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棄拓跋氏 改姓元氏
群臣齊聚光極堂等候皇上開議國政大事,拓跋宏緩緩走進來,眾人詫異眼前這位鮮卑皇帝,竟然穿著明黃色九龍袍,大袖飄飄,頭戴前後各垂十二條珠絲的冕冠,典型漢家天子的打扮,群臣面面相覷沈默不語。
穿著鮮卑服、馬靴的拓跋丕閉上雙眼道:「陛下,鮮卑帽前後沒有垂珠,掛著垂珠遮蔽前方視線,無法看清群臣。」
「這些垂珠是帝王十二旒,寓意皇帝目不斜視,不信讒言。」
「陛下不能背棄祖先啊!雖然穿著漢家天子的正統龍袍及冕冠,骨子裡還是流著鮮卑族的血統,無論如何漢化都不能改變陛下是鮮卑人的事實。」
「朕永遠是鮮卑人從未背棄祖先的遺訓與基業,相反的,朕對大魏負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責任,身為拓跋鮮卑的帝王必須倡導文教,讓五胡與漢民族和睦相處,文化互相學習去蕪存菁,融合各民族精華文化,我文化中有你,你文化中有我,不分彼此在大魏的疆域內安居樂業,能須挑起千斤重擔的人,捨我其誰呢?公卿又有何異議呢?」,群臣沈默無語。
拓跋宏繼續道:「今日朕特別頒賜官服與官帽予公卿百官,爾後朝堂上不得再穿胡服,一律改穿漢式官服,朕親自監督百官朝服,各州刺史、太守也要嚴格執行百姓穿漢服,不得再穿胡服。」
「謝陛下恩賜漢官服與官帽!」,拓跋丕始終閉上眼睛。
光極堂鴉雀無聲,拓跋宏左右環視又道:「下詔實行『九品中正制』,開始選拔朝廷官員,由各州郡分別推薦賢有見識之良才,品第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種。」
李彪拱手作揖道:「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時期陳群提出,盛行於西晉,人才都從士家大族選拔,士族代代坐擁高位,壟斷門第維繫不墜,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制度,至東晉門閥士族把持權柄,逐漸尾大不掉,連至高無尚的皇權都被士族豪強壓制,東晉皇帝是由幾位世家大族結合擁立,因士族權力不斷擴大把持朝政大權,是導致西晉、東晉快速滅亡原因之一。」
拓跋宏道:「朕深知九品中正制的缺失,適逢定都之初,大魏亟需洛陽四大家族的擁立才能穩定政權,爾後再行修正或廢除。」
李沖拱手作揖道:「西晉因八王之亂滅亡,中原大亂征戰不休生靈塗炭,士族豪強紛紛建立塢堡保護投奔的百姓,因此宗主督護制應運而生,大魏歷代帝王用兩手策略,一手拉攏漢士族門閥,一手維繫鮮卑統治,以達政權平衡,卻導致由上而下各民族間的隔閡始終未能消解,經常釀成民族衝突與暴動,嚴重波及大魏的統治權,故必須從根本上打破民族隔閡,奏請採用四十多年前,崔浩向太武帝提出的『齊整人倫,分明姓族』大策。」
拓跋宏道:「北人俗稱『土』,鮮卑語為『拓』;稱『後』為『跋』,鮮卑語『拓跋』就是漢文的『後土』,意即土地的王者。鮮卑族是黃帝的後裔,拓跋氏以土德稱帝。土,乃黃中之色,是萬事萬物之元,元就是開始、第一、根源、美善、博大的意思,所以『拓跋』是天下第一姓,改『拓跋』氏為『元』氏。為樹立典範,朕率先改自己的姓氏,本名叫『拓跋宏』,從今爾後改叫『元宏』」,群臣驚訝得像頭頂炸響雷,一時語塞說不出話來。
拓跋宏繼續道:「諸位鮮卑貴冑、公卿大臣從平城舊京遷至洛陽者,凡是以鮮卑部落為姓者或兩字以上的複姓,一律改為單字漢姓為原則。帝姓拓跋氏改為元氏,宗室九姓改為漢姓,如:拔拔氏改為長孫氏、達奚氏改為奚氏、紇骨氏為胡氏、乙旃氏改為叔孫氏、伊樓氏改為伊氏、丘敦氏改為丘氏、侯氏改為亥氏、車焜氏改為車氏、普氏改為周氏;另外,勛臣八姓改漢姓,如:丘穆陵氏改為穆氏、步六孤氏改為陸氏、賀賴氏改為賀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賀樓氏改為樓氏、萬忸於氏改為于氏、尉遲氏改為尉氏;以及平城遷洛陽的鮮卑人或胡人均改為漢姓,約有一百五十多個漢姓已制定好了,下詔遷都者全部改姓氏。」,群臣心驚動迫,個個目瞪口呆。
拓跋丕睜大眼睛氣忿道:「臣吃過的鹽比陛下吃過的飯還多,臣走過的橋比陛下走過的路還長,從未聽聞鮮卑祖先是黃帝的後裔,臣實在孤陋寡聞,請陛下不吝賜教。」
丘穆陵泰提高聲調道:「漢人常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處事光明磊落不怕人知;鮮卑人同樣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征服天下,何必改漢姓呢?」
尚書令步六孤叡哭泣道:「步六孤是鮮卑部落的名稱,改為陸氏,意謂步六孤部落將灰飛湮滅於歷史的長河裡,我們對不起祖先遺留下來的姓氏與部落榮耀。」
殿中尚書萬忸於烈道:「臣原叫萬忸於烈改為于烈,化繁為簡把很多字的複姓,改為單字的漢姓,將來子孫不必寫那麼多字、讀多音的『萬忸於』,改為筆劃少單音的『于』,省事多了!很好啊!」
光極堂一陣譁然噓聲一片,群臣喋喋不休地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道:「以後拓跋丕叫元丕、拓跋禧叫元禧、丘穆陵泰叫穆泰、步六孤叡叫陸叡……」
面對群臣反對聲,元宏鏗鏘有力道:「道武帝建國初年,詔書曾記載拓跋鮮卑是黃帝的苗裔,黃帝發源地就在戰國時期的魏國,又魏同『巍』有高大之意,故以『魏』為國號。
黃帝有二十五子,有的兒子分封在華夏境內,有的兒子分封在塞外荒蕪之地,最小的兒子昌意是黃帝和嫘祖所生,被分封在『土北』境內的一座大鮮卑山,因此以『拓跋』為部落名稱,傳承六十七世至先祖拓跋毛,聰明武略,受各方部落擁立推為共主,統治三十六個部落,九十九個大姓,威震北方莫不服從。
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顓頊是昌意的兒子,足以證明拓跋鮮卑與先秦的起源存在血緣關係,鮮卑族分為拓跋、慕容、宇文等三個主要部落,當時只有部落名稱本沒有姓氏,大魏建國以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便以部落為姓氏,這是帝姓『拓跋』的由來。」
皇二弟元禧道:「臣弟征戰擄掠一名南齊士兵,竟說拓跋氏的祖先是西漢名將李陵詐降於匈奴,單于立李陵為右賢王,並將女兒嫁給他,生子從母姓為拓跋。臣弟很生氣立馬宰殺士兵。」
元宏怒不可遏道:「拓跋氏為李陵後裔說,這是南方島夷故意捏造謊言欺騙天下人,凡有人傳播此說,視同污衊拓跋皇室優良血統,一律殺無赦。鮮卑族是黃帝的後裔,擁有高貴華夏的血統,本來無姓氏,現在將部落名稱改為漢族姓氏,尋根回歸源頭。『元、穆、陸、于、胡、賀、樓……』等諸姓,不分鮮卑族或漢族都是黃帝的子孫,源自於黃帝的血脈,更重要的是從姓氏無法分辨部落或民族,才能促進各民族融合。」
陸叡語氣嚴厲道:「陛下為了徹底漢化,連續下詔一系列石破驚天的革新大策,一個詔書接著一個詔書頒布天下,如此強硬的態度和粗糙的手段,易引起百官百姓的不滿與不悅。」
元宏語重心長道:「自從太武帝統一北方遼濶的疆土以來,就面臨少數鮮卑族如何統治多數漢族的棘手問題,最順理成章的辦法就是接受漢化,其實五胡民族自東漢起就開始以接受先進漢文化為榮,十六國有幾位帝王推己及人,如漢趙的劉淵、前秦的苻堅、後趙的石勒,以及大魏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大力推行儒學與漢文化,因為他們深知只有得到多數漢族的支持,江山社稷才能長久穩固。」
陸叡言詞清峻道:「漢趙的劉淵、前秦的苻堅、後趙的石勒推行漢化,最後都成為亡國之君,陛下殷鑑不遠。」
元宏狠狠瞪陸叡道:「朕用心良苦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是為了讓族人擺脫守舊的束縛,更是為了加強對中原百姓的統治,大刀擴斧的改革不可能全面叫好又叫座,難免會損及既得利益者的權利,朕以補償方式加以懷柔,只要有利多數人的國政大事,雖千萬人吾往矣!
希望眾卿能瞭解漢化對統治中原百姓與爭取華夏正統地位的重要性,漢趙、前秦、後趙不是因推行漢化而亡國,而是內部權力鬥爭導致國破家亡,十六國不推行漢化更是短命王朝,大魏建國迄今剛好滿一百年,這是歷代帝王不遺餘力推行漢化的成果。」,群臣低頭靜默未再反駁。
ns18.219.83.7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