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傀儡皇帝 引經據典
公元四七七年正月,晨曦初露,浮雲飄飄,遠山如黛,太華殿鐘聲響起,大臣入殿朝議,二聖升御坐,太皇太后道:「獻文帝駕崩未滿一年,春節慶典從簡,杜絕舖張浪費。上行下效,風行草偃,從今爾後,由皇上倡導節儉美德,推及百官,廣被百姓。」,眾臣齊道:「聖后聖明,節慶活動一切從簡。」
太皇太后道:「大魏歷代帝王馳騁沙場開疆闢土,皇上繼承祖業,治理遼濶疆域,須靠大批忠臣賢良大臣共同輔佐,當務之急,請百官推舉賢能委以重任,廣開言路,納良臣建言獻策。皇上下詔書,昭告天下。」
拓跋宏小心翼翼照太皇太后的懿旨道:「從今爾後,朝廷與各州郡縣的文武百官,應聽取各方百姓意見,不必顧慮或隱瞞,上書直諫無妨,凡是利於民生經濟,端正善良風俗,朕都會親覽各地的奏摺,再與中書省[1]、尚書省、門下省的大臣,研議可行否,再裁奪採納、緩辦、不辦。昭告天下,廣納建言。」
太皇太后冷如冰,寒如霜道:「皇上年幼,本宮每日親覽各地呈報的奏摺,絞盡腦汁用盡心思至深夜。近來,懷州漢族平民伊祁苟,自稱是堯的後裔,在重山聚眾三十餘人,高舉『恢復華夏,驅逐鮮卑』的旗幟起兵造反,殺害刺史與官員,多虧洛州刺史馮熙,即刻出兵至懷州平叛,一舉擊潰叛兵亂民,本宮下令殺懷州全城的百姓以示警,今雍州刺史張白澤,以死表諫,勸阻本宮屠城百姓,宣張白澤覲見。」
拓跋丕道:「依臣之見,處死一人,可以警告許多人;處死一州百姓,可以警惕其他四十餘州百姓,以達殺一儆百之效,紀律嚴明,消弭各地民變叛亂,張顯《魏律》執法公正。」
張白澤從容步入太華殿,雙手執笏[2]下跪道:「太皇太后萬福金安,微臣聽聞上天愛惜一切禽獸草物,博愛萬事萬物,聖明君主仁愛黎民,重視百姓的生命,殺一人取天下者,不是仁愛賢明君主的作為,這也是『西伯所以嘆息於九侯』、『孔子所以回輪於河上』的主因。依據《周書》父子兄弟,罪行不相牽連。現在三十餘位兇殘的群眾橫行暴虐,卻要殺死全城無罪的百姓,百姓何孤呢?子曰:『十邑之都,必有忠信者。』,何況一州必有更多忠信者,有賢德者,如果過度濫用刑罰波及無辜者,殺死忠良賢臣,這是國觴啊!從前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讓人民諫言,最後百姓暴動亡國;春秋霸主晉文公重耳,聽取眾人的諫言,打敗強大的楚國。仁德君主應深明前車之鑑,猶如清水可以觀照古典禮制,請停止暴烈怒氣,抑制雷霆威嚴,不要因人微言輕,就不採納微臣的諫言,應留心省思,審時度勢,當朝廷敢說話的人死了,權力自然落到小人手中,國家危殆!」。
拓跋丕聽張白澤的諫言感到羞愧未語,太皇太后卸下冷淡的臉道:「罪不牽連無孤者,誅殺三十餘暴民,不應傷及城中無孤百姓,張白澤以死相諫,仁勇兼具,升殿中尚書。皇上下詔書,昭告天下。」,拓跋宏依太皇太后懿旨道:「懷州平民伊祁苟及其黨羽三十餘人,民變起兵造反,依《魏律》處以死刑,不株連無孤者。遷相州刺史張白澤為殿中尚書。」,張白澤謝恩離開太華殿。
太皇太后溫和道:「公元四三九年,太武帝問鼎中原統一北方,與南朝劉宋形成南北對峙,都以正統華夏自居。少數拓跋鮮卑族想要統治多數漢民族,唯有推行漢化政策,才能消弭胡漢民族隔閡與仇恨,天下無災無難,太平和樂,國祚皇皇萬世榮。自今年起更改年號為太和,皇上下詔書,昭告天下。」
拓跋宏皇帝再依照太皇太后懿旨道:「朕繼承祖宗百年之基業,誠惶誠恐不堪負荷江山社稷之重擔,即使天時地利人和都已具足,怎是年幼愚昧的朕,所能承擔的重責大任呢?實在是因為七廟神祇感到緊急迫切,下降福祉來相助朕,改革典章制度律法,今改年號[3]為太和元年,以求天下各民族相融太平與和樂,開啟太和盛世,延續大魏千秋萬世之基業。」
太皇太后道:「近來,皇上課業有進步,不卑不亢,不驕不謅,對答如流,值得嘉許。」
拓跋宏謹慎道:「剛剛朝臣議事,朕有許多不解之處,仍需太皇太后與公卿大臣指教,如張白澤諫言時,所引用『西伯所以嘆息於九侯』、『孔子所以回輪於河上』之典故,朕尚未研讀待解。」
太皇太后提高語調道:「今日高令公欠安未上朝,就教於文思泉湧,文筆富麗的高閭,為皇上解惑,他與高允並稱『二高』。」
年近七十歲的中書令高閭道:「『西伯所以嘆息於九侯』,出自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約在一千六百年前,紂王任命西伯姬昌、九侯、鄂侯為三公,輔助朝政大事。九侯有一女兒姿色絕倫,被紂王納入後宮,她不喜歡淫樂,冷若冰霜,紂王怪九侯教女無方,盛怒之下,把該女誅殺,把九侯刴成肉糜;鄂侯與紂王爭辯此事,也被紂王誅殺做成肉乾,兩位重臣接連暴斃,西伯姬昌不敢再諫言,只是忍不住偷偷『嘆息』一聲,此『嘆息』聲被另一位大臣崇侯虎聽見,立刻覲見密報紂王道:『西伯姬昌身為臣,沒有擁護大王英明的裁處,也沒有口誅撻伐九侯、鄂侯,卻躱在一旁偷偷『嘆息』,這是不忠於紂王之舉,而且姬昌平日以行善積德,攏絡民心獲諸侯的擁護,紂王一聽大吃一驚,把姬昌抓起來,囚禁在湯陰。姬昌命懸一線,危在旦夕,幸得好友以天下奇珍寶物餽贈紂王,營救姬昌。姬昌出獄後,獻上洛河西岸的大片土地,並請求廢除炮烙之刑,紂王應允並賜予弓矢斧鉞,讓姬昌征伐其他諸侯成為首領,姬昌沒有對崇侯虎報仇,卻忙於勵精圖治、合縱連橫各諸侯、招募武將,精練軍隊、囤積糧草,奉行仁、孝、義、禮等制度,以替天行道起義,呼應天理,順應民心,義憤填膺,舉兵討伐,一舉消滅崇侯虎,吞併其他封國,又帶領周朝百姓繼續開疆拓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天下諸侯多歸服於周,殷商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後來姬昌稱帝為周文王,其子姬發為周武王,繼承父志,發起牧野大戰,進攻朝歌,殷商大敗,紂王在鹿台自焚,周朝滅商朝,歷史進入了周武王的朝代。』
拓跋宏與其他鮮卑族大臣洗耳恭聽,高閭講述漢族上古歷史典故後,拓跋宏道:「《大學》記載孟子曰:『傷仁道者稱『賊』;傷害義理者稱『殘』,殘賊仁義者,眾叛親離,稱『獨夫』。朕只聽說周武王誅滅獨夫紂王,沒有聽說周武王以下犯上弒殺君王!』,此話確立孟子認為周武王討伐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商紂王,乃是順應天理,合乎民心,具有歷史的正法性。」
高閭驚訝道:「久聞陛下天資過人,今日一聞,果不其然,告往知來,我朝大幸也。」,太皇太后冷漠瞧拓跋宏背影未語。
[1] 古代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尚書省負責管理政務,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等六部;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
[2] 古代大臣朝見皇帝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皇帝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3]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也表示徹底告別前朝時代。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會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拓跋宏有三個年號(時長);延興(4年10月)、承明(6月)、太和(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