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舊貴諫言 力抗遷都
春雷一聲,大地春回,一片生機勃勃,萬物復甦,綠意盎然,百花齊放,鐘聲響起,群臣井然有序走進雄巍高聳的太極殿,拓跋宏道:「朕昨晚車駕回到京師,眾卿急著上奏議論遷都之事,各陳其志。」
燕州刺史丘穆陵羆道:「遷都茲事體大,愚臣之見不可。」
「不可的理由何在呢?」
「北方有柔然之寇,南方有島夷之賊,西有吐谷渾之阻,東有高句麗之難,四方未平,九州未定。以此推之不可南遷。南伐攻齊要有戰馬,如果沒有戰馬是無法攻克。」
「卿說無馬,此言差矣!北方盛產名馬,馬廄就設在此,卿何須憂慮無馬呢?今平城位於恒山之北,為九州之外,所以要遷都中原。」
「臣聽聞黃帝定都涿鹿,表示古代聖王不必定居中原。」
「黃帝因為天下未定,先定都涿鹿,天下安定之後,也遷都河南啊!我大魏平文帝率領部落離開大鮮卑山,昭成帝定都盛樂,道武帝定都平城,朕雖然寡德,但正富於盛年,第三次遷都,定居洛陽為了成就皇宇,卿等當遵奉聖旨,光耀大魏。」
尚書於果道:「臣不懂中原古事,但聽聞百姓都說,先皇建都於平城,不可遷移洛陽,中原經常有篡奪天下之情事。大魏自定都平城以來,與天地共存,與日月齊明,臣雖然見識淺薄保守,縱使恒代之地無法與伊洛相媲美,但人都有安土重遷的習性,一旦南移,恐怕很多人都不高興。」
拓跋丕道:「陛下去年親率六軍南伐,到洛陽命任城王宣旨定都洛陽,剛接奉聖旨人心惶惶。遷都是決定王朝前途的關鍵,重於任何朝政大事,應當占卜問吉否,然後再行遷都。」
馮誕道:「當時陛下命太常卿王諶卜卦得到『革』的卦象,是大吉兆,太尉忘了嗎?」
拓跋丕瞪了馮誕一眼道:「當時是針對南伐卜卦,不是為了遷都卜卦,馮司徒貴人多忘事。」
拓跋丕又道:「平城從一座荒蕪的小城鎮,經過歷朝歷代祖宗胼手胝足近百年,才開墾出萬國大帝都,宮殿、寺院、石窟、林園、城廓、陵墓一一俱全,祖業傳到陛下卻放棄平城,遷移飽經戰亂破敗不堪的洛陽,陛下一意孤行對得起拓跋列祖列宗嗎?」一面講一面哭泣。
許多鮮卑元老也痛哭流涕,頻頻拭淚紛紛道:「我們世居平城習慣北方的生活,這把老骨頭南遷洛陽恐怕水土不服,在半途就歸天了,懇求陛下不要遷都洛陽。」、「臣垂垂老矣,想落葉根於平城,死也不離開平城。」、「此時天下未定,不宜遷都。」、「離開平城會喪失鮮卑族驍勇善戰的本性,不僅不能統治漢人,還會被漢人同化。」,拓跋宏仔細聽他們的訴求,並耐心一一回答提問。
老臣高閭道:「臣認為遷都洛陽有十個不便之處,如洛河水患、夏季炎熱、地勢平坦、防守困難、多山地關卡、尚文精神、整建費高、人口稀少、農糧短缺、僧尼眾多等缺失,道武帝、太武帝曾考慮定都鄴城,鄴城為大魏第二大都城,較洛陽繁華,修建費低,竣工期短,奏請遷都鄴城。」
拓跋宏道:「鄴城非長久之計,前有後趙石虎,後有前燕慕容儁,兩國都定都於鄴城的短命王朝,富國強兵時,國主驕奢淫逸、暴斃速敗,只有定都洛陽問鼎中原,才能取得華夏正統地位。」
高閭又道:「漢朝名臣都不以江南為中國,前秦苻堅急於做正統,恐後世以其非正統,故急著滅東晉,根本不顧本身的軍事實力,以致功虧一簣於淝水之戰,殷鑒不遠。」
拓跋宏非常嫌惡道:「淮海在揚州,荊山及衡陽在荊州,這些地方不是很靠近中國嗎?平城在恒山以北,在九州之外,所以要遷都九州中心的洛陽,文化薈萃之地,便於統籌調撥兵力。大魏乃軍事強國,萬國朝貢,南方遲早是朕的囊中物,大魏承襲西晉王朝是中原正統,必須問鼎河洛,圖謀天下。」
拓跋宏起身以非常堅定口吻道:「朕為了大魏江山社稷,寧可對不起列祖列宗也要遷都,下詔遷都洛陽。眾卿退朝!」,他大步走出太極殿,一些老臣們相擁涕泣,守舊的群臣感到委屈紛紛離去。
拓跋宏回到勤政廳批閱奏摺,劉騰大聲道:「皇后娘娘駕到!」
「快宣!」,低頭批奏摺。
馮日華身後跟著兩名侍婢端著茶點走進來道:「臣妾特別為皇上進奉人蔘茶與杏仁餅提神養身,同時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後宮羅夫人、鄭充華分別為皇上誕下皇六子、皇七子;盧嬪為皇上誕下十皇女,請陛下賜名。」
「皇后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朕已下詔遷都洛陽,皇后統御六宮即日起準備遷移洛陽。」,繼續批奏摺。
「臣妾一定竭盡全力為皇上遷六宮至洛陽。」
「現在許多長老級的拓跋王公舊貴紛紛上奏諫言反對遷都洛陽,朕想舉辦一場四廟家宴來維繫家族情感,緩和因遷都造成家族爭鋒相對的氣氛。」
「臣妾一定為陛下辦妥四廟家宴,讓宗親盡歡。」
「四廟家宴以朕為一廟,往上推加三廟為邀請對象,即景穆帝、文成帝、獻文帝及朕的諸子女與宗親,往下推朕無孫輩就免了,不列爵位高低,以家族輩分列位,行家人之禮。」
「陛下日理萬機要善保龍體安泰,臣妾願傾盡所能辦好四廟家宴及遷都洛陽,為陛下分憂解勞。」
「朕離開皇宮七月餘,多虧皇后賢慧打理後宮井井有條,加賜半年俸祿、珠寶金飾乙批。」,繼續批閱奏摺。
「謝陛下恩賜,皇六子、皇七子、十皇女尚未賜名,誕下皇子的嬪妃是否晉升級別呢?」
拓跋宏放下硃砂筆起身道:「對吼!朕都忘了,朕來想想….」,回來踱步想一會兒。
「朕五歲登基為皇帝,從小過得不快樂,希望皇子們能無憂無慮快樂長大,皇三子拓跋愉、皇四子拓跋懌、皇五子拓跋懷。皇六子與皇四子同為羅夫人所生,取名為拓跋悅,『悅』與『懌』有喜悅、快樂之意;皇七子嘛!拓跋恌,『恌』有輕薄放縱之意,人生總要放飛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思緒才能飛揚。皇女從王字旁,十皇女賜名為拓跋瑾。」
「左昭儀遺缺尚未補實,羅夫人是青州刺史羅雲之女,鮮卑舊貴反對遷都,仍維持夫人的封號,賞賜千金以補償未晉級;鄭世婦是哪位女子?身世門第如何?」,喝一口人蔘茶。
「鄭世婦本名為鄭淑德,出身北方四大家族之一的滎陽鄭氏,她讀書識字尤善於歌唱……」
拓跋宏未等馮日華講完道:「鄭世婦晉升為鄭充華,援例賞賜千金。」
「崔光大人覲見!」
「皇后先退下,朕與大臣要研商國事。」,馮日華歛衽一拜與兩名侍婢離開。
「崔光何事覲見呢?」
青年才俊的崔光拱手作揖道:「剛剛朝議時,臣覺得高閭大人提及遷都至軍事要塞的鄴城,也是不錯的都城,陛下為何堅持否決呢?」,拓跋宏回到案牘拿起硃砂筆批閱奏摺。
「高閭和漢族重臣都世居鄴城,有雄厚宗族基礎,權臣一旦與門閥士族相互結合,若遷都到鄴城朕苦心想擺脫鮮卑舊貴的遷都大策,會淪為『剛脫虎口,又入狼窩』的局面,千萬使不得。」
「臣也是出身四大家族之一的清河崔氏,難道陛下不害怕嗎?」
「崔光現在不是狼虎,還不是朝堂重臣,朕不害怕。咱們遷都洛陽之後,要如何使北方四大士族歸順大魏的統治,這需要縝密籌謀。」
「簡單!拓跋皇族與世家大族聯姻,如漢朝公主下嫁匈奴單於,以和親政策換取天下太平,又如臣的兒子『崔勵』、『崔勖』、『崔勉』就是清河崔氏與隴西李氏的共同子孫,兩大家族往來密切且和睦相處。」
「好策略!用和親換取融合,繁衍子嗣,血統融合,代代相傳!朕的皇子名字都是豎『心』旁,你的兒子名字都是『力』字旁。」
「所以說君子勞心,小人勞力。」
「崔光,說得好!說得妙!」,拓跋宏哈哈大笑。
ns3.141.38.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