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立新皇儲 爭奪後宮
公元四九七年,洛陽皇宮鼓鐘響徹雲霄,太極殿外文武百宮列位廣場兩側,元宏貞皇后刺繡九條龍、十二章紋飾的龍袍,十二旒的冕冠,坐在殿門前漢白玉臺階的高位龍椅上,嬪妃、皇子女、親王等皇族宗室,依尊卑站在左右兩側,風姿特秀的元恪穿著五條龍、九章紋飾的龍袍,九旒的冕冠站在臺階的下方。
首先,在禮儀大臣的宣告下完成祭拜天地、宗祠大典;再由劉騰大聲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惟君臨天下,上天眷佑,太和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於太極殿冊立元恪為社稷皇太子,朕親御躬授寶冊、寶璽,大赦天下,賜天下戶主的繼承者爵位一級。」
十五歲的元恪在眾目睽睽之下緊張萬分,不停冒冷汗,緩緩走上臺階,從元宏手中接過金冊與金寶,並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宮廷絲竹樂韻悠揚,舞龍舞獅獻祥瑞,整個皇太子冊封大典採用隆重漢制儀禮,熱鬧非凡。
---------------
元宏於清徽堂特設晚宴,邀請文武百官,兩人一桌,元恪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靜默坐在元宏的身旁。
「冊立皇太子元恪繼承帝位,俱備天地人三才,光宗耀祖,這是普天同慶之大事,請你們來這裡參加宴會,用以抒發喜悅之情。天地自然法則,一盈一虛,一圓一缺、一明一暗,哪有圓滿之事呢?天道如此,何況人事呢?所以一升一降自古如此,悼辭往事,珍惜當下,真令朕感慨萬千。」
李沖與穆亮同桌而坐,被安排坐在元宏最近的一桌,舉起酒杯道:「新太子繼承儲君,薄海歡騰,普天同慶。但臣以前愧為東宮太子的師傅,未能輔佐元恂行正道,上愧皇恩,承蒙陛下仁慈寬容,讓臣參加宴會,臣感到高興又慚愧無地自容,實在罪過。」,一飲而下。
穆亮也舉起酒杯道:「教不嚴,師之惰。微臣忝為人師表,請陛下恕罪。」,豪邁一飲而下。
元宏舉起酒杯豪飲道:「連朕都不能教化元恂的昏庸無能與惡習劣跡,當師傅又何必自責謝罪呢?他被黜廢是罪有應得,自己不爭氣,怨不得別人,朕將自己的親生兒子廢為庶人,難道不痛心嗎?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還在其次,朕對他徹底心死,今日是慶祝皇太子元恪的歡宴,別掃興提及那個叛逆的孽子。」
元宏對著群臣大聲道:「朕今日冊封元恪為皇太子,大赦天下,赦免多數罪人能獲得重生的機會,除了極少數的叛國賊之外,盼北方舊人能感恩皇太子的大澤;又大賜爵位,讓黎民百姓感受到皇太子的仁慈。」
李沖道:「陛下剛冊立新儲君就大赦天下、大賜爵位,來樹立皇太子的威望,真是用心良苦,全心全意呵護。」
元宏豪飲大笑道:「朕無論做什麼事,都逃不出愛卿的眼力,咱們於公是君臣之道,於私亦師亦友啊!」,兩人相互祝酒,席間大臣紛紛向皇太子敬酒表祝賀,元宏藉機教導元恪應對進退、君臣禮儀與治國之道。
李彪起身向元宏、元恪敬酒道:「皇太子氣宇不凡,文雅深致,必承漢化革新之重。前皇太子元恂廢為庶人,月餘內馬上冊立新儲君,惟前皇后廢為庶人,至今遲遲未立后,後宮不可無主應再冊立皇后母儀天下。」
「李先生認為何人最適合呢?」
「自從皇后之位懸缺,左昭儀暫代主持後宮事物已超過半年,論資排輩當屬左昭儀為不二人選。」
「陛下後宮高級別嬪妃,除了左昭儀、右昭儀無子嗣之外,其他羅夫人誕下二子元懌、元悅,袁貴人誕下元愉,鄭充華誕下元恌,臣弟奏請應立誕下皇子的嬪妃為中宮皇后,較為適宜。」,廣陵王元羽道。
「馮家女自太武帝的左昭儀、文成帝的文明皇后、陛下先後納馮熙四女,全部未誕下皇子女,這是巧合呢?還是上天意旨呢?」,咸陽王元禧道。
「你們是『看三國流淚,替古人擔憂。』,瞎操心啊!朕以國事為重,命諸位親王隨朕御駕北返平城巡視,至永固陵與雲中祭拜祖先,立后之事緩議。」
元宏與諸皇弟親王分別駕金根車、馬車,從洛陽出發浩浩蕩蕩北返平城,元宏在車內手不釋卷看書,當車駕太原時,在太守安排下接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元宏問道:「各位德高望眾的耆老在生活中是否有不足不便之處,需要朝廷吏治改革嗎?」
一位拿拐杖的耆老道:「皇上以孝治天下,四海賓服,萬邦來朝,尤其養老制度遍及全國,給疾病者醫藥,賜飢寒者衣糧,首創『存留養親』,讓我們安心頤養天年,有人照顧陪伴,皇上親問有哪些不足不便之處,我們這群已近耄耋之年能遇到明君,真是三生有幸,死而無憾啊!」
一位白髮蒼蒼的耆老道:「胡漢民族始終存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惟裡,不是同族的人,必定不會與我同心,但朝廷大力推行漢化,從服飾、語言、姓氏已經看不出各民族之差異,消弭民族之間仇恨情結,倡導胡漢通婚,五胡一家親,敦親睦鄰。」
由兩個兒子左右攙扶的耆老道:「皇上是全面漢化革新的巨擘,力圖緩和胡漢民族之間的矛盾,願意放棄自己的文化學習漢文化,觸及一場核心震撼的改革,徹底解決各民族之間的衝突,『太和改革』具歷史重要的定位,將來陛下必名垂千史。」
元宏哈哈大笑轉頭對弟弟道:「諸位親王你們看看!漢化革新徹底解決尖銳的民族仇恨與衝突,多數百姓受益,僅少數鮮卑貴族受損,兩者相權取其益,為多數百姓做對的事很重要,以維護大魏的統治權,雖千萬人吾往矣。」
眾人齊聲道:「皇上聖明!」
「詔令並州六十歲以上百姓賜郡守之待遇,特賜太原庶人元丕爵一級之待遇。」
「臣遵命!」,元宏與親王離開太原前往永固陵。
元宏與親王的車隊來到永固陵的山腳,一行人下車至思遠佛寺,已聚集五百多位鮮卑舊貴等候,他們一看到元宏走進來馬上下跪道:「恭迎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元宏道:「平身!賜坐各位伯叔祖輩、公輩、父輩,諸位皇弟親王先行家人之禮。」
祖公父輩的伯叔們紛紛道:「都是自己人,不必客套,行家人之禮。」
元宏帶領諸位皇弟下跪向皇族長輩三拜,與叔伯長輩們一走到永固堂,主持文明馮太后的祭祀大典,桌上由宦官擺滿非常豐盛的祭品、清香、鮮花、三牲、蔬果等,元宏手持三柱清香,突然啜泣痛哭失聲,其他人也跟著大聲哭泣,場面哀淒悲切。
祭祀後,元宏對皇族長輩道:「文明馮太后躬親撫養,養育之恩,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一位白髮白鬢的長輩道:「臣是太武帝的弟弟陳留王元崇,文明馮太后的姐姐是臣的兒媳,感恩陛下大赦天下,平城叛變只斬首主謀者,釋放大部分鮮卑族人,此事若發生在太武帝朝代的話,必定斬首全部參與者且至少誅殺三族,陛下仁厚寛恕未行門房之誅,感恩陛下仁惠撫慰百姓,恩澤加天下。」
「欲留在北方鮮卑皇族貴冑,朕不再勉強你們南遷洛陽,但仍須依詔令推動漢化革新,鮮卑族無文字、習俗落後,必須藉由讀書直接擷取漢人的智慧,才能與漢族並駕齊趨,甚至超越漢文化。」
「臣等謹遵聖旨詔令。」
「朕將停留平城數日,再前往雲中金陵祭拜祖先,起駕回至太和殿。」
「恭送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元宏走出永固堂時,元勰問道:「陛下的壽宮萬年堂就在附近,要不要順道前往視察呢?」
「天候不早了,不必前往已停工的萬年堂,這個壽宮就當朕的衣冠塚!元勰一起搭金根車,陪朕讀書切磋學問。」,兩人共同乘車經過萬年堂,元宏望著窗外道:「文明太后兩次掌理朝政前後約十六年之久,權傾朝野一時,外戚龍城派與皇室姻親關係更是錯綜複雜約五十年之久,今日來永固陵祭拜者約有五百多人,可見馮氏的勢力仍不容小覷。
朕當年為了隴絡龍城派的黨羽,委屈自己營建一個小小的壽宮萬年堂,對外宣稱永遠景仰文明太后,朕好像被關在平城的太和殿當一個懸絲傀儡皇帝,后權外戚勢權傾朝野甚至凌駕皇權,在平城朕受到鮮卑舊人與外戚很大束縛,無法施展抱負,逼迫朕重用漢人遷都洛陽,全面推動漢化革新,削弱藩王抑制后權,依靠諸親王的勢力來鞏固皇權。」
元勰道:「臣弟願誓死效忠皇上鞏固元氏政權,馮氏后權雖分化為南北兩勢力,但在洛陽馮氏姐妹相爭皇后之位,也逐步削弱勢力。」
元宏道:「漢族左昭儀馮月華、漢族右昭儀馮秋華、鮮卑族夫人羅蘭,你覺得立何人為后才能掌理後宮穩定朝政呢?」
「這是陛下的家事,怎麼問臣弟的意見呢?」
「依你之見但說無妨。」
「論資排輩依序:馮月華、羅蘭、馮秋華;論有無子嗣:羅蘭生二子優先、馮氏兩人無子;鼓勵胡漢通婚:以馮氏兩人優先,羅蘭次之;論嫡庶之分:嫡出馮秋華、羅蘭,庶出馮月華;論外貌依序:馮月華、羅蘭、馮秋華;論賢慧臣弟不知不便評論。三人各有優缺點,敦請陛下三思後行。」
「朕聽你的分析,越聽越糊塗,更不知冊立誰為皇后。」,兩人相視而笑,金根車一路往前駛到平城紫宮休息。
ns13.58.121.2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