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胡漢不同 入境隨俗
太華殿朝議剛結束,拓跋宏與太皇太后一同走出殿外,張祐持拂塵跟隨其後,群臣跟在後面恭送「二聖」,太皇太后轉身憂心向張祐道:「中山王尚書令王睿多久沒上朝呢?」
「自從上次送高檔藥材至中山王府已有一個月,未見王大人上朝,八大會議均告假。期間,臣奉命親赴中山王府探視王大人有八次,太醫徐謇幾乎每日至王府會診,但病情持續惡化,一直沒有好轉跡象。」
「聖母聖后,王睿是咱們的救命恩人,兒臣很想親臨中山王府探望他的病情。」
「王大人身染重病,纏繞陰晦邪氣會沖煞二聖,臣斗膽奏請派親近大臣前往王府探視,以表關懷之意即可。」
太皇太后面帶愁容緩緩走下漢白玉臺階,沈思一會兒道:「張祐,午時後本宮與皇上一同去中山王府探視王睿。」
張祐恭敬道:「臣斗膽奏請二聖明早再前往中山王府,因為王大人是漢族人,特別重情義,每當親友患病時都會去探望,久而久之成了風俗,難免有些忌諱,如午時過後及每月逢『四』的日子不能探望病人,不能送傘、扇、梨子、劍蘭、菊花等禮物。」
拓跋宏好奇問道:「這些忌諱代表什麼意思呢?」
張祐道:「漢族人認為午時過後探望病人,有日薄西山之意;每月逢四的日子,四取其諧音『死』,尤其初四取其諧音『出事』,寓意死亡、出事等不吉利之意;送傘或扇取其諧音有『散』,寓意分散、離散;送梨子取其諧音有『離』,寓意分離、離開;送劍蘭取其諧音有『見難』,寓意見面困難;送白菊花有悲傷難過之意,在漢族葬禮親人都會穿上素白的喪服,以示哀悼之意,黃菊花雖有飛黃騰達的含義,但卻寓意著愛人離去之意,所以這些約定俗成的禁忌,探病者要懂得入境隨俗,才不會傷害雙方表達關切之情。」
拓跋宏臉上充滿疑問道:「朕很訝異不能送菊花,春秋戰國大詩人屆原在《離騷》中有一句『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王秋菊之落英』,寓意菊花是美麗而高貴;又東晉五柳先生陶淵明在《飲酒‧其五》有句名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藉由菊花的高潔、素雅、孤傲、柔婉,深刻描述出漢民族的精神,『頌菊』是文人墨客爭相歌頌吟詠的題材,在千年的華夏歷史長河裡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高貴的菊花怎麼變成忌諱之惡俗呢?」
張祐搖搖頭道:「陛下對漢文化的經典與詩詞歌賦,幾乎到了信手拈來、出口成章的境界,臣資質駑鈍無法回答陛下的提問。」
太皇太后道:「中原地區幅員遼闊,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探望病人的習俗也不盡相同,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改變,為了符合當代人的需求,要懂得通權達變,墨守成規必然不合時宜。所以,盡管各地民情風俗不同,咱們已飲馬中原,就要懂得入境隨俗,才不會引起誤會。」
「謝謝聖母聖后的教導,咱們明早去探望王睿。」,太皇太后點點頭,她的內心總覺得七上八下,好像壓著一塊石頭如此沈重,幾乎無法呼吸。
天色昏暗,拓跋宏一聽到鷄鳴下床到御書房早讀,自從林文繡離開紫宮,抱嶷安排的宮女已被他辭退好幾位,現由三位宮女頂替林文繡一人的差事,拓跋宏心裡嘀咕道:「以前文繡在此時已到紫宮幫我打理,現在宮女姍姍來遲,還不見人影。」
他按耐不住道:「楊播,朕今晨要與聖母去中山王府探視王睿,趕快叫宮女來打理,每天早晨都慢吞吞,粗魯潄洗,亂結髮辮,早膳隨意,膳桌亂擺,朝服、便服、常服、禮服、吉服都搞不清楚,今日再遲來,朕要嚴厲懲罰換人服侍。」
楊播一面走一面道:「以前文繡都提早到紫宮幹活,新來的宮女是準時到紫宮幹活。」
拓跋宏不悅道:「是朕配合她們的作息,還是她們配合朕的作息呢?叫抱嶷再換宮女服侍。」
楊播道:「文繡離開紫宮近月餘,前後已換十餘位宮女,陛下只滿意林文繡服侍,換他人您全不滿意。」
拓跋宏看著楊播,露出神秘的微笑不語,楊播又道:「我有說錯嗎?」
盛夏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劃亮京師的天際,二聖分別搭乘四馬金根車,及一整車的高檔禮物,經過熙熙攘攘、熱鬧繁華的街道,來到風景秀麗的一條靜謐悠長、綠柳蔭蔭、花團錦簇的大街巷,坐落一座輝煌富貴的王府,雕梁畫棟的牌樓刻上蒼勁有力的「中山王府」。
當金根車行入中山王府邸,盡入眼簾是建築佈局規整、漢式四合院、建造工藝精良、亭台樓閣交錯樹葉搖曳,田園風光小橋流水,處處展現府邸的優雅與華麗,中山王妃丁淑女率領家眷大小五百餘人,風風光光親迎二聖,便直接進入王睿的寢室內。
王睿臉頰凹陷,瘦骨如柴,咳聲不斷,臥病在溫床,中山王妃流淚彎下身在王睿的耳朵輕聲道:「官人,皇上與太皇太后親自來探望您了……。」
王睿用微弱的氣聲道:「咳!咳!咳!…扶我起身行跪拜之禮」,他動作緩慢翻身困難,太皇太后急忙道:「愛卿不必行跪拜之禮,躺著說話即可。」
王睿道:「臣有重要事情要向二聖稟告,其他人都先退下。」,中山王妃等人一起離開寢室。
拓跋宏心情沈重坐在床邊的椅子,太皇太后坐到王睿的床邊,握住他那冰冷殘弱的雙手,強烈的情感猶如泰山壓頂般地向她襲來,她方才在眾人面前強忍悲痛,此時此刻終於忍不住淚水奪眶而出,像串串珍珠順著臉頰滾滾而下落在王睿的手上、臉上、衣上、被褥,王睿流淚道:「感謝皇上與太皇太后親臨中山王府,臣恐怕不久於世,有些話怕來不及跟您們說,今日來的正是時候,咳!咳!......」
「王愛卿盡管道來」
王睿用微弱的聲音繼繼續續道:「臣聽說忠心輔佐君主的人,臨終之時能彰顯其忠孝節義;孝順奉養雙親的人,垂死之時能表明其忠誠。所以,諸葛亮死於軍中,仍不忘為蜀國謀劃大計;曾子在病重時仍侍母至孝,許多經典名言出自於他的孝順典故。…雖有些昏庸愚昧,但怎能忘記景仰遵行呢?」
「咳!咳!....臣承蒙天地賜予恩澤,幸獲成就大業之功德,在年少時讀聖賢書教誨訓誡…二十歲履行道德遵循禮制,在朝為官志節堅貞…三十六年來受到先帝殊盛的眷顧…」
「咳!咳!咳!承蒙陛下特殊寵信,如願能顯露聲名與功勛,成為輔佐天子的親近大臣,賜中山王爵位與諸侯王並列,授予位高權重的八議大臣…安然自得讀書,沉著鎮定參與軍國大事」
「臣竭盡全力盡忠效命,以回報所受的恩寵…但事與願違,忽然重病纏身,委屈二聖親自探視…臣畢生榮幸,臣死後仍然忠心陛下,陛下賜予臣之恩德,如蒼天廣大無窮無盡…咳!咳!咳!臣日漸重病擔心不起,終日仍慮心不忘朝堂大事,舉頭見皇上為臣營建華麗中山王府之隆恩,豈敢諫言臣之淺見呢?」
太皇太后邊聽邊流淚,淚流滿面道:「王愛卿但說無妨」
拓跋宏含淚道:「王愛卿的真知卓見,朕洗耳恭聽。」
王睿繼續用微弱的聲音道:「咳!咳!咳!臣聽聞治國的重點有五大要略:一、謹慎懲處罪犯者,懲罰分明,奸人作亂就會消失;二、任用賢能之人,文治武功能卓著;三、親近忠信之人,能審判視聽;四、遠離讒言小人,斷絕猜忌離間;五、官職升遷或降黜,考核公平,賞罰分明,百官勤於政事,杜絕貪污。」
王睿劇咳後繼續道:「《堯典》記戴不濫用重刑,知人善任為帝王所難;《周書》記載賢德文章;漢史論著防止奸臣小人,考察智愚或善惡,這些是歷代帝王必讀的聖賢經典史書。咳!咳!咳!...統治遙遠廣大的疆域,古往今來大不同,對待歸順者應寬容誠信,施恩於華夏民族應簡淺明確。憐憫救濟孤獨者,賑濟施捨窮困者,記錄功勛,赦免小罪,減輕徭役,薄賦財稅,修福田善業,禁止祭祀怪力亂神…。」
王睿上氣不接下氣的諫言道:「期望在朝堂聽政之餘,時時巡視體察民情,臣錦囊相授之誠心再次重申於當世,死後之志受用於明日之時。咳...咳…咳…」。
太皇太后哭得肝腸寸斷,臉上妝容模糊一片,拓跋宏為他的忠誠,不禁落淚道:「朕銘記愛卿的肺腑之言於心」
王睿低聲道:「臣有不情之請,想單獨與太皇太后談話,能否請陛下先迴避?」
「聖母聖后,兒臣先迴避。」,拓跋宏隨即離開寢室,太皇太后緊緊握住王睿的雙手,柔情似水看著他。
「燕妹妹!我們相遇恨遲,相愛恨晚,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曲終人必散,妳不要過度悲傷難過,我覺得這是最好的結局…咳…咳…我的離世…可以保住太皇太后的名節,可以避開漢族禮制與世俗眼光,有助於在五胡民族推動漢化,緩和胡漢民族衝突。」
太皇太后哭訴道:「睿哥哥!我們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使命,不能丟下我一人,孤苦無依呀!」
王睿伸手輕輕撫摸她的頭髮道:「燕妹妹,我壯志未酬又何嘗願意放手呢? 但我命不由我啊!」
太皇太后淚流不止道:「我捨不得你就這麼離開我」
王睿輕拍她的手背道:「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有得必有失,有捨必有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燕妹妹臨朝聽政是大魏的掌權者,應把大魏的利益擺中間,兒女私情放兩旁,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咳!咳!咳!咳!」,太皇太后輕拍他的胸膛。
王睿繼續道:「皇上相當聰慧好學,不要再起黜廢之心,相信在燕妹妹的教導與磨鍊下,將來親政必有一番大作為,成為一代明君。咳…咳…燕妹妹可以掌權一輩子,但不可能掌理大魏數百年的國祚,要為將來還政於帝作好準備。」
太皇太后哭紅了雙眼點點頭道:「睿哥哥!這點妹妹明白。」
王睿流下淚水道:「我才德不足卻受妳莫大恩德,今生無以回報,唯有來世再報恩澤。」,此時此刻,是悲哀,是離別,是永生永世不能再相見的無可奈何,兩人不禁相擁而泣,久久不能自己。最後,二聖依依不捨與王睿道別,搭乘金根車回到皇宮。
此後,只要沒有早朝,二聖、張祐或親近大臣輪流至中山王府探視王睿,太皇太后恩賜大批珍貴藥材、珠寶、器皿、服飾等累積巨萬,均由宦官嚴密監控,外人不得而知。
ns18.191.44.13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