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正統自居 入境問俗
喪禮朝議後,拓跋宏與拓跋勰一起走回坤德六合殿的棺槨前守靈,拓跋宏道:「六弟年僅十八歲,學識淵博,見解卓越,令朕大為驚訝!今聽聞六弟鏗鏘有力反駁胡漢大臣的迷思,直接點破文化習俗的盲點,封住鮮卑貴族的反對聲,拓跋皇室英雄出少年、人才濟濟。」
拓跋勰拱手作揖道:「臣弟自小在皇宗學接受漢文化的儒家思想,孝道是儒家文化的基石,十三經中以《孝經》最早被奉為經典。陛下躬親倡導守孝三年喪禮,有利於在孝道的名義之下推行漢化革新,藉助喪禮賜予等級森嚴的殮衣、秘器、葬具、賵賻[1],以顯示身份的哀榮或表彰,對越軌者施以懲罰,以此宣導為人臣子要對君主忠誠,教化百姓順民的思惟,進而鞏固皇權約束百官鎮將。陛下應藉由為太皇太后守喪三年期間,從自身做起樹立典範,改革鮮卑燒葬,鼓勵中原土葬,厚葬與薄葬來分區貴賤等級,此舉也表明了對漢族文化的採納與認同。」
拓跋宏內心充滿著喜悅道:「六弟向來沈默寡言,獨來獨往,想不到思惟清晰通透,做事必然縝密謹慎。大魏堂上胡化、漢化一直爭議不斷,經常一觸即發,兩派劍拔弩張,今日六弟也見識到衝突與矛盾,你對此有何見解呢?」
拓跋勰用堅毅的眼神看著拓跋宏道:「攘外必先安內,大魏各民族間仇恨暴亂頻繁,主要原因是五胡、漢族等多民族間文化、習俗、語言等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導致無法完成統一大業。又少數草原民族逐鹿中原,統治多數農耕漢民族,倘一昧排斥漢化,反而易被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所吞噬,消失在歷史長河裡,如十六國相繼滅亡,殷鑒不遠,而大魏統一北方屹立不搖近百年,乃歸功於道武帝自建國以來,歷朝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儒家教育,可惜都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之情況下逐步接受漢化。
臣弟斗膽奏請陛下親政之後,應一不做、二不休、三不回頭、四不放棄,直接以華夏正統自居推動漢化革新。太皇太后受到各民族的尊崇,藉由此次的喪禮來點燃漢化的火炬,讓胡漢之間的界線漸漸模糊,促進多民族融合,為南北統一創造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
拓跋宏驚訝側頭看著他道:「六弟竟然說出『直接以華夏正統自居』...」
拓跋勰覺得自己觸怒龍顏,馬上下跪道:「臣弟該死,守喪期間不該輕言妄語,請陛下恕罪。」
拓跋宏馬上扶起他低聲道:「朕正思考以『華夏正統自居』,把『胡漢有別』變成把『胡漢一家親』,採用後發先至、彎道超路的謀略,帶領鮮卑族人一舉超越華夏文化。」
「臣弟願為陛下完成艱鉅的歷史任務。」
「如何以喪禮作為漢化的手段呢?」
「臣弟奏請陛下以服喪三年之禮,讓群臣經常來永固堂朝議大事,藉此講述儒學、佛學的經典,如《孝經》、《禮制》等,在潛移默化中宣揚漢化的治國理念;唱誦佛經如《心經》、《法華經》等,闡揚義理,凝聚忠君思想,以佛經教化百姓順民安分守己。皇上的一言一行都是全民的榜樣,上自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他們的雙眼都在看陛下怎麼說、怎麼做。無論是統治者、文武百官或為人父母者,其身教重於言教,以身作則更是立身處世的不二法門。」,拓跋宏嘴角微微上揚,看著他點頭。
此時,劉騰急忙走進來道:「啟奏陛下,南朝齊國蕭賾皇帝派外交使節團裴昭明、謝竣為特使,穿著大紅色的南齊官服要來太皇太后弔唁致哀,被禮部官員阻攔道:『弔喪有常規的喪服,怎麼能穿著大紅色的服飾進入靈堂祭拜呢?』,但裴昭明等人卻說:『我們是奉詔前來,改換喪服恐怕不行。』,雙方僵持不下,各不相讓,此事涉及兩國外交事務,該如何處置呢?請陛下聖裁。」
拓跋宏道:「命中書令李沖擇一位學識淵博且瞭解南朝風俗民情者,與裴昭明等使節團講述禮制,並以不傷害兩國外交情誼為原則。」
不久,李沖走到拓跋宏身旁道:「聽聞南齊使節裴昭明是個才子,不僅博學多聞,而且辯才無礙,臣奏請派遣成淹前去接待裴昭明等使節團,成淹本是劉宋的一名官員,後來投靠大魏,與裴昭明不相識,對南朝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知之甚詳,必能擔負此大任。」
拓跋宏點頭並憤怒道:「大魏崇尚儒學,施行漢化禮儀多年,眾所周知,此次南齊外交使節假裝不懂喪禮的禁忌,故意穿大紅色的官服來弔唁,擺明在刁難我大魏,命成淹好好將他們一軍。」
身穿白色喪服的成淹,雖然個子不高、其貌平庸,卻彬彬有禮,奉命馬上到驛館接見裴昭明使節,眾人坐下來一起談論,裴昭明故意問道:「貴國不讓我們穿自己國家的官服來弔喪,大惑不解,其道理不知出自哪部經典?究竟是何居心呢?」
成淹耐著性子道:「吉禮與凶禮完全不相同,自古以來約定成俗、蔚然成風。《論語》記載孔子不穿黑色或紅色的吉服參加弔唁,而是改穿白色的喪服弔唁,這是連小孩都知道的常識呀!從前魯國季孫出使晉國時,必先問清楚遭逢喪事的禮節規矩後,才到晉國弔喪,這是外交使節應有的知識。今主客令裴大使從江南遠道而來參加我朝太皇太后的弔唁,不能遵循約定成俗的喪禮,卻反問我出自何部經典呢? 苦苦相逼有何居心呢?難道南齊官員沒讀過《論語》嗎?不懂得弔喪禮制嗎?真令人驚訝!」
裴昭明心道:「這個其貌不揚的胡人,竟然也如此精通儒家典籍!」,他道:「當初我南朝齊高帝去世時,大魏國派李彪前來弔喪,當時他也沒穿喪服,我國也沒表示不行,哪來居心叵測、苦苦相逼呢?」
成淹拱手作揖道:「李彪至貴國弔喪之日,大魏國已命他隨身攜帶喪服,但他準備弔喪時,發現貴國朝堂大臣都佩帶寶玉噹噹作響,官帽貂璫閃亮耀眼奪目,熠熠生輝,朝野文武百官都穿著煥然一新的大紅官服,李彪一行外交使節入境隨俗,豈能獨自穿白色喪服,現身於貴國衣冠楚楚的百官之中呢?我朝皇帝天性仁愛忠孝,可比虞舜孝感動天,自守喪結廬以來,百官都聽命於大塚宰,裴大使豈能以此來指責我們呢?」
裴昭明道:「三皇禮儀不同,你們北方人又豈知禮儀得失之所在呢?」
成淹道:「倘若如您所說,虞舜、齊高帝都錯了嗎?北方拓跋鮮卑逐鹿中原近百年,崇尚文漢化,深耕知深禮儀得失之所在。」
裴昭明與成淹互望而笑道:「我們出使貴國只準備紅色官服,不可以弔唁,希望貴國能借我們喪服以便完成使命,今日被魏國所逼,有違君命,我們返還南齊復命一定會遭到責罰。」
成淹道:「貴國若朝堂有正人君子,你們折中行事,返回齊國復命時一定獲致重賞;若朝堂無正人君子,只要有利於兩國聲譽之事,即使得罪朝廷又有何懼怕呢?將來史官必然會像春秋時期晉國的董狐一樣,不阿權貴,秉筆直書,將此事記載於南史流傳千古。」
雙方達成協議,成淹馬上向李沖復命,拓跋宏下令送裴昭明等使節白色喪服、喪帽,第二天一早便進入坤德六合殿靈堂,與大魏文武大臣一起弔唁太皇太后。
ns3.15.149.15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