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讒言佞語 伊闕造像
元宏與馮月華全身濕淋淋來到宣光殿,馮月華不停的「哈啾!哈啾!哈啾!」,元宏道:「宣朕專屬的太醫徐謇來給左昭儀看診!徐謇醫術相當高明,有『華陀在世』封號。」
馮月華一面幫元宏換下常服一面道:「妾臣受一點風寒不要緊,倒是陛下絕食求雨三日未進膳,今晚就留在宣光殿由妾臣陪陛下進膳並侍寢。」
「今晚就由左昭儀侍寢,命御膳房傳膳至宣光殿。」
馮月華主動在元宏臉上輕輕一吻道:「臣妾先換下濕淋淋的服飾,馬上回來陪伴陛下用膳。」,元宏點頭微笑回應,隨即從大袖拿出《孫子兵法》竹簡閱覽。
高菩薩與雙蒙進寢室傳膳,元宏問道:「這麼晚了,你們怎能進入左昭儀的寢室呢?」
「奴才平常不能進入寢室,今晩特別為陛下傳膳而進寢室。」,高菩薩道。
「膳品你們先試吃」,雙蒙與高菩薩驚訝拿起筷子每一道菜都試吃。
「無毒!退下!」,兩人拱手作揖離去。
馮月華白晳柔潤的精緻臉龐,勾人魂的雙眸,放下烏黑長髮,穿著高檔三層輕紗長袖漢服,姣好身材若隱若現引人遐想,光彩照人滿臉笑意,輕盈漫步走進寢室道:「御膳房怎麼只準備五道膳品呢?這樣太委屈陛下,妾臣馬上命人加菜!」
「朕在文明太后的教導下,崇尚節儉樸素,自小只吃五道膳品,妳兄長馮修還戲稱朕是『五品皇帝』,對了!不知馮修現在生活如何呢?」
「馮修、馮日華與臣妾是同父異母的手足,但自從他們被陛下廢為庶人之後,門第等級不相配,我們早就不相往來,也不知他們下落如何?」,她一面餵食一面道。
「血濃於水的親情難以割捨,血脈親情彼此應多關懷照應。」,元宏震懾一下道。
「他們都犯了殺人重罪,多虧陛下仁慈未被賜死,得以苟延殘喘至今。好嘛!臣妾謹遵陛下的教誨,有空命人去關心關心他們,難得陛下來宣光殿,別再提穢氣的二人。」,元宏看了馮月華一眼後,兩人愉快進膳。
馮月華不時為元宏夾菜倒茶水道:「現在滿城風雨都傳說皇二子元恪是『為日所生的龍子』,臣妾也覺得皇二子元恪,溫文儒雅、乖巧懂事、恭謙有禮、好讀佛經,篤信佛教,配合陛下推行漢化政策,在軍國大事與陛下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較能延續陛下的漢化大策;而皇太子不好讀書,愛吃愛玩愛享樂,終日沉溺於東宮放縱淫蕩,反漢化、講胡語、興裸俗,故意與陛下大唱反調,在東宮大搞胡化作風。最近,讀一點書就半瓶水響叮噹,用《論語》來駡臣妾,說臣妾『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當下臣妾滿腹委屈只能硬吞下來,內傷很嚴重。」,一面講一面落淚。
元宏起身坐在床邊嘆氣道:「皇太子自幼無生母照料教導,朕當時又處於無權無勢無法教導他,對他們母子虧欠甚多,元恂才十四歲,朕盡量父兼母職慢慢調教,也延聘大批鴻儒為太子講學,他近日學習確實進步不少,朕感到很欣慰!」
「可是臣妾認為…」
「妳不要日夜在朕的面前,一而再、再而三道盡皇太子的是非,元恂是個直來直往、沒有心機的好孩子,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知子莫若父……」,元宏躺在床榻上睡著了。
馮月華試著搖醒,他半夢半醒囈語道:「文繡等等我……」,她聽到夢話,板起鐵青的臉孔,獨自坐在椅子上生悶氣。
元宏於清徽堂召集數位大臣朝議,李沖拱手作揖道:「大魏自成文帝以來,虔誠尊奉釋迦牟尼佛,信仰『皇帝即如來』,先後在武州石窟為五帝開鑿建造巨大的佛像與佛寺,今大魏遷都洛陽,奏請在城南的伊闕山,仿造武州石窟再開鑿帝身之石像。」
「武州石窟原由皇家開鑿巨大的帝王佛石像,氣勢宏偉、雕琢樸素,後來開放王公貴族、民間百姓捐資開鑿石窟,據聞現已有二百五十餘個大小石窟,五萬一千餘尊石佛像,臣民沐浴在佛教大千世界修行,具有勸人為善、教化民心之功效。朕遵循祖制,下詔書在陽南郊的伊闕山,伊河貫穿中間兩山相望,景色怡人,再造一個比武州石窟更富麗堂皇、豐富多采的『伊闕石窟[1]』,再將佛教推崇至繁華鼎盛。由誰負責籌建龍門石窟呢?」
「臣奏請由王遇、蔣少游、董爵共同籌建伊闕石窟。」,李沖道。
「宕昌侯王遇擅長修建陵墓,能承擔開鑿石窟之重任嗎?」
「臣曾參與皇家的武州石窟、文明太后方山永固陵、武公馮熙陵墓、崇福寺,洛陽太極殿東西兩堂與內外陵廟殿庭,也曾在家鄉為『二聖』建造三層浮圖的暉福寺,願再參與伊闕石窟的偉大工程,為陛下造釋迦石像。」
「現在無『二聖』」,元宏不悅道。
「臣失言請聖上恕罪!」
「下詔書伊闕石窟由王遇、蔣少游、董爵籌劃開鑿營造。」
「武州石窟肇於文成帝,歷經四十餘年陸續開鑿五帝、獻文帝、文明太后與陛下二佛並坐龕的巨大佛石像;而伊闕石窟始肇於陛下,基於『皇帝即今當如來』思想,陛下英明聖哲、雄才大略,更應承先啟後為本尊開鑿巨大釋迦石像,讓後人朝聖萬年不朽的古剎。」,李沖道。
「適逢遷都之初,大興土木財政匱乏,北人雖南遷仍戀舊俗,政權尚不穩定,朕感念文明太后詔教之德,恩隆德厚,追思深遠,依照文明太后的模樣雕琢平易近人、五官秀麗的女性佛石像,為祖母文明太后追福造『石窟寺[2]』,內題記質樸古拙的書法,讓伊闕石窟的書法、雕刻藝術更顯的多彩精美絢麗。
石窟內穹窿頂的草廬象徵馬背上民族獨特的建築,正壁為三尊大佛,主尊釋迦牟尼佛,左右二尊為菩薩,穿著褒衣博帶式的漢服飾,雕琢樂舞、百戲、雜技等圖飾,充分展現胡漢文化風俗的融合,不同於粗獷豪邁、渾厚純樸的武州石窟,以此吸引皇親貴冑、文武大臣、僧侶、百姓為緬懷文明太后,願意伊闕石窟捐資發願造像,等時局穩固財政充盈後,再依朕的真容開鑿巨大的釋迦石像。」
蔣少游道:「臣遵旨!以漢文化為主,適時融入五胡文化,融合佛、胡、漢之精華為一體。」
董爵道:「陛下深謀遠慮、高瞻遠矚,各民族文化不能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應著力於相互結合、吸收,彼此截長補短、無縫軌道,締造一個以漢文化為主的多民族文化,萬邦來朝歸附大魏。」
元宏道:「諸公卿理解朕用心良苦,但一些北方舊人短視近利,胸無大志,認為朕數典忘祖一昧屈服於漢文化,殊不知少數民族的野蠻落後文化,終究會被博大精深的先進漢文化吞噬於歷史的長河裡,唯有融入漢文化得以傳承,綻放璀璨的文化,同時鞏固政權。」
李沖道:「北方舊人眼光如豆,不足與之辯也!」
元宏又道:「融合可促使各民族打破原本壁壘分明的文化界線,經時間不斷演變疊加,胡漢文化逐漸淡薄模糊不清,無法釐清原始文化,形成我文化中有你,你文化中有我,一旦成功融合必開創一股新興潮流,為各民族所接納的創新文化,不再發生文化衝突暴動,這是奠定太平盛世之基石。」,群臣齊聲道:「謝陛下的教誨!」。
[1] 伊闕石窟始肇於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自隋煬帝改稱為龍門石窟;武州石窟始肇於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明嘉靖帝改稱雲岡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譽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
[2] 今龍門石窟的古陽洞正壁三尊,由北魏孝文帝為紀念祖母馮太后而開鑿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