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喪禮漢化 點燃火苗
公元四九○年初冬,天空飄著濛濛細雨,密密斜斜地交織在一起,水霧冰冰涼涼的飄落在拓跋宏的臉上,他仰頭望著無邊無際的蒼穹,看見一群雄雉鳥披著鮮艷碧綠紅銅的羽毛,帶著光澤振翅高飛群聚於宏偉太華殿的屋簷上,當走上漢白玉的臺階,苻承堅領著一群小宦官急道:「太皇太后病危,請陛下趕快移駕太和殿。」,拓跋宏睜大雙眼,二話不說騎著禁軍的馬匹奔馳太和殿。
當拓跋宏急奔進入寢室內,李沖、馮日華、馮秋華、拓跋恂都隨侍在側,拓跋宏看著病危體弱的太皇太后,內心萬分焦急眼眶含著淚水道:「聖母聖后一定會康復,朝堂還有許多軍國大事等著您臨朝聽政……」
臉色蒼白的太皇太后虛弱低聲道:「皇上,母后大限已到,遺旨寫在金冊內,死後月餘就下葬,方山永固陵務必奉行儉約,地宮棺槨不要浪費公帑與勞力……,我還有其他事情要親自交代皇上與沖郎,其他人都先退下。」,拓跋宏淚流滿面,點頭示意其他人都先離開寢室。
太皇太后有氣無力道:「漢化攸關大魏的存亡…,力排眾議也要持續進行,千萬不可半途而廢,否則全功盡棄,一事無成…...。沖郎一定要輔佐皇上,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完成一統天下大業。」
「臣承蒙聖后如此器重,一定竭盡心力輔佐皇上完成南北統一大業,不負殿下的厚望。」,李沖淚流滿面。
「沖郎對待大魏的胸懷,要同如諸葛亮一生對漢室忠心耿耿,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沖極度悲傷點頭。
拓跋宏跪在地上緊緊握住她瘦弱的雙手道:「兒臣一定會貫徹漢化政策,促進胡漢融合,一統六合甲天下!」
太皇太后用極薄弱的氣聲道:「冊立皇后與皇太子兩件大事,涉及江山社稷…,反覆思考良久,由皇上決定人選,母后不再干涉。咳!咳!咳! 賜死林文繡造成皇上極度悲傷,母后感同深受天涯兩相隔的悲慟,如同當年獻文帝下令殺害李奕…,請原諒母后的自私,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機關算盡枉徒然…。
母后二十五歲喪夫,青春年華埋葬於皇宮,成了大魏最有權力的深宮怨婦,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與史官秉筆直書,突破胡漢傳統文化的束縛與框架,先後與文成帝拓跋濬、安平侯李奕、中山王王睿、順陽侯李沖相知相惜,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擇其所愛,愛其所擇』,真正忠於自己與四位才子相憐相愛,現在要去找李奕再續前緣,沖郎可以嗎?」
「殿下乃是千古一后,勇敢『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忠於自己,不需顧及臣的感受,願聖后將來在永固陵與安平侯李奕重逢,生生世世永不分離。」,李沖泣不成聲。
「皇兒,母后馮家曾遭太武帝滅族之殃,人丁單薄,將來後代子孫若犯大錯……,請皇上看在……母后多年的養育……,不要誅殺……留一條生路……給他們……」,太皇太后彌留之際緊緊握住拓跋宏的手,未講完便撒手人寰。
「聖母聖后!聖母聖后!」,吶喊聲瞬間劃破太和殿的寧靜,太皇太后壽終正寢安詳走完人生之路,享年四十九歲。
太皇太后駕崩噩耗馬上傳遍整個京師,皇城所有人全部換上白衣素縞的喪服,無雕刻紋飾、簡單樸素的棺槨停放在坤德六合殿,拓跋宏蓄留鬍鬚,頭髮散亂,紅腫的雙眸,淚流滿面低頭長跪在棺槨前,左昭儀馮日華帶領著所有太妃、嬪妃跪在拓跋宏的身後,劉騰端一碗粥道:「陛下已五日未進滴水,再這樣下去毀傷龍體,太皇太后心有罣礙,無法前往西方極樂國。」
彭城王拓跋勰是所有親王最先趕回皇宮奔喪,跪在拓跋宏身邊勸諫道:「陛下,國不可一日無君,連續五日長跪不進粥糜,損及真龍大體,必危及社稷,節哀順變。臣弟自小失怙失恃,經常受太皇太后的關照,猶如再造父母,恩重如山,臣弟願長跪於此,以敬孝道。」
「六弟,百善孝為先,八德孝之首,忠臣多出孝子。」
「陛下,生前孝子聲價貴,死後孝子萬古傳,處事唯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和天。」
「咱們一起盡孝道。」
「陛下,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請陛下喝點粥糜,先盡孝道。」,拓跋宏點頭欲起身,因長跪站立不穩,拓跋勰馬上向前攙扶他離開坤德六合殿,喝點粥糜稍作休息,拓跋勰再回到坤德六合殿,代替拓跋宏長跪在太皇太后的棺槨前。
日正當中,拓跋宏滿懷憂傷來到太和殿,李沖、高閭、李安世、拓跋丕、丘穆陵泰、苻承堅、王遇等大臣正在大廳籌劃喪禮,拓跋宏道:「彭城王拓跋勰代朕跪在聖母聖后棺槨前守靈,宣他一起來商議喪禮。」
不久,拓跋勰走進大廳向拓跋宏拱手作揖站在大臣的前方,拓跋宏道:「大魏歷代皇帝、皇后、王公大臣死後均葬在皇家陵園的雲中金陵,僅聖母聖后一人孤伶伶的葬在平城永固陵,朕要在永固陵東北方約一里處,營建自己的壽宮「萬年堂[1]」一年內竣工。朕百年後葬於此,永遠陪伴聖母聖后以慰孤墳,萬年堂的規模必須比永固陵小許多,寓意著朕終身瞻仰聖母聖后聖德之志。太皇太后雖為朕的祖母,慈母兼嚴父躬親撫育朕,孺慕之情昊天罔極。聖母聖后為漢族人,畢生致力於漢化,居功厥偉,朕依漢族禮制結廬墓旁守孝三年,即日起移居永固堂三年,禁食酒肉,不近女色,嬪妃不必侍寢。」
拓跋丕張大眼睛道:「皇上對太皇太后如此尊敬孝順,為歷代帝王難得一見,請節哀順變。太皇太后雖是漢族長樂信都人,但十四歲被冊封為文成帝的貴人,後冊立為皇后,應依鮮卑族燒葬儀式舉行喪禮,豈能依漢族禮制呢?皇上移居永固堂守孝三年,朝堂大小事多如牛毛,怎麼處理軍國大事呢?」
丘穆陵泰道:「父母之喪才須要守孝三年,太皇太后是陛下的祖母,非父母之喪,何來守孝三年呢?文成帝駕崩時,依鮮卑族月餘就除喪了,漢族喪禮搞了三年,繁文縟節不適用咱們鮮卑族的粗獷俠氣之風。」
拓跋勰拱手作揖道:「太皇太后雖是陛下的祖母,但躬親撫養陛下超過三年,雖無血脈之親,但養育之恩大過天!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兒女出生三年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父母去世,兒女守三年喪禮是合乎倫理,應乎天理,天下人都應這樣做,不分貧富貴賤、胡漢民族、王公大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應奉為一套放諸四海的圭臬,正如《禮記‧中庸》道:『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三年喪禮是儒家禮制的精髓,奏請陛下應為太皇太后結廬守孝三年,暫移居永固堂視為結廬,穿著喪服,饘粥以糊口,批閱奏章,朝議國事。」,眾人聽了拓跋勰論述,都愣住啞口無言,呆若木鷄望著他。
拓跋宏道:「彭城王拓跋勰所言,於我心有戚戚焉,朕依據《周禮》兼顧鮮卑舊俗,從喪禮儀式、居喪俗習或四節祭祀,履行守孝三年。」鮮卑貴族紛紛力表反對。
丘穆陵泰激動道:「中原地區真正服喪三年的皇帝少之又少,簡直是鳳毛麟角啊!陛下是鮮卑族的皇帝,何必學習漢族矯情的陋習呢?」
拓跋宏不悅大聲道:「朕就是華夏地區鳳毛麟角的帝王!守孝是為人子女應盡之義務,何來矯情呢?何來陋習呢?」
拓跋宏與拓跋勰站在同一陣線上,輪番與鮮卑王公大臣激烈辯論,拓跋宏更藉機向群臣引經據典講述《周禮》、《儀禮》等禮制,經過一翻唇槍舌戰,拓跋丕垂頭喪氣無奈之下道:「臣等接受依漢制籌劃太皇太后喪禮!」,鮮卑大臣眼睛彼此交流一下不再諫言。
拓跋宏道:「下詔書依《儀禮》喪服有貴賤之差、遠近之別,分四等級別:第一、諸王、駙馬、近臣服齊衰,至練祭[2]時除服,侍臣隨皇帝變服;第二、三品以上外臣衰服者,練禮後三月除服;第三、羽林軍、虎賁軍,卒哭祭[3]受素服三月除服;第四、庶民及七品以下小官,皇帝變服即除服。」
「眾卿依聖母聖后生前事蹟,賜予一個字或兩個字的諡號,來蓋棺論定其是非功過。」
「太皇太后為文成帝的皇后,畢生勵精圖治,崇敬儒佛,文教興學,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租稅制,修訂律令等一系列的革新,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大增,創造大魏前所未有的盛世,可謂千古一后,臣弟奏請諡號為『文明』。」
「朕與彭城王對許多看法經常不謀而合,『文明』二字可以概括聖母聖后一生的功德,朕也正有此意,賜太皇太后諡號為『文明』,以彰揚文教昌明、功蹟卓著。」,朝臣均無異議。
「朕命法師僧顯為沙門都統,在方山永固陵的思遠佛寺每日十二時辰為聖母聖后誦經唸佛,百日內不間斷超度亡魂安息;朕率領皇室在坤德六合殿唸誦《阿彌陀經》、《金鋼經》、《心經》、《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等佛經,誦經功德回向聖母聖后,離苦得樂,由釋迦摩尼佛接引至西方極樂國。」
[1] 萬年堂圓形封土高13米,墓基呈方形,邊長60米,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
[2] 練祭指死後第十三個月的祭祀。
[3] 卒哭祭,屬於吉祭,不需再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