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禁錮思念 破除制約
夜是寧靜無聲的,心是孤寂傷痛的,太皇太后插上髮簪吹排簫,悠悠簫聲縈迴思念情愫,按捺起伏不定的心,馮熙來到太和殿道:「妹子!簫聲曲調哀婉,會勾起無限相思情呀!人死無法復生,為兄勸妳別再吹排簫,思念往者無濟於事。皇帝年幼,妳再次臨朝聽政,國事如麻,剪不斷,理還亂,專心朝堂政事可以減緩對李奕的思念。」
太皇太后憤怒道:「聽到李訢道出當年獻文帝為了殺李奕,不惜羅織李敷的罪名,誅三族,命人追殺嬰兒、幼童,無孤亡者眾多,我親手撫育長大,篤信佛教的獻文帝,竟然幹出這種泯滅人性的事,這不孝子真讓我心寒至極。」
馮熙喝杯茶道:「說實話,當年妳與李奕愛得過於高調火熱,琴簫和鳴似乎向皇城內所有人宣示情愛,讓獻文帝感到奇恥大辱,依鮮卑習俗收繼婚,基於保護族人不被外族佔有,皇帝除了生母以外,可以收納亡父的妻妾為收繼妻。獻文帝尊母沒有娶妳,也不願被有妻室的漢族李奕所取代,他痛下殺機為文成帝報仇,這是胡漢民族婚俗的不同。」
太皇太后幫馮熙倒茶道:「文成帝不曾給我情愛,而李奕卻給我滿滿的疼惜與憐愛,為我的生命挹注一股活水,讓我初嚐身為女人的可貴與幸福,我二十五歲丈夫英年早逝,難道要我在皇宮當深宮怨婦,苦守貞節牌坊一輩子嗎?不!我絕不向命運低頭,也不願孤家寡人過一生。」,太皇太后啜飲一杯茶繼續道:「五胡民族的收繼婚,漢族相當鄙視輕蔑,我雖是鮮卑化很深的漢人,也無法接受這種落後的胡俗。」,頻頻搖頭。
馮熙嘲諷道:「叫我去娶父親的妻妾,這是『亂倫』!打死我都不願意。可是,鮮卑族認為這是男人『保護』女人的英勇舉動,『亂倫』與『保護』在胡漢習俗之間,隱藏一道不可踰越的鴻溝。妳想讓五胡民族學習漢文化,光是食衣住行、婚喪喜慶都大不同,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為兄勸妳把思念轉為漢化的力量,才能放下對李奕的深情,用漢化來蛻變拓跋鮮卑的舊俗。」
太皇太后點頭道:「兄長所言甚是,我應把李奕留給我的髮簪與排簫,永遠封存在壓箱寶裡,不再睹物思人,專心朝堂政事。對了!兄長,今日來訪有何貴事呢?」,她一面說一面取出精緻木盒,將髮簪與排簫放進永遠封存。
馮熙道:「博陵大長公主一直體弱多病在靜養中,要我送些食物與零嘴給馮誕、馮修,因為兩人回王府都向她抱怨『皇宮膳食差、分量少、吃不飽』,她憂心兩個寶貝兒子長期飢餓影響成長。」
太皇太后疑惑道:「馮誕、馮修與皇上的膳食都交由御膳房負責,皇上每膳吃三十多道菜餚,日前被我責罰舖張浪費,減量後不至於膳食差、分量少、吃不飽,此事待我查明分曉。大長公主玉體如何呢?」
馮熙道:「大長公主在太醫徐謇的治療下略有起色,家務暫由妾室常媚操持,幸得大長公主體諒咱們馮家曾遭誅五族,只剩我一人傳宗接代,特允許我納妾數名共同繁衍子嗣,已誕下五男六女。」
太皇太后喝口茶道:「兄長務必負起家族開枝散葉之責,仍要繼續繁衍子嗣。我聽幾位太傅說馮誕、馮修都無法研讀四書五經,馮誕資質中等,容儀端裝,寬雅恭謹,但馮修性格浮薄,為所欲為,經常不按牌理出牌,喜歡出奇招,需要再調教。另外,我很喜歡馮夙,把他送進宮養育,三子進宮與拓跋皇室子弟一起讀書長大,慢慢厚實馮氏外戚政權。」
馮熙臉上微露一絲憂愁道:「我改日送馮夙進宮,想帶馮修回王府親自教養,以免他在皇宮出亂子。」,太皇太后挑一挑眉道:「兄長,馮修個性玩劣,回王府只會加重大長公主的病情,由我親自調教,不相信朽木不可雕也。近日內,我想再到五州石窟禮佛,兄長一起參與法會,做功德回向博陵大長公主,祈求釋迦佛添壽。」,馮熙欣喜道:「我一定虔誠參與法會。」,兄妹倆話家常後,馮熙便離開太和殿。
-------------------
御書房書架擺滿琳瑯滿目的書簡與竹簡,李沖穿著衣袂飄飄的漢服為拓跋宏講學,兩人論辯史書,在下學前道:「陛下對儒家典籍非常熟悉,對答如流,掌握精髓,經學與史學融會貫通,巧妙靈活運用典故,恰如其分。司馬遷《史記》講述完畢,將依序講述班固著《漢書》、範曄著《後漢書》、陳壽著《三國志》」
拓跋宏道:「李師傅評論史料中肯,針砭時弊,一針見血,敘事生動,朕聽得欲罷不能,津津有味,可惜時辰已到….」,馮修坐在案牘前,左手捧著下巴道:「陛下,早過下學時辰,我與馮誕都找不到典故出處,展書真難做,早就停擺。」
李沖道:「陛下平時刻苦鑽研,認真學習,學識豐富,文史斐然,兩位侍讀生不要氣餒,現在急起直追,還來得及。」
馮誕恭謹道:「臣資質駑頓愚劣,才能低下,陛下天資聰穎又好學不倦,臣望塵莫及!」
馮修嘻皮笑臉道:「何止望塵莫及,簡直是天壤之別啊!我肚子餓了,要去用膳,恕不奉陪。」,隨即離開。
李沖溫文儒雅道別,留下馮誕整理書籍,拓跋宏笑逐顏開道:「朕迫不急待想研讀《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馮誕滿臉疑惑問道:「陛下是鮮卑族的皇帝,為何對艱深難懂的漢書百讀不厭倦呢?」,拓跋宏起身道:「漢族的四書五經與史書都是聖賢留下的經典與史籍,讀書讓朕獲得智慧珍寶,打開閉塞的任督兩脈,站在先賢的肩膀上,綜觀天下古今妙事,自得其樂。鮮卑族沒有文字、沒有經典,雖然太武帝曾經創千餘個鮮卑字,但緩不繼急,只能藉由漢族聖賢的智慧經典教化鮮卑族,在短時間內,截漢人之長,補鮮卑之短,讓鮮卑族與漢族不相上下、並駕齊驅,減少民族仇恨與鬥爭,將來朕親政,要用漢族的儒學思想治理天下,提倡教化和仁政,朕潛心鑽研博大精深的漢學,不知不覺越讀越著迷,希望有天可以祭拜至聖先師孔仲尼,藉機攏絡漢族人心。」,馮誕邊整理書邊道:「臣願陪陛下到魯郡祭拜萬世師表。」
---------------
中官楊播大聲喊:「傳膳了!」,馮誕兩眼垂下看菜餚道:「每天兩膳,每膳只有三道膳品,還好有文繡、文絹夜裡送來宵夜,臣這次回王府特別請我娘親準備許多漢式乾糧,肚子餓時可以充飢。」
拓跋宏道:「每膳只有三道膳品,吃不飽餓不死,朕在皇宮養尊處優,過錦衣玉食的生活,很想出宮瞭解百姓是否過三餐不繼的生活呢?朕對御膳房每日烹調鮮卑傳統鹿、羊、豬、魚等,感到有點兒膩,很喜歡吃漢式食物,尤其不同節日不同特色飲食,聽聞除夕夜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春耕節吃豬頭肉、寒食節吃冷食、清明節吃潤餅、佛誕節吃素齋、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重陽節喝菊花酒、臘八節吃臘八粥,不同地方有不同風味,美味極了,令人垂涎三尺。」,馮誕欣喜低聲道:「臣想辦法陪陛下微服出巡!」,拓跋宏使個眼色、點頭微笑道:「一言為定!」
太皇太后帶領王遺女、張祐一起走進御書房,拓跋宏與馮誕驚訝馬上起身向前恭迎請安,她望著膳桌嚴肅道:「御膳房的廚子為何每膳僅提供三道膳品呢?馮修到哪兒去了?」
楊播下跪道:「微臣調來紫宮當差時,正好新進一批廚子準備三十餘道膳品,當時皇上吃不了那麼多道膳品,為節儉下令每日兩膳,每膳準備五道膳品,已歷時一段時日,後來接獲聖后懿旨『用平民百姓吃的膳品侍奉皇上』,五道減量為三道膳品,一道是主食米飯或麵食;一道是鹿、羊、豬、魚輪流,一道是時令蔬果。馮二公子對皇宮膳品與昌黎王府的精緻佳餚差異頗大,不願至此共食,都到別處用膳,到哪兒用膳,微臣不知。」,氣氛凝重,大家都不敢多言。
太皇太后道:「把御膳房的帳冊,拿過來給本宮過目。」,看完帳冊拍桌氣呼呼道:「馬上到御膳房!」,一行人快步走至御膳房。
----------------
御膳房設兩張長膳桌,擺滿數十道精緻佳餚,馮修與王遇、幾名廚子正大快朵頤,有說有笑享受膳品,沒發現一群人正注視他們,直到太皇太后嚴厲大聲道:「誰讓御膳房假公濟私,躱在這兒大吃大喝呢?侍讀生馮修未善盡職責,與下人在這兒大吃大喝,成何體統?皇上對下人如此鬆懈,將來如何管理天下大事呢?馮誕身為兄長,對馮修脫序的言行舉止,未加以勸阻,讓他恣意妄為,愧對父母的期盼。」
王遇緊張下跪道:「自從獻文帝駕崩,紫宮換一批宮人力求表現,第一次上三十餘道膳品被皇上拒絕,下令每膳五道膳品,但馮二公子嚷嚷御膳房膳品太差,無法與昌黎王府精緻膳品相比,故奴才與廚子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法,送五道膳品至御書房供皇上與馮大公子用膳,馮二公子在御膳房用三十餘道膳品。」
馮修目瞪王遇,氣急敗壞道:「你們這群廚子假借皇上用膳的名義,早在御膳房自個兒享用三十餘道膳品,是王遇帶我來這兒用膳,五品與三十餘品相較之下,我當然留在這兒用膳囉!這是人之常情嘛!但後來又減為十餘道膳品,我仍留在這兒用膳。」
太皇太后越聽越生氣道:「皇上御膳房發生假公濟私、浮報假帳,難道都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嗎?小事都做不好,如何治理天下大事呢?馮修沒有共食,馮誕難道都不關心過問嗎?忝為兄長。」
拓跋宏馬上下跪道:「皇孫知錯,請太皇祖母懲罰。」
馮誕跟著下跪道:「臣未善盡兄長之責,請太皇姑姑懲罰。」
太皇太后嚴肅道:「杖罰皇上、馮誕、馮修各三十下,王遇五十下調離紫宮,廚子各三十下調離紫宮。爾後,御膳房供膳三人,每日兩膳,每膳五品,另增兩次茶點。」
馮修大聲疾呼哭訴道:「我要回馮王府,不要被關在皇宮裡,三不五時就要遭受嚴刑重罰,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太皇太后用命令口吻道:「冥頑不靈的馮修,你給我聽清楚,回王府只會加重博陵大長公主的病情,不准你離開皇宮,由本宮來教你成才。爾後,馮誕每隔十日向本宮呈報馮修的一言一行,馮修出差錯,唯你是問。」,一群人被杖責後,托著沈重的心情,默默無語,帶著傷痕各自回寢室療傷。
12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7icpcAd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