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亂臣謀逆 臨朝聽政
自從馮太后暗中教導拓跋弘,每日上朝大臣有問必答,無詔不可誅殺大臣,已初見成效,拓跋弘也盡量滿足乙渾的要求,連升三個要職,從太尉晉升錄尚事,再晉升位極人臣的丞相,無攝政之名,卻有其實,軍政大權在握,事無大小都由乙渾決定。但雙方都在等待時機,不敢輕易動手,就馮太后而言,誅殺乙渾只能一舉成功,不許失敗,一但打草驚蛇,乙渾與眾多黨羽,必狗急跳牆發動兵變謀反,江山社稷難保,百姓遭殃,生靈塗炭,必須積蓄力量,準備周全,萬無一失。就乙渾而言,表面上丞相權力非常大,但實際上各地諸王擁兵自重,不易調動軍隊,尤其拓跋諸王,麾下個個驍勇善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乙渾也必須等待時機。
雙方暗中較勁,僵持八個月後,公元四六六年二月,乙渾退朝氣衝衝回到在丞相府邸,大聲對慕容白曜道:「那個傀儡皇帝幾個月前還是個小笨蛋,渾渾噩噩、糊裡糊塗,我有求必應,像個皮影木偶,但現在越來越聰明,難以控制,我講一句,他頂十句,一定有人在背後出招,咱們要先下手為強。」,慕容白曜回應道:「此人是誰呢?敵暗我明,行事得多長點心眼。」
乙渾捋一捋鬍子,按捺不住道:「我現在雖貴為丞相,但實權遠遠不及曹操和諸葛亮啊! 漢獻帝與曹操、劉備與諸葛亮,拓跋弘與我都是皇帝與丞相關係,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沒有皇帝名號,卻有皇帝實權,假借天子的名義向天下諸侯發號施令;而劉備敬諸葛亮為師,親如兄弟,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諸葛亮的決定都由劉備來實現。至於拓跋弘和我的關係,漸行漸遠,他越來越有主見,憑心而論,幾個月下來,我覺得他很聰明,學習快,不喜於形色,城府很深,加上背後有人在下指導棋,時間一拖恐怕難以應付,而駐外封疆大吏的拓跋諸王,可能不會聽命於異姓,形勢更不利於我們。」
慕容白曜狐疑道:「背後出招者,難道是馮太后嗎?她在後宮深居簡出,從不過問朝政,聽說最近與禁軍大才子李奕走得很近,李奕是太后的救命恩人,品貌出眾,又精通棋琴書畫,教寡婦蒔花弄草、鳶飛魚躍、茶道琴藝、怡情養性,解解悶,人之常情…。」
乙渾不耐煩道:「你提別人我都會相信,馮太后是最不可能在背後出招的人,她呀!滿腦豆渣才會撲火殉情,一個婦道人家只會鶯鶯燕燕,朝堂之事懂啥?不管是誰在背後出招,現在形勢非常急迫,再不動手,難道要坐以待斃、束手就擒嗎? 」,慕容白曜貼近乙渾的身邊小聲道:「今晚在丞相府秘密召集議事奪取皇權,丞相意下如何?」,乙渾捋一捋鬍子,看著慕容白曜點頭允諾。
黃昏窗外一輪紅日,殘陽染照大地,拓跋弘退朝與幾位重臣議事後,悻悻然來到太和殿謁見馮太后,進入寢室撞見李奕正在教導馮太后古箏,雙手正撥弄琴弦,兩人訝異拓跋弘闖進來,拓跋弘也驚見這一幕,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馮太后首先打破沈默,微笑對拓跋弘道:「皇兒,累犬護駕多虧宿衛監李奕大人冒死相救,特別請太醫為他療傷,又聽聞他多才多藝,就教於他學習古箏,聽聽樂曲,解解悶兒。皇兒,為何今天請安來遲了呢?」
拓跋弘不疾不徐道:「父皇去世不久,母后學琴藝解悶,是一帖療癒良方,理應如此。」
「臣拜見皇上,太后聰穎過人,一學就會,臣才疏學淺,僅提點迷津而已。皇上與太后應有事要商議,臣先行告退!」太后點頭示意,李奕拱手作揖退下。
拓跋弘送目李奕離去,向太后道:「日前乙渾借貪污罪,又殺河間公拓跋陵,近來得寸進尺,變本加厲,在朕面前也不行君臣之禮。今日在朝堂上,想要廢除皇叔拓跋雲使持節的封號,擬加官慕容白曜使持節,皇兒與其他大臣均反對,爭鋒相對,互不相讓,他非常囂張跋扈,施威震眾,高聲喝問高允等德高望眾的大臣們,更過分的是攔截奏章,撕毀朱批奏摺,皇兒自覺顏面盡失,氣急敗壞,忍住性子,理直氣和,向大臣宣旨:『使持節代表朕的口諭,大魏領土遼闊鞭長莫及,只有駐守邊疆大吏才能加封使持節,朕在京師內,近在咫尺,任何人都不須再加封使持節』」
「皇上裁奪得好,我正在等待乙渾的新罪狀,這個機會終於來了。」馮太后用非常堅定的眼神道。
王遺女在寢室外道:「拓跋丕大人求見太后。」
「快請!」馮太后急忙道。
拓跋丕是遠屬宗室勛貴,身材魁武壯碩、大耳秀眉、鬍鬚滿腮、穿常服、貂皮馬靴及膝、結髮辮,繫著很粗的腰帶,見皇上與馮太后行跪拜之禮道:「臣受昌黎王馮熙之託,長期臥底在丞相乙渾身邊,得知乙渾今夜子時與其黨羽在丞相府,密謀舉兵謀逆,因形勢緊急危險,臣親自稟報機密。」
馮太后聽完密報後,銳利的眼神對拓跋弘,威嚴道:「皇上下詔書,乙渾五大罪名:一、謀反叛亂;二、攔截奏章、三、撕毀朱批奏摺;四、朝堂驕縱跋扈;五、無君臣之禮,由拓跋丕攜詔書,與拓跋賀將軍、牛益將軍帶領京師的軍隊,至丞相府邸捕捉亂臣賊子,並誅殺乙渾。傳令下去,一旦發生流血兵變,皇宮內左羽林禁軍由宿衛長李奕督軍,誓死孝忠保護皇上;右羽林禁軍由步六孤雋[1]侍御長督軍,保護皇宮安危;皇宮外由馮熙領軍駐紮防守,飛鴿傳書通知駐外封疆大吏的拓跋五位王爺,準備進京平叛,捉拿反賊乙渾。」
馮太后經過幾個月,暗中密定大策,事先已充分備妥糧草,宮內、宮外、京師的駐兵按步就班到位,此時,已一輪明夜高掛在天空中,太華殿內的馮太后與拓跋弘臨危不亂,處變不驚,靜默等候各方來報。
當一彎冷月懸掛在墨藍色的天幕中,野犬狂吠不已,拓跋丕與拓跋賀將軍、牛益將軍,帶領平日訓練有素的精銳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擊方式,先制服丞相府邸的侍衛,拓跋丕宣讀乙渾五大罪狀的詔書後,命牛益將軍拔刀刺向乙渾,一舉成功伏誅殺乙渾,並捕捉其黨羽,乙渾臨死前道:「我不甘心敗給一對孤兒寡母,我死不瞑目。」,倒在地上睜開雙眼去世。
翌日,殘曉的清光已穿透太華殿,大臣魚貫而入,馮太后與拓跋弘同時走進朝堂,馮太后先坐下,拓跋弘站朝堂正中央,位在太后的左前方,兩人同時面對眾臣,拓跋弘轉身先向馮太后行跪拜大禮,坐回龍椅面對朝臣,宦官張祐本性謙遜有禮、縝密謹慎,深得馮太后的寵信,當眾宣旨:「乙渾謀反,今已伏誅,皇帝年幼,即日起由皇太后臨朝稱制。」
大臣們驚訝紛紛道:「乙渾專權,每日朝議,猶如生死博鬥,驚恐萬分,今已伏誅,實乃穩固社稷,百姓之福。」、「馮太后不愧女中豪傑,巾幗不讓鬚眉,三下五除二,誅戮剿除心腹大患,穩定江山社稷。」、「馮太后密定周全大計,突襲誅殺乙渾,粉碎篡權奪位陰謀,沒有發動流血戰爭,以最小的損失獲得大勝,太后英明睿智,砥柱狂瀾,居功至偉。」朝堂對馮太后密定大計誅殺乙渾佳評如潮。
馮太后坐在拓跋弘的右後方道:「太武帝在公元四三九年統一北方,結束自西晉八王之亂以來,五胡十六國群雄割據、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至今僅二十七年統一尚未穩定,此次伏誅謀權叛亂的乙渾,粉碎預謀復辟中興的五胡十六國舊貴族,同時奠定大魏統一北方的基石。」
拓跋弘微微轉身道:「母后,所有參與誅殺乙渾與叛黨,應論功行賞。」
馮太后道:「准奏,以皇上名義下詔書,論功行賞。拓跋丕在大魏危及存亡之際,發揮關鍵的一擊,才得以保住江山社稷,陞遷尚書令,加官侍中,封東陽公,其他人也論功加封進爵與賞賜。」
馮太后自累犬護駕燒葬喪禮後,一直深居後宮養傷療癒、學琴解悶,到密定大策,殺誅乙渾,漸漸嶄露頭角,威信如日中天,如何與年幼皇帝共度難關,於是她決定從幕後走向臺前,首次開啟大魏太后「臨朝稱制」的歷史,女主執掌國家大權,是否會引發另一個新的動盪呢?朝堂大臣們都拭目以待。
[1] 步六孤雋為步六孤麗堂弟因參與謀殺乙渾,拜侍中、樂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