剿滅。」
拓跋澄拱手作揖道:「柔然侵犯邊塞是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而氐族、羌族的叛亂是大魏境內的暴動,只需領兵一萬可平叛。以武力鎮壓只能一時消滅,日後又會伺機叛亂,臣不用武力鎮壓,欲考量當地風俗民情,恩威並重,分化瓦解叛亂的主帥,有才能者重用,違命者誅殺,以懷柔政策說服胡族歸順大魏,進而平定整個隴西、西南鄰近地區。」
太皇太后道:「鎮壓與懷柔手段互相補益,讓叛軍心服口服;恩威並濟獎賞和刑罰,近悅遠來歸附大魏,拓跋澄馬上領兵一萬至隴西平叛。」
拓跋澄拱手作揖道:「臣遵旨!」,隨即離開太華殿,領兵前往隴西。
下朝後,拓跋宏攙扶太皇太后走出太華殿,她回頭對著李沖微笑道:「拓跋澄這個孩子氣質高雅,言行舉止特別有涵養,學識豐富文采斐然,將來一定會成為拓跋宗室的領袖,此次必能完成使命讓我稱心滿意,我從不隨便評論人,愛卿可要好好記住我的話。」
拓踐宏道:「聖母聖后難得如此稱讚拓跋親王,拓跋澄確實是國之棟樑,有賢良方正之忠臣,必能安邦定國。」
太皇太后滿臉笑容道:「初設皇宗學,許多鮮卑貴族都不願子弟送至皇宗學讀書,只有任城王拓跋雲鼓勵兒子拓跋澄、拓跋嵩來皇宗學讀書,可惜拓跋雲去世後,二子因守喪在家中請私人講學。」
拓跋宏道:「學校是培養人才最有效的途徑,不僅可以做到培養、招攬有用之忠臣良賢為朝廷所用,也有利於多民族文化的融合,除了廣設學校之外,應鼓勵私人講學,讓才華出眾者不管男女,都能在官學或私塾有讀書的機會。」
李沖道:「大魏自道武帝在平城設立太學以來,直到獻文帝朝太皇太后臨朝稱制時,對於辦學更是不遺餘力,在全國設立郡國學、四門小學,為皇親貴族設立皇宗學,現把中書學改為國子學,並以漢文化的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輔以律學、書學、算學,無數優秀人才為朝廷挹注一股新血水。」
拓跋宏道:「兒臣經常去視察國子學,聽國子學祭酒[1]陽尼學講,陽尼是高閭與李師傅共同推薦當代大儒。此外,皇宗學的弟子將來是皇室的肱骨大臣,兒臣也多次去皇宗學視察,並親問五經博士經義,考核是否真才實學,以防止在皇宗學濫竽充數。」
太皇太后邊走邊笑道:「皇上自小好學不倦,博學多聞,四書五經內容一看就能滔滔不絕開講,這些博士沒有三兩三的功夫,誰敢到皇宗學混呢?馬上就被皇上看破手腳了。」
拓跋宏哈哈大笑道:「兒臣自小拜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喜愛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很期盼有一天能巡視魯郡,親自祭祀至聖先師孔子。」
李沖道:「陛下到魯郡祭孔,首開一場御前講座的經筵課,聘請當代鴻儒當講官,為陛下講論經史。」
拓跋宏欣喜道:「開經筵不用到魯郡,朕已迫不急待希望皇城每年開一至兩場經筵,不僅要請大鴻儒為朕講經論史,還要肱骨大臣一起來聽學,同時向多數漢民族展現拓跋鮮卑願虛心接受漢化的決心,讓漢文化薰染整個大魏帝國,拉隴漢民族歸順我朝,鞏固大魏在華夏正統的地位,為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太皇太后微笑道:「皇上提及經史文學特別起勁,興致勃勃,就由皇上主持開經筵,我老了不懂這些艱澀難懂的經典,還是在太和殿含飴弄孫來的快活些!」,拓跋宏親送她回到太和殿。
ns3.15.149.15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