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三次南征 二立繼后
元宏悻悻然向元羽道:「朕繼承祖先基業,統治天下。廣陵王現在是廷尉又兼尚書,尚書的職責,掌管中樞機要,豈能只總領百官,任免人事而已,你們要諫言朕的得失,但你任職近兩年,沒有說過朕任一句過失,獻上一些諫言,又不曾推舉一位賢士,或貶退一位不正派的人,光是這兩件事,整個尚書省犯下重大的罪惡。」
元羽驚慌道:「臣贊成出征南齊,消滅南方的豎子島夷。」
尚書令元澄拱手作揖道:「臣也認為天時地利人和尚未具足,第一、就天時地利而言,大魏是馬背上的民族,擅長騎射陸戰,不習水戰水軍弱,加上南方氣候水土難適應,而南齊有長江為天塹屏障,易守難攻,現在正值五月,狂濤巨浪的黃河、長江水,猶如千軍萬馬奔騰不息,又南齊政局尚穩,水師陣容堅強,大魏大兵舟車勞頓,厭戰怯戰,將何以取勝呢?
第二、就人和而言,北方六鎮大軍多為鮮卑舊貴的後裔,以往驍勇善戰依軍功享有較高爵位、俸祿、賞賜,自從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重文輕武,武將不能轉任文官,導致鎮將地位一落千丈,引發平城之亂,他們從『國之肺腑』,逐步淪落為鎮戶、府戶,身份低下,心中燃起怒火。
依臣之見,天時地利人和均未具足,非常不利南伐大事,奏請陛下休養生息幾年,不擾民、不勞民,停止征戰,藉以恢復百姓的元氣,厚植大魏的國力,軍事戰略應循序漸進,再以仁德感召。」
元宏睥睨元澄道:「大魏乃是天下大國,國力強盛近百年,此時不具天時地利人和,又待何時呢?正尚書啊!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簡直一派胡言。」,大臣見元宏發飆,澀澀發抖不敢再諫言。
元宏打破沈默道:「天時地利人和已具足了。就天時而言,值此五月之際,調動冀、定、瀛、相、濟等五州的二十萬大軍分六師,部分留守京師,部分出征南伐作為先鋒部隊,御駕親征率領金戈鐵馬的大軍蹍壓南齊。
就地利而言,朕早已命治書侍酈道元撰寫《水經注》,勘察汾水、絳水、渭水、黃河、龍門、孟門等,繪製詳細的河流地形圖誌,有利於駐紮水師軍隊,進可攻退可守。遍訪歷代的名勝古蹟遺址,如著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戲亭、項羽與劉邦宴會的鴻門、秦朝的阿房宮、漢朝的未央宮、上林苑、昆明池等地,依據漢代古都的形式規模,來營建新洛陽城。
就人和而言,朕不調動北方六鎮大軍,不存在人不和的問題。」
司空穆亮拱手作揖道:「《周易》有云身處危險之地不防備,死後不弔祭。一般賤民百姓都不能輕視自己,何況陛下是尊貴的天子,上天的兒子,廣大民眾的父母,為生靈所仰賴,豈能御駕親征如此輕忽生命呢?
所以天子都居住在深宮大殿內,出行時有成萬騎兵,上千車輛護駕,從前漢帝想乘船渡過渭水,廣德用頭顱的鮮血染紅車輪,迫使皇帝感悟而上橋,渡過一條小河都如此,何況面對浩浩蕩蕩的黃河呢?有深不可測的憂慮,更何況金根車由人駕禦都有翻車的危險,萬里奔騰的黃河非人所能控制,萬一出意外的禍難,大魏宗廟該怎麼辦呢?」
元宏思索一下道:「司空說的對,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五月整軍壯馬,朕於秋冬黃河長江結冰之際,再御駕親征。」
穆亮道:「臣的兄長穆熊參與穆泰謀反平城之亂,又兼任太傅未能輔佐太子嚴重失職,已把府中事務全部交付給司馬慕容契,懇請陛下免去臣的所有官職。」
元宏嘆氣顯得很不耐煩道:「司空已連續上奏疏彈劾自己多次,朕屢次不允許乃因穆熊犯罪不及家人,元恂昏庸與師傅無關,卿辭意如此堅決,朕就准奏吧!」
穆亮卸下官帽道:「謝陛下恩賜!」
元宏板著黑臉孔道:「諸位公卿,南齊近在咫尺,早晚是江山社稷的一大隱憂,朕怎能自在安心呢?如果秋天御駕親征不能獲勝的話,僕射李沖、司空穆亮、尚書令元澄三位反對的大臣,就交付刑部司寇斷獄、彈劾糾察。你們一定要盡心盡力,不能一談到南伐大事就唱反調,退朝!」,元宏怒憤走出清徽堂,朝議草草結束,公卿大臣不敢再諫言紛紛離開。
元羽向穆亮道:「司空大人辭去官職,現在是無事一身輕的平民百姓,刑部行使彈劾糾察,只對百官不能對百姓,皇上有沒有弄錯呢?」
元澄道:「也許皇上別有用意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皇上志向宏大、高瞻遠矚,我們三人跟不皇上的步伐。」
李沖道:「陛下御駕親征一定要旗開得勝,否則咱們三君子要一起去坐牢了。」
元羽微笑道:「三君子老是與皇上大唱反調,甚至唱衰南伐,難怪皇上氣急敗壞,要處罰你們到大牢裡面壁思過。」,其他人上奏表反對南征,均遭到嚴厲拒絕。
夏末初秋,陣陣微風撩撥雲彩在空中翻滾,熨燙的太陽躱在白雲的後面,太極殿掛滿紅色喜幛,元宏在式乾殿批奏摺,馮迎男一面整理奏摺一面道:「恭禧皇上!賀禧皇上!洞房花燭夜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今日是陛下冊立新皇后的大喜之日,哪有新郎倌還在忙著國家大事呢?」
元宏拿硃砂筆一面批奏摺一面道:「皇后懸缺一年多,下個月朕第三次御駕親征攻打南齊,不知何時才能回宮,朝堂有三位輔國大臣執掌,六宮不可無皇后掌理,現在必須趕快冊封皇后,朕才能安心在外征戰。」
馮迎男道:「漢族常說『男主外,女主內』,皇上在外征戰,皇后在內掌理後宮皇上與皇后是天賜良緣,開國承家,珠聯璧合。可是陛下兩次御駕親征之前,都匆匆冊立皇后,長年在外征戰。」
此時,白整匆匆走進來道:「紫宮寺掌禮樂祭祀的太常卿派人來奏報,左昭儀因元恂太子被廢,認為貞皇后教子無方,不願行祭祀之禮,雙方僵持不下,延宕冊立皇后時辰,恐不利於宗廟社稷大事。」
元宏仍批閱奏摺道:「傳朕的口喻,教子無方是朕不是貞皇后,不向貞皇后行祭祀之禮,就撤換另立夫人羅蘭為皇后,由左昭儀自行決定。」,白整立即退下傳送口喻。
「漢族有一個習俗,男子正妻死後續弦再娶,要向正妻祭拜擲筊獲得允許,才能保祐夫妻幸福美滿,多子多孫多福氣,所以一定要向正妻行祭祀之禮,求得吉兆賜福。」,馮迎男道。
「女尚書懂不少漢族習俗,還能說出一番大道理。」
「臣本是漢族人熟悉漢文化習俗,進皇宮值勤當差已近十五年了,現在瞭解不少鮮卑、匈奴、氐、羌、羯等五胡習俗,經常把胡漢文化去蕪存菁,精粹融合。」
元宏聽到『精粹融合』四個字,宛如被喚醒塵封已久的往事道:「去拿『精融寶刀』給朕瞧一瞧。」
馮迎男馬上呈上寶刀,元宏拔出刻著『精融』銘文的鋒利寶刀,道:「只有偉大的融合,才能鑄造偉大的文化,胡漢文化『精粹融合』後,必形成偉大的華夏文化。文繡,朕已『精粹融合』多民族文化,如同這把『精融』寶刀的含意,接著要完成華夏統一大業,請助朕一臂之力。」
ns18.191.44.13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