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神秘陵寢 欲蓋彌彰
太皇太后出殯日,國喪鐘聲二十一響,棺槨無華麗的雕龍畫鳳,僅塗上鮮艷單調的紅漆,八位拓跋親王排列成正方形,共同持一大條綾羅綢緞,上面刺繡阿彌陀經文與大小不等的蓮花,司儀大聲道「覆棺旗」,動作整齊劃一,共同覆蓋在棺槨上面,在沙門都統僧顯法師與眾多佛弟子一齊唱誦佛經,拓跋宏紅著眼眶淌流淚水,身穿素縞喪服率領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向太皇太后棺槨行三跪九拜大禮,由百餘人共同抬棺緩緩走出皇宮,街道兩旁擠滿哀淒下跪的送行百姓,萬餘人緩慢由南向北移靈,沿途哭泣聲不絕於耳,冥紙紛紛飄落大地,途經皇家行宮的靈泉宮與靈泉池,遠遠眺望山峰的懸崖有四個大字「思遠靈圖」,字體蒼勁有力,在山崖下方平緩地面有一座規整近方形,以佛塔為中心,四周松柏與佛殿環繞的思遠佛寺[1],分為三層主要由佛堂、佛塔、山門組成,旁邊有一條蜿蜒土石小路,可以通向山頂抵達永固陵。
太皇太后棺槨暫停在思遠佛寺,拓跋丕不悅向拓跋宏道:「太皇太后畢生對大魏功蹟卓著,可謂千古一后,應比照國君喪禮規制,棺槨如此小損及大魏國格,這傳出去皇家顏面往哪兒擺呢?」
拓跋宏擦拭淚水無奈道:「由負責營建方山永固陵的王遇來解釋。」
宦官王遇拱手作揖道:「臣奉太皇太后懿旨,營建永固陵前後歷經八年而成,並遵奉金冊遺旨,陵墓規格地宮墓室一丈見方,僅能放一口樸素的棺槨,墳墓不超過三十餘步,不設明器、素帳、縵茵、瓷瓦之物。」
拓跋宏紅腫雙眼道:「《禮記‧中庸》曰:『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侍奉去世的父母,如同父母生時一樣侍奉,地宮、陵園、隨葬品均仿照世間陳設,以盡孝道。聖母聖后恩惠浩大,厥功至偉,朕不忍薄葬已命王遇偷改墓室為二丈見方,念及聖母聖后為萬世所景仰,後又偷改墳墓為六十步,朕是不孝子辜負聖母聖后的金冊遺旨,倍感痛心氣絕,悲慨彌深。為明聖母聖后之志,墓室內不擺設陪葬品,但棺槨、陵墓、靈位均一一遵奉遺旨,為後世仰慕儉德。昭告全國各地官府百姓,宣揚儉約美德,違者懲戒。」他的眼淚不聽使喚一直泛流而下。
李沖吮含淚水拱手作揖道:「皇上以孝治天下,孝心必感動太皇太后在天之靈。」
拓跋宏悲痛欲絕,留在永固堂結廬守喪,每日早晚各拜太皇太后一次,備三柱清香及四果每逢初一、十五再誦佛經助持,遵奉節約美德。
-----------
早晨銀白色的天幕漸漸被太陽染紅壟罩永固陵,朝霞映在永固堂的窗櫺,蟲鳴鳥叫此起彼落,拓跋宏向太皇太后的牌位行跪拜大禮,道:「王遇為朕導覽整個永固陵的建築群。」
「臣遵旨!」,王遇跟隨在拓跋宏身後,沿路導覽道:「永固堂是太皇太后命名,供皇家往來祭祀與守陵用,四周圍欄杆、臺階、門檻、門、戶、柱、樑、壁、屋椽、蓋瓦都是雕有花紋的白玉石所砌成的,簷前的四根柱子是採用洛陽著名的八風谷黑石,石面上雕琢刻鏤凹凸有緻,鑲嵌金銀珍寶的雲雉紋飾,宛如織錦繡布精緻美麗。石室內外、四側都豎立青石屏風,屏風上面刻忠臣孝子的容貌,題刻貞德良順忠臣的名諱。
另有高允的《方山頌》、高閭的《馮氏燕志》等歌功頌德的銘文;廟前有高檔碑石雕鐫威嚴的石獅祥獸;左右兩側種植長青的松柏,鳥瞰外觀林木密佈猶如波濤大海江水,連飛鳥都難辨歸途,撲朔迷離一般人很難找到陵址,具高度隱密性。
永固堂西側有《思遠靈圖》佛寺,佛寺的西側有齋堂,正面豎立兩座石闕,從石闕往下望,一潭清水皎若明鏡的靈泉池圍繞著靈泉宮,由石闕而下,順著山勢修整一條非常隱密的石路。」
王遇陪著拓跋宏來到主體墓室的地宮,繼續道:「永固陵[2]建於山頂上,是絕無僅有高聳壯觀的皇家陵塚,陵園建造基本是沿襲東漢帝王陵墓,陵前的永固堂石室是整個永固陵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的墓室、陵園、佛寺、石像生、行宮、配殿是大魏歷代帝王最浩大的建築,地宮基底呈方形,圓形高大的封土,前方有一座圍繞四周的迴廊,再前方的墓室由墓道、前室、甬道和主室等四部分構成,連接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
四壁微向外弧凸,向上內收成四角攢尖頂,頂心雕嵌蓮花圖案的白砂石,兩側龕柱浮雕一對口銜寶珠的孔雀,刀法簡潔俐落,形象生動活潑;手捧蓮蕾的赤足童子,面形渾圓,笑容可掬,是大魏石雕的精品。
墓內秘密放有器皿、玉器、素帳、縵茵、瓷瓦、大小石俑、石獸、黃金、青銅、銀器、珠寶等豐富的陪葬品,永保太皇太后富貴萬歲。」
拓跋宏伸手觸摸一箱又一箱的陪葬品道:「永固陵修建如此富麗堂皇,陪葬品高達數億之巨,堪稱大魏之最,如何防止盜墓賊挖掘呢?」
兩人走進主室,王遇低聲道:「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墓道與甬道前後兩端各設一重石封住門牆,棺槨就放置在主室裡,整個地宮規模相當宏大,僅建築墓室磚[3]就達二十餘萬塊,每塊磚都非常重,稜角整齊,扣之若金石聲,盜墓賊即使發現地宮的入口,也難以挖掘盜走陪葬珍寶。」
拓跋宏在地宮好奇到處走,觀看色彩鮮艷的壁畫道:「永固陵是融合鮮卑與華夏文化的墓葬、陵園、佛寺,首創陵園與佛寺結合為一體,將喪禮、祭祀、佛教集於一體的思維,是歷代帝王中最具特色的形式,也是大魏帝后陵墓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陵園。
太皇太后生前刻意延宕明堂、辟雍、靈台三項建築群的興建,用心良苦集中全力建造一座往生居住的地宮,為了確保自己入土為安,防止賊人盜墓,不斷對外宣稱節儉簡約,來掩飾永固陵奢華的真象,此事不得對外洩露半點風生,最後參與關閉地宮工匠該如何處置呢?」
王遇刻意壓低聲音道:「古代三國曹操為擴充軍資,首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用,甚至發兵盜掘漢梁孝王墓,爾後歷朝歷代的盜墓者相當倡狂,許多帝后陵墓難逃被挖掘殆盡的命運。臣依太皇太后遺旨,為防止機密洩漏,峻工將設宴毒死所有知道永固陵秘密的工匠,盜墓者絕對找不到地宮入口處。」
拓跋宏走到拱門睥睨道:「王遇啊!你是永固陵幕後的黑手,最清楚地宮的秘密,設宴毒死工匠,包不包括你呢?」
王遇馬上下跪聲淚俱下道:「臣深得聖后信任,奉命建造永固陵,一向守口如瓶,絕不會洩露地宮入口的秘密,請陛下開恩饒恕臣一命,臣願為陛下再造一座比永固陵更宏巍的陵寢。」
「奢華無比的永固陵,花費數億民脂民膏,規模如此巍峨,朕何德何能擁有如此宏偉的陵寢呢?朕命你到雲中金陵,以皇后等級為貴人林文繡秘密修建陵寢。」
「臣遵旨!林貴人賢德良淑,為她修建陵寢是臣至高無尚的榮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文繡一向低調不喜奢華,也不好大喜功,陵寢不必舖張浪費,給予她應有的皇后尊榮,切記秘密修建,地宮入口僅你知、我知,倘第三人知曉,包括你在內誅殺九族。」
「臣對天發誓絕不對外洩露半點秘密,否則不得好死,魂飛魄散,永世不得超生。」
「平身!永固陵地宮一旦封閉,暫停營造方山的建築群,命工匠集中全力興建明堂、辟雍、太廟、萬年堂,你馬上到雲中金陵,著手建修文繡的皇后陵寢,彌補朕對她的虧欠與遺憾。」
「臣遵旨!」
兩人從地宮走回永固堂,驚見群臣已執笏列位兩旁等候,一大疊奏摺放在案牘上,拓跋丕道:「陛下要在永固陵附近營建自己的壽宮『萬年堂』,並在永固堂結廬守孝三年,對聖后的孝心有目共睹,千古難得一見的孝順帝王。但朝堂軍國大事萬萬不能沒有皇上,御批各地奏摺恐延宕,緊急國事反應不及,臣等都已六、七十歲的耆老,經常往返永固堂與皇宮兩地,諸多不方便呀!懇請陛下與臣等一起回皇宮。」,眾臣一起重重下跪。
拓跋宏道:「先秦儒家繼承周朝文明的孝道觀與倫理思想,將生前事生的禮儀延續至死後事死的禮儀,喪禮是孝德倫理的根基,闡揚家庭倫理的「孝文化」與君臣倫理的「禮文化」,重視人文道德的思想,形成儒家以「孝」、「禮」為核心的喪禮文化,……。」
丘穆陵泰面有難色道:「叩謝陛下近日不厭其煩,一而再,再而三為臣等講述儒道佛各家經典學說,臣等受益良多,但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祈請皇上回皇宮開經筵講學,臣等洗耳恭聽。」
李沖拱手作揖道:「陛下對聖后一片孝心,上達天聽,必能感動諸佛菩薩,為了穩固大魏江山社稷,請求皇上化悲傷為祝福,告慰護國英靈的聖后,請陛下與臣等一起回皇宮親政處理軍國大事。」
眾臣再次跪拜齊聲道:「恭迎皇上回皇宮親政,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拓跋宏無奈走到太皇太后牌位前,雙手合十下跪,泣不成聲道:「兒臣捨不得離開永固陵,留下孤苦無依的聖母聖后,嗚……嗚……,但為了江山社稷必須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請求聖母聖后原諒兒臣的不孝,無法長伴身邊,但爾後定會經常來此拜謁,嗚……,兒臣與眾卿回皇宮處理政務,嗚……」,君臣哭成一團,在空空蕩蕩的永固堂,泣聲回音嘹亮清晰,拓跋宏在群臣勸慰下,終於首懇願意回到皇宮。
[1]思遠佛寺遺址基座南北長88.2米,東西寬57.5米。
[2] 永固陵圓形封土現高22.87米,南北長117米,東西寬124米;墓室總長23.5米,主室平面近方形,長6.4米,寬6.83米,高 7.3米。
[3] 每塊磚重約3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