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尼寺練行 患難真情
慈雲寺香煙裊裊,誦經聲日夜不絕於耳,元瑤與林文絹在一群女尼的協助下為元恂辦理喪事。出殯日,清晨太陽從灰濛濛的遠山昇起,半輪紫紅照亮暗淡的天空,一道道金色朝霞瞬間照在「林恂之墓」,眾人拿著清香祭拜。
元瑤淚眼婆娑道:「恂兒為了讓你睡得安心,避免遭奸人所害屍骨無存,姑姑與姨母把你安葬在隱密的深山裡,原本從父姓改為母姓,從此你叫林恂,緊跟著佛祖修行,下輩子不要投胎帝王之家,好好在這兒安息!今日姑姑送來你愛吃的酥山、冰品、牛肉乾等零嘴,雖然佛祖吃素不吃葷,你先向佛祖告假,擇日再補吃素齋,佛祖仁慈為懷,不會像你爹爹如此殘忍。」
林文絹拭去淚水道:「元恂來去人間匆匆十五年,願你回到仙界與娘親團聚,讓她療癒你的傷痛。你平常怕酷熱,姨母送你輕紗透氣吸汗的服飾,皮膚不會再犯紅疹難耐,跟著母姓一樣可以做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慈雲寺住持女尼與一男一女緊跟著元瑤與林文絹身後,來到「林恂之墓」。林文絹聽到東西掉落聲驚嚇回頭看,立刻拔刀朝頂著女尼的脖子道:「住持,我們非常感謝慈雲寺援手相助,但妳們尾隨我們到這兒有何用意呢?」
元瑤注視男子道:「你不是王遇嗎?怎麼出現在此呢?給我說清楚,否則宰了你們三人。」
王遇從容道:「長公主,草民正是毀謗左昭儀遭免官回宅第的王遇,這位法師是皇后娘娘,請我為元恂太子營造隱秘的墓地。」
元瑤睜大眼注視馮日華欣喜道:「原來是自己人啊!我眼盲耳聾竟沒認出皇后嫂嫂。」
馮日華穿著袈裟頭頂有六個戒疤道:「我的法號叫『練行』修練戒行,已不是皇后了,爾後請不要再稱呼我『皇后』,別再提過眼雲煙的陳年往事,全忘了吧!」
王遇拱手作揖道:「皇后娘娘素來有德操,我是閹官承蒙您、馮熙、文明太后的照顧,感激涕零,您受奸人陷害蒙冤,但在我心中您永遠是皇后,請受我們夫妻一拜。」,兩人一起向馮日華行跪之禮。
元瑤驚喜拉著林文絹道:「真沒想到,在這兒會遇到皇后嫂嫂,這肯定是恂兒冥冥中自有安排。」
馮日華對著林文絹道:「我對這位女施主好眼熟,不知在哪兒相遇?」
林文絹繞著馮日華走來走去仔細端詳一下,突然興奮道:「我想起來了,多年前皇家子弟去方山踏青時,當年昌黎王馮熙的四個女兒,因嫡庶之分兄弟姐妹吵成一團,博陵長公主的兩位嫡女大哭,我和姐姐文繡各抱一個女兒安撫,難道就是妳嗎?」
「施主講的應該是我,馮家四個女兒年齡相近,在太皇姑姑的有意安排下,都以昭儀高等級別進宮服侍皇上,目前二姐左昭儀馮月華寵冠後宮;三女的我成了廢皇后,四妹右昭儀馮春華慘死、五妹右昭儀馮秋華不得寵幸。其實,皇上最深愛的女人是林文繡,她活在皇上的心裡,日夜陪伴皇上,誰能與之相爭呢?不爭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林文絹雙手交叉環抱在胸前搖頭道:「後宮鬥爭真是慘烈啊!四個活生生的女人竟然鬥不過一個躺在黃泉之下多年的女人,馮家女敗得真慘啊!」,她左右搖頭。
「阿彌陀佛,如果時間能逆轉,讓我重新選擇,絕不再踏入皇家當深宮怨婦深幾許。」
「嫂嫂妳可以選擇不進宮,出生帝王之家的我和恂兒都不能選擇,我將來如果慘死的話,文絹記得幫我收屍啊!」
「只要我沒死,一定幫妳收屍。」,大家莞爾一笑。
眾人向「林恂之墓」祭拜,馮日華流淚道:「恂兒,我們母子緣分淺薄,繼娘萬般不捨你的遭遇,又無法保你周全,請原諒我的無能。」
王遇道:「草民奉皇后之命,特別為您營建隱秘的墓地,並準備烤羊肉、鹿肉乾、醃臘腸、水果乾、辣醃菜等,都是你喜愛吃的零嘴,不必再管北南貨、葷素食、胡漢菜,任性的大吃大喝一頓!尚饗!」
祭祀結束,王遇拿一個黑布袋給馮日華道:「皇后娘娘,這東西僅聊表心意,請勿嫌棄勿推辭。」
馮日華接過黑布袋長嘆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國有興盛衰敗,權傾一時的馮家已江河日下,王遇夫妻經常贈我衣食雜糧貼補,風雨見真情,患難見真心。」
王遇夫婦向馮日華下跪,深深行三拜之禮道:「皇后娘娘無論您身處何位,草民夫妻終身敬奉您為皇后,行千歲之禮,請接受三拜。」
「請起!」,馮日華感動落淚。
「林恂之墓雖無法比照皇家規格,但草民會盡力為他營建一個安全隱蔽的墓室。」
「漢人有『事死如事生』的習俗,等墓室建好,我們再給恂兒一些陪葬品,讓他衣食無缺安詳住在這兒。」,元瑤道。最後,眾人依依不捨,互道珍重各自離去。
元宏一路風塵僕僕從長安南下,回到洛陽又馬不停蹄,在清徽堂召集公卿大臣道:「朕此次巡訪北方各地親問民間疾苦,升遷或降黜官吏,更翻山越嶺巡視綿延萬里的邊防要塞,尤其北方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沃野鎮、懷荒鎮等六鎮,鎮將士兵向來驍勇善戰,足以讓柔然聞風喪膽,不敢入侵擄掠,北方安定無戰事,朕欲謀討伐南齊統一南北,正式成為華夏帝王。」,公卿大臣互視默然以對。
元宏繼續道:「聖人帝王特別重視歷史定位和功績,在功業成就之後制定雅樂,江山穩定之後制定儀禮。今遷都洛陽居天下之中,雖然宏大的理想尚未實現,但國家各方面大事基本都已就緒,唯有南方的島夷尚未平定,另有兇惡的蠻族在附近,朕念茲在茲、晝夜憂慮此事,決定御駕親征南齊。」
「天子御駕親征深入敵軍危險至極,萬萬不可!」,李沖拱手作揖道。
「假若仿傚近世以來的天子們,只能安於深宮帷幕之中,若依照古代的慣例,天子御駕親征,國祚延長七百年之久。魏晉天子從不御駕親征,不久就亡國,都是短命王朝,所以國祚的長短在於天子的德行,不在於親征與否。
朕南伐大策勢在必行絕不改變,只是不知道發兵的時機,能未卜先知者是神仙,朕又不是神仙怎能知道呢?不過,近來聽陰陽術士卜筮,都勸朕現在出征,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是國家大事,君臣應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各抒己見,不能因為朕先說了,便模稜兩可遲疑不決,退朝後又不同意,或有其他意見。」
「戰征之兵法貴在天時地利人和,要先觀察人心的向背,然後再卜筮察驗天道。現卜筮雖然是大吉兆,恐怕人心向背尚未具備。今年秋割稻穀因旱災各地頻傳收成欠佳,又剛遷都洛陽,百廢待舉,人民生計未安定,再加上兵戎征戰,臣認為時機未成熟,不可興師動眾出兵征戰,依臣之見,應等來年的秋天再談南伐之事。」,李沖道。
「李僕射所言並非沒有道理,朕日夜憂慮正是江山社稷大事,南齊的敵軍就在咫尺,朕無法安居自在,出征乃出於保家衛國的理由。僕射所說人和尚未具備,朕不認為,朕在十七年前曾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沒有走出京師平城就班師回朝,這是人和不是天時所決定之事。往年乘機出征,天時尚可,又缺人和導致失利;若等到人和具備,又天時不利,怎麼辦呢?如果照僕射所言,始終沒有出征的理由與時機。」,越講口氣越差,大臣沈默無語。
ns18.188.176.13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