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西郊祭天 醞釀遷都
拓跋宏自魯郡回到皇城,馬不停蹄在勤政廳批閱奏摺,臉色越來越凝重,突然氣憤將奏摺丟在地上道:「快宣李中書覲見。」,劉騰馬上傳喚。
馮誕驚嚇撿起奏摺放回案牘道:「何事讓陛下如此憤怒呢?」
拓跋宏拍桌道:「許多王公大臣紛紛上書諫言,朕調降爵位削弱鮮卑貴族的利益,祭孔大典攏絡多數漢人,忘記祖宗大業與優良鮮卑傳統習俗。他們只差不敢駡朕數典忘祖……。」
馮誕道:「革新對少數人帶來衝擊是不可避免的事,但只要對多數人有利的事,陛下應勇敢放手一博!父王從昌黎王降為京兆郡公,悶悶不樂在府邸好幾日足不出戶,臣勸道:『昌黎王是因為太皇姑姑的裙帶關係才得到的爵位,宦官出身的趙黑、張祐、王琚,也是太皇太后臨朝稱制時,分別把親信封為河內王、新平王、高平王,官官冊封王爵歷史十分罕見,當時也議論紛紛。
現在皇上親政,異姓王把爵位歸還拓跋皇室是理所當然的事,皇上仁孝沒有取消爵位,僅降一級而已,您還是人人尊敬的京兆郡公!』,父王聽臣的規勸釋懷許多,又經常出門呼朋引伴喝酒去。」
拓跋宏道:「馮誕真不愧咱們自小一起長大的好兄弟,比朕的諸弟親王還要親近。」
值此,李沖匆促走進勤政廳,拓跋宏道:「鮮卑十大部落酋長上書諫言,反對朕廢除西郊祭天,這是鮮卑貴族舊勢力的結盟,反對朕改祖宗廟號、降五等封爵、官職改革等,李中書此事該如何處理呢?」
李沖捋一捋白長鬚回來踱步道:「陛下詔令更改祖宗廟號,縮小皇族近屬宗室的範圍,讓原本近屬宗室變成遠屬貴族,不再享有崇高的地位與權力;降五等封爵,把王變成侯,侯變成伯,伯變成子,同時取消世襲的將軍封號,徹底否定世襲領軍治民的權力;大定品官職司有分,強調政務由朝廷官員處置,遏止鮮卑貴族以國之大姓干預朝政的舊俗,這些都損及鮮卑十大部落的既得利益與地位。
另外,陛下重用宗室子弟,讓拓跋親王出任侍中、封號將軍、地方刺史,使皇室成為第一家族凌駕於其他家族之上,強化拓跋皇權,當然引發部落酋長的反對。」
拓跋宏急切道:「集中皇權與鮮卑部落分權共治的矛盾,有解決之道嗎?」
李沖道:「陛下親政未滿二年,軍權尚未穩固仍在多數鮮卑貴族手上,他們只要結盟起來,陛下可調動的軍權不及十分之一,無法號令天下,反而身陷危難困境,臣奏請朕下忍耐帶領公卿百官至西郊祭天,以緩燃眉之急。」
拓跋宏長嘆一口氣,兩眼垂下批奏摺寫下:「朕至西郊祭天!」
西郊祭天在平城西邊一座天壇祠,豎立四十九個木人,在方壇上有七尊天神木主牌位,此七尊須從拓跋皇帝及其他九個家族部落中挑選為祭主,代表七個家族具有重要地位與權力,並立碑於天壇祠。
拓跋宏面無表情穿著鮮卑傳統服飾,結髮辮戴珥璫,文武百官及諸國使臣、部落酋長跟隨其後,盛大的儀仗隊,歡樂唱歌跳舞,宛如一場朝廷大典。
女巫持鼓站在拓跋宏的東側面西,被選中七位天神主的酋長拿著酒,在女巫的南側面向西北。女巫搖鼓升上天壇,拓跋宏向女巫祭拜後,文武百官、諸國使臣都拜,一拜再拜。禮成殺牛馬祭天,七位酋長面向西拿著酒,灑向祭天壇上的七尊天神木主牌位,一拜再拜重複七拜。最後,拓跋宏雖悶悶不樂,但不喜形於色率領公卿繞天壇祠一圈,再走進氈帳內宴請百官使臣。
拓跋丕醉醺醺,滿臉通紅,拿著酒杯向拓跋宏敬酒道:「陛下率領公卿百官至西郊祭天,老臣特別高興……,奏請陛下盡早設立東宮太子。」
「皇子才十歲年幼,有何急呢?」,拓跋宏狐疑望著他。
「老臣年邁日薄西山,餘光無幾,想觀看冊立皇儲大典,臣實在很著急呀!」
「陛下三歲就冊封為皇太子,五歲登基為皇帝,現在皇子都已十歲正值英年,奏請盡快設立東宮,確定皇儲人選。」,丘穆陵泰拿著酒甕。
「你們兩人一搭一唱,在『逼宮』嗎?」,拓跋宏親切微笑淡定。
「臣失言,臣絕無此意,請陛下恕罪。」,拓跋丕與丘穆陵泰下跪。
「平身!喝酒傷身,言多必失,多言必敗,爾後謹言慎行。朕仍在守喪三年期間,以水代酒回敬。」
西郊祭天宴會後,拓跋宏與馮誕一同乘坐金根車回到勤政廳。
拓跋宏憂心忡忡坐在龍椅沈默許久,馮誕道:「李中書與彭城王拓跋勰覲見!」
拓跋宏非常氣餒道:「今日朕被迫至西郊祭天,代表拓跋皇室與其他九族部落是平起平坐的同等地位,十大部落共秉朝政,不利於拓跋皇室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重定祖宗廟號,企圖排除遠屬鮮卑貴族在朝堂的影響力,提高近屬拓跋皇室的地位,在西郊祭天也蕩然無存。
大品定官職司有分,新設置的文人官員騎著黑馬馳騁在西郊之中,顯得卑微無能;服飾改革是漢化文治的重要標誌,朕自二十歲行加冠成年禮以來,親臨雲中金陵祭拜祖先,主持遷廟大典都穿著漢式龍袍與冠冕。朕被迫穿鮮卑族傳統服飾在西郊祭天,證明服飾改革徹底失敗。
明堂辟雍、太廟等禮制建築如此宏偉,朕與百官卻不得不向女巫一拜再拜,進氈帳宴請文武百官、萬國來朝的使臣,看到泱泱大魏竟如此野蠻落伍,朕實在痛心疾首。」,一邊講一邊掉下眼淚,神情充滿失落與悲傷。
馮誕垂頭喪氣道:「陛下事事奉儒學古禮為準繩,尤其已下詔廢除西郊祭天,又因情勢所逼不得不祭祀,可想而知內心非常的憋屈。」
拓跋宏嘆氣道:「朕繼承太皇太后的漢化路線,實施文治乃參考古籍憲章,移風易俗,革除祖宗重視武力,輕視文德的陋習,損及鮮卑舊貴的既得利益,遭到各部落聯盟反對,感到十分沮喪。朕身上流著鮮卑血統,但從小仰慕博大精深的漢文化與禮儀,更把自己當成漢家天子,冀望大魏能以華夏正統自居一統天下。」
拓跋勰拱手作揖鏗鏘有力道:「平城是崇尚武力之地,不可修文德,想要移風易俗,難上加難。大魏要以華夏正統自居,必須離開北方的平城,京師南遷居天下之中,利於南北統一;要實現文治的理想,必須離開北方鮮卑舊貴環峙的平城,才能遵奉儒學古禮;要防止漢化革新的矛盾與衝突,必須離開北方鮮卑舊貴反撲的平城,另覓一處進可攻退可守的京師。」,拓跋宏、李沖、馮誕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好像晴天霹靂當頭一擊,嘴巴張得好大,一下子全愣住。
須臾,李沖拱手作揖道:「道武帝建國定都於平城已近百年,毅然放棄歷代帝王苦心經營且卓有成就的平城,實在有點兒可惜!」
拓跋宏來回踱步道:「朕確實很想以平城的根基,用儒教禮儀徹貫文治理想,大興土木如萬年堂、太廟、明堂辟雍、太極殿、崇虛寺等的拓建,期望平城轉變成為一個典型華夏文化都城,天下第一大帝都,但事與願違,前功盡棄,只能離開平城,重起爐灶另覓京師,李中書意下如何呢?」
李沖思考一下道:「遷都可以徹底擺脫鮮卑舊貴的箝制,實施儒教禮儀的文治理想,但是京師要遷到哪兒呢?如何遷都呢?如何消弭反對勢力呢?這是千頭萬緒難以處理之事,且極為冒險之舉,臣等須從長計議且秘密進行。」
拓跋宏睜大眼睛欣喜若狂道:「想不到李中書也贊成遷都,就朝遷都秘密謀劃,不准告訴任何人。」,李沖、拓跋勰、馮誕齊聲道:「臣遵旨!」。
ns18.221.142.3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