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雁臣崛起 侍子掘墓
太極殿外聚集各部落的酋長、侍子與族人穿著漢服等待覲見,鼓鐘響起,井然有序進入大殿,元宏升御坐嚴肅道:「各部落酋長為了表示對大魏忠心,每年都會派遣嫡庶子輪流入朝進貢、服役,朕正推行全面漢化,侍子必須學習漢文化,沒想到有些部落竟然紛紛稱病告假,顯然表裡不一,藐視朝廷漢化大策。」
一位高鼻薄唇、劍眉斜入鬢角,落下幾絲黑髮,銳利鷹眼英氣逼人的青年男子拱手作揖道:「微臣是宇文部落酋長之嫡次子、武川鎮下級軍官宇肱,拜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元宏道:「宇文部落酋長之嫡長子為何未到洛陽呢?反對漢化嗎?」
宇肱道:「宇文部落向來支持陛下的漢化革新不遺餘力,自從遷都洛陽後,部落族人均改漢姓為宇氏或文氏,臣原本叫宇文肱已改叫宇肱,兒子原名叫宇文泰已改為宇泰,父兄連續兩年南下學習漢文化,因洛陽酷暑難耐,水土不服,經常上吐下瀉、皮膚紅疹,身體欠安,改由微臣與嫡長孫宇泰,當侍子服侍陛下並學習漢文化。」
元宏目不轉睛注視道:「朕記得十多年前在皇家圍獵弓箭賽時,英雄出少年你得了亞軍,敗給奪冠的女子相當不服氣,還要納這名女子的姐姐為妾遭拒。」
宇肱拱手羞澀一笑道:「陛下果然好記性,臣當時少年輕狂,血氣方剛易衝動,請陛下見諒。不知該女子下落如何呢?是否有緣再見一面呢?」
元宏淡淡道:「紅顏薄命往生十五年了,你和她今世無緣,來世無分。」
宇肱驚訝道:「無緣不強求,無分不挽留,美人香消玉殞,太可惜呀!」
另一位魁梧高大,鶴立鷄群在眾人之中,儀表神態端莊,令人不忍多看幾眼拱手作揖道:「微臣輿叱頭來自慕容部落為前燕武宣帝慕容廆的後裔,族人依詔令改漢姓為盧氏或輿氏,邊疆部落本性善於騎射、好讀兵法,令漠北柔然聞風喪膽,現在侍子輪流至洛陽學習漢文化吟詩作賦一年,反而不利於抵禦外敵,奏請讓侍子半年在洛陽習文,半年回部落學武,允文允武,智勇俱全。」
元宏冷漠看著侍子們道:「半年習文學,半年學武藝,朕再思考一下!」
留著粗獷落腮鬍的男子帶著家人一起向元宏跪拜道:「秀容部落第一領民酋長爾朱新興,帶七歲嫡長子爾朱榮與妻女一起進京侍奉陛下,特進貢馬匹、糧草、兵器等以資助大魏軍隊打仗,奏請陛下保留我族爾朱姓氏,秀容部落願意每年進貢豐富的軍資,提供後勤軍糧、前方仗馬,作為陛下統一大業堅實的後盾。」
元宏大喜道:「秀容部落為大魏挹注龐大的軍資,特許保留爾朱姓氏。近幾年來,秀容部在酋長的帶領下,家族財物豐盈,牛羊駝馬以顏色分群,以山谷來計算牲口數量,可謂家大業大,富可敵國呀!年年入朝進貢軍資更是不計其數,特任命為光祿大夫隨侍朕。」
爾朱新興道:「謝陛下恩賜,方才聽宇文部與慕容部的侍子奏請秋季來京師朝見,春季回歸部落,秀容部附議,臣為表對陛下忠心,願每年秋季帶全家進京朝見學習漢文化,春季回歸部落射獵避暑,檢閱畜牧牛羊馬等牲口,進貢珍貴物品及軍資,絕對不減反增。」
元宏開懷大笑道:「朕同意各部落之奏請,侍子就像大雁隨著季節南飛過冬,北返避暑,侍子改稱為『雁臣』。」,所有雁臣歡心鼓舞下跪道:「謝陛下恩賜!」
退朝後,爾朱新興牽著爾朱榮、妻女一起走出太極殿,兩道濃黑劍眉的爾朱榮,手拿著木劍在空中揮舞,一面走一跳躍道:「爹爹!我昨日與元愉、元懌兩位皇子玩騎馬射箭,他們比我年長都輸我,咻!咻!兩下就慘敗了。」
走在前方的元宏馬上轉身道:「你會讀《急就篇 》、《千字文》嗎?」
爾朱榮一點兒都不畏懼元宏道:「爹爹說讀書沒用,因為我們是馬背民族,也是戰鬥民族,要以騎馬射箭為首要,把北方柔然人殺光光。」
「小孩子滾一邊去,別亂講話!因小兒向來不愛讀書,臣特別把兒女一起送來洛陽讀書,爾朱榮年幼冒犯陛下天威,懇請恕罪。」,爾朱新興怒道。
「姐弟倆一起讀書,彼此切磋學習,生活有個照應,很好!朕聽說爾朱夫人與左昭儀自小是無話不談的好友嗎?」
皮膚黝黑、走路大搖大擺的爾朱夫人道:「左昭儀的娘親常氏是臣妾的姨母,兩家族往來密切,前天一見面就有聊不完的話題,道不盡的心事。陛下,後宮主人懸缺近半年,總該補實立皇后,爾朱家族等著喝陛下的喜酒囉!」
「皇帝不急,急死爾朱夫人嗎?」
「妳不要催婚先帶榮兒去宣光殿拜見左昭儀,我有事要奏報皇上。」
「臣妾先告退!」,爾朱榮不受控制,活潑亂跳,母子三人往宣光殿走去。
爾朱新興陪著元宏走往式乾殿,元宏道:「何事要奏報呢?」
爾朱新興左右看一下確定無人後,低聲道:「臣聽說平城鮮卑舊貴經常聚會抱怨陛下,重用漢人輕蔑鮮卑人,提拔漢人為朝廷命官,原本地位崇高的鮮卑功勛武將,因全面漢化致使身份品級俸祿跌入谷底,且武將不能轉任文官,仕途失意抑鬱不得志,生活陷入困頓,欲營救皇太子北返平城,再次起兵叛亂。」
元宏心驚動魄用銳利的眼神掃射他一眼,不露聲色故作鎮定道:「爾朱家族世居北秀容部落,先祖是羯族酋長,家族夙夜匪懈,戮力盡忠職守,將北方經營的有聲有色,而鮮卑舊貴居高位享俸祿,不克盡職守尸位素餐,光靠先祖留下的基業,當然坐吃山空,這是反對漢化應得的懲罰。朕已將皇太子軟禁起來,他們三番兩次利用皇太子想在北方建立傀儡政權,反對漢化不得人心終究會失敗。」
「陛下聖明必能將亂黨賊子一網打盡。」
元宏在清徽堂召集親近的親王與大臣朝議道:「北方各部落酋長與侍子畏懼洛陽酷熱,藉口無法適應中原生活,他們想與洛陽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秋天進京覲見服役學習,春天則再回去部落生活,朕深知他們的賊心,漢化初期北方反對者眾,暫時施以緩兵之計,允許他們當『雁臣』,眾卿認為如何呢?」
元勰拱手作揖道:「鮮卑、匈奴、氐、羌、羯等五胡民族,先後入主中原相繼建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成漢、胡夏等十六國多民族多國家,不同民情文化風俗,漢化無法一步到位,必須靠時間慢慢推移達成全面漢化目的,臣弟十分贊成採緩兵之計。」
元澄拱手作揖道:「臣認為完全摒棄胡俗有待商榷之處,第一、推行漢化大肆提拔文官,抑制武將轉任文官,雖然可以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卻造成留在北方的武將地位品級俸祿待遇大不如前,也不如南遷洛陽的人,長期累積不滿情緒,一旦潰堤恐釀成大災難。
第二、全面漢化過於重文輕武,官民只願輕鬆在宅第讀書,不願從事出生入死的戰鬥生活,必影響北方六鎮正規軍隊或部落民兵的戰鬥力;第三、『雁臣』秋天進京服役學習,春天回部落生活,與京師保持親密又疏離的關係,更多是為了打探京師的消息而來,更加遊刃有餘厚植自己部落的實力,等到時機熟成擁兵自重,恐養成大患一發不可收拾。」
「看來!任城王對朕全面漢化大策,頗有不滿與微詞,屢屢諫言唱衰全面漢化。」
「臣句句箴言出自於肺腑,請陛下務必相信諫言。」
「北方部落雖非正規民兵,但向來是最可靠戰鬥力較強的部隊,在太武帝統一北方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提供重要軍用物資之外,還可以與正規軍一起出生入死,對穩定大魏政權具有一定的效用,不容小覷。」,元禧道。
「大丈夫應當在邊疆為國立功,哪能老在筆硯之間討生活呢!何況驍勇善戰的『雁臣』,不能全年待在洛陽學漢文化,長久勢必削弱國力。」,元詳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言,激烈爭辯,元宏回來踱步道:「中原歷史有許多著名的革新變法,不管成功或失敗推動者很少善終應引以為鑒,如:子產變法成功得以善終;商鞅變法成功被車裂,但秦國富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成功被殺,人亡政息;王莽新政失敗被殺,不得善終。
探究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沒有站在國家大政高位思考,只關心自己的私欲,不願放棄原來的利益,如身份地位、俸祿待遇等重新分配,千方百計阻撓改革,結果改革沒成功,那些既得利益者也隨著王朝的崩塌變得一無所有,得不償失啊!
任何變法、革新不可能面面俱到,總會影響既得利益者,但只要對多數百姓有利的事,朕即使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對於損失利益的北人,在財政匱乏之際已盡量補償損失,等全面漢化穩定成功之後,朕當再另行補償大策。」
「雁臣擁有自己的部落、軍隊、軍資、財富,猶如附庸國,將來恐成為大魏的隱憂,務必視機將其殲滅或削弱勢力;北方鮮卑舊貴利益受到損失,奏請應及早補償懷柔拉攏,消除叛亂賊子之心。」,李沖道。
「朕為確保全面漢化成功,對北方舊貴叛亂者採強烈鎮壓,歸順者採補償懷柔,而北方部落以安撫攏絡為主,未來主戰場在南方,朕必須完成南北統一大業。
ns3.15.149.15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