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胡漢雜糅 迥然有別
自皇太子拓跋宏移居東宮授業,紫宮侍從也全部移到東宮侍奉皇太子,玉蘭樹依然孤傲佇立在紫宮門外,虛無飄緲綻放淡淡花香,若有若無輕輕吻過人來人往的臉頰,它漸漸被遺忘曾是李夫人的最愛,也是留給拓跋宏的唯一遺物,飄零的落花依舊等待有人憐。
大地披上黑幕,微風輕拂,拓跋弘眼眶含淚光,參雜血絲,移居紫宮思念愛妃李夫人,對著門前玉蘭樹喃喃自語:「一縷青煙裊裊如絲,燒不盡生死兩相思啊!」、「何謂榮華富貴?恍若塵煙,一瞬之間;何謂恩愛情仇?灰飛煙滅,一筆勾銷。」、「青兒,離喧囂浮華,至一方淨土,離苦得樂,寵辱不驚,永逝安息。」,他沮喪對隨行在後的抱嶷道:「青兒是南郡王李惠之女,出生高貴,十八歲選入東宮服侍朕,懿德長昭,永垂後世。」
抱嶷問道:「歷代都會追封被賜死的皇太子生母為皇后,陛下是否追封李夫人為皇后呢?」,拓跋弘嘆息道:「朝堂都是后黨,事關後宮大事,寡人不想引發帝后之爭。等皇太子登基稱帝,由他為生母追封皇后,以敬孝道。朕三歲被立為皇太子,生母李貴人也依祖制被賜死,葬金陵,配饗太廟,文成帝沒有為寵妃追封皇后,朕自小由馮大后撫養成人,此時也無法追封生母為皇后,真是枉為帝王,枉為人夫啊!」
拓跋弘問道:「抱嶷,你入宮當差已很久,能否告知有關朕生母的事蹟,以解孺慕之情。」,抱嶷遙望遠方的青山,悠悠道:「陛下的生母為李氏出生高貴,有傾國傾城之姿,其父親李方叔是梁國蒙縣人,也是南朝劉宋的濟陰郡太守,兄長頓丘王李峻與五個弟弟,先後棄劉宋投奔大魏任要職。當太武帝命永昌王拓跋仁帶兵攻打劉宋,破城見李氏有姿色,搶奪她帶回王爺府納妾,三年後拓跋仁因謀逆叛亂罪名被殺,李氏被充入大魏皇宮為婢女。」
抱嶷指著旁邊的白樓道:「有天,文成帝在園林賞景,登上這座白樓往下望見李氏正在幹活,一見傾心,便問左右隨侍:『這女子漂亮嗎?』,左右隨侍皆說:『是的!美極了!』,於是文成帝走下白樓,帶李氏到倉庫臨幸,不久便傳出李氏懷有帝之骨血。」,當時的保太后常氏相當懷疑骨血從帝所出嗎?便問李氏當日詳情,李氏說:『確實為帝蒙恩臨幸,才懷有帝之骨血。』」,保太后仍有疑,又問當時看管倉庫的奴才我,我便一五一十詳細稟告保太后當日情形,並將文成帝的臨幸日與時辰,悄悄刻在倉庫的牆壁上,保太后特地前往倉庫的牆壁一窺究竟,確認奴才與李氏講得內容是一致的,再屈指一算,確定骨血從帝所出,誕下皇長子即是陛下,文成帝才冊封陛下的生母為李貴人。」
抱嶷靦腆道:「李貴人雖出生高貴的官宦世家,但曾為拓跋仁王爺的妾室,保太后有很深的漢人情結,心中一直有芥蒂,不甚喜愛李貴人,尤愛當時的馮貴人,馮貴人手鑄金人成功立為皇后,也就是當今的馮太后。陛下三歲被立為皇太子,李貴人依祖制立儲殺母被賜死,才由當時的馮皇后撫養成人。李貴人在臨終前,逐條逐項詳細書寫遺書,並召來她的同胞兄弟與義兄李洪之託付後事,在訣別時,每呼喚一聲『兄弟』,就用力捶胸,號啕慟哭,最後李貴人以白綾自盡,結束短暫的一生,令人聞之落淚,至今奴才仍記憶猶新。其實,文成帝非常寵愛李貴人,但礙於保太后與馮皇后的勢力,無法追封李貴人為皇后,此事只能等陛下為李貴人追封為皇后。」,拓跋弘聽完娘親跌宕起伏的一生後,望著遠方閉上雙目,潸然淚下道:「最是無情帝王家!」
拓跋弘再問道:「保太后有很深的漢人情結,指何事呢?」
抱嶷是胡化很深的漢人道:「漢族有句名言『一馬不備雙鞍、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漢族人對女子的貞操與孝義非常重視,要求女子要『從一而終』、『三從四德』、『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朝廷更以興建貞孝節烈牌坊供人景仰、憑弔,這對漢家女能青史留名,獲得旌表寫入史書是莫大的榮耀。而鮮卑是馬背上的民族,靠戰爭獲得財物與女人,戰敗一方的男子多被屠殺早世或沒為奴才,女子是繁衍重要的財產,迎娶戰敗一方的女子或沒為婢女,當成自家的財產是榮耀之事;從血脈而言,尤其皇族女子嫁給外人,血脈就不存在,對皇族而言,是奇恥大辱,所以父親死後,繼承的兒子要娶庶母為妻;兄弟死後,繼承的兄弟要娶死亡兄弟的妻子為妻,保留在自家不落入外人手裡,是保護家族血脈的重要大事。此舉對宗法制度嚴格的漢族而言,視為亂倫相當鄙視;但對鮮卑族而言,是打戰勝利的榮耀,是保護族人的英勇表現。所以,保太后對李貴人一嫁拓跋仁王爺,二嫁文成帝,就漢族而言,內心肯定是糾結、嫌隙、不快;但對鮮卑族而言,皇室傳承不在意母方血脈,很重視父方純正血脈,是重要的繼位法,故陛下繼承皇位。」
拓跋弘搖搖頭道:「鮮卑族與漢族在風俗習慣存有很大的差異,每每在朝堂爭議半天,始終各說各話,莫衷一是,孰是孰非,朕實在難論斷。如果讓鮮卑、匈奴、羯、羌、氐等五個族人,同看一個茶壺,各自闡述形狀,鮮卑人看到壺頂,說茶壺是小尖頭;匈奴人看到壺身,說茶壺是圓圓鼓鼓的;羯族看到壺柄,說茶壺是細細半圓形;羌族看到壺嘴,說茶壺是長型漏水口;氐族看到壺底,說茶壺是扁扁圓圓的。五個民族看同一個茶壺,每一民族看到不同的點,當然有不同的說法,但每一民族的說法都是正確無誤的,他們都在盡其所能的描述茶壺的模樣,剛開始可能會因看法不同,而爭論不休,甚至大打出手,但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可以沖淡爭吵或打架的火苗,慢慢地理解和包容彼此對茶壺的不同看法,最後融合為一體,重新形塑各民族都可以接受的新壺具!朕期盼早日消弭各民族間的差異與紛擾,不分彼此融於大魏,臣服於大魏,為南北統一奠下基礎。」,抱嶷道:「在陛下英明的統領之下,必能將五胡與漢民族融為一體,臣服於大魏。」
11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vUwwx6Vm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