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五帝真容 如來佛像
拓跋弘每日上朝前必親自到太和殿向馮太后請安,母子倆一起走進太華殿升御坐朝議,沙門統[1]曇曜高僧身穿紅色袈裟,胸前戴一○八顆佛珠,剃光頭髮,頭上有十二個戒疤,雙手合十道:「臣奉文成帝之命,在京師西郊的武州塞[2]開鑿五座石窟,每窟長一丈六尺,各雕鑿一尊大佛像,共用赤金二十五萬斤,歷經七年餘,五尊大佛像峻工,奏請舉行落成法會。」
馮太后溫和道:「沙門統曇曜受文成帝禮遇為國師,自古『沙門不敬王者』,請賜坐。武州石窟是文成帝生前的遺願,為了圓融貫通『皇帝即如來』的觀念,特為五帝造五尊如來佛像,又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應盛大舉行慶典儀式,昭告天下蒼生,普天同慶。」
「為何只開鑿五尊大佛呢?」拓跋弘好奇問。
「臣奉文成帝之命,分別為大魏立國以來的太祖道武帝、太宗明元帝、世祖太武帝、恭宗景穆帝和高宗文成帝,鑄立五尊釋迦佛像。」曇曜坐在紫檀椅雙手合十道。
「佛國淨土就在大魏天朝,兒臣很想一窺五位皇帝的真容與佛名。」拓跋弘轉頭向馮太后微笑道。
「五帝真容倘若清楚對應佛名,觀者會對帝王的功過好惡,移情到諸佛如來身上,此舉對如來諸佛不敬,對帝王不利,且佛法曰:『佛佛道同,法法平等。諸法平等中,無有分別是人、是聖人,乃至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諸佛本性平等,法身無二,聞思修證,無優劣高下之差別。故五帝與佛名無須對應。」曇曜恭敬道。
「不將五帝的真容與佛名相對,實為上策,可供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為之歌功頌德,留下千年不朽的佳作。」拓跋弘道。
「佛誕日舉行武州石窟落成法會,文武百官共襄盛舉。」馮太后喜悅道。
自此,皇宮內外所有人開始籌劃武州石窟落成法會,眾人都認為能為五帝與如來諸佛奉獻一己之力感到無比光榮,咸信必得功德與福報,更是不遺餘力,全力以赴。
四月初八,眾佛弟子引頸企盼的大吉祥佛誕日終於到來,太和殿天邊絢爛的朝霞,旭日刺破雲層,一道刺眼的金光,穿透窗櫺照在馮太后的臉龐上,她正靜靜坐在妝台前,一群宮女正為她梳起高聳的髮飾,抹上色彩明亮的脂粉,穿著金銀鳳紋的華服,戴上皇家的珠寶飾品,經過一翻精心的打扮,王遺女道:「太后,自從文成帝殯天,密定大計誅殺乙渾,皇帝年幼臨朝稱制,一直疏於打扮,今日稍微妝扮一下,就不同凡響,特別明亮動人,神采奕奕,貴氣逼人。」
拓跋弘穿龍袍大禮服走進寢室,正要向馮太后請安,驚訝得睜大雙眼,神情癡呆道:「母后是個美人胚子,稍加打扮就艷冠群芳,集智慧與美貌於一身,難怪先父皇敬重母后。」
馮太后心情愉悅道:「皇兒,一早就吃糖了嗎?今早嘴巴特別甜,講得讓我心花怒放呀!母后已年長了,肯定比不上皇兒後宮年少貌美的嬪妃們。」
拓跋弘道:「兒臣說得是真心話,這陣子母后操勞國事而疏於打扮,感到很過意不去。」
馮太后拍一拍拓跋弘的肩膀道:「咱們一定要穩固得來不易的江山社稷,仰不愧於祖宗留下的基業,俯不怍於黎明百姓的託付,母子同心,其利斷金。不過,皇兒將來親政,所承擔的責任尤勝於母后,務必時時精進不可懈怠。」
拓跋弘點頭道:「母后,兒臣一定謹記於心,不忘祖宗基業及百姓的託付。」
皇家禮佛祭祀出行的儀仗隊近千餘人,皇帝、太后、嬪妃與王公大臣依照不同等級,乘坐不同車種,依序為金根車、安車、雲母車、紺罽車、輦車、絡網車、通幰車、偏幰車等九種。武將穿戎服雄糾糾氣昂昂騎在馬背上,旗幟、綵帶隨風飄揚,文官穿朝服戴官帽排列嚴整,禮樂儀隊舞唱相和,場面浩大,氣勢恢宏,藉此展現鮮卑族粗獷豪放的草原文化,與拓跋皇家的尊貴與華麗。
宿衛監李奕穿戎服、頭戴皮盔甲、外搭披風與配飾,挺拔結實的身材,配上絕色的容顏,不怒而威的氣勢,與身旁的駿馬相襯,更顯得英姿颯爽,讓人忍不住回眸多看幾眼,他負責馮太后的安危,站在四馬駕的金根車旁,車蓋上覆滿三彩花紋的雉雞羽毛,青色帷簾繡有精緻的鳳凰蝙蝠等飾品,當馮太后緩緩走向金根車時,七名宮女手持羽扇、香花、傘蓋,兩名宮女在後方拉著托地的長裙,李奕目不轉睛注視馮太后,她也親切的向李奕點頭示意微笑,進入金根車內等待,李奕瞬間忘了自己的身份與任務,直至聽到「起駕」兩字,才上馬鞍隨侍在金根車旁。
殿中尚書步六孤定國也穿戎服、皮盔甲、披風與佩飾等,負責拓跋宏的安危,站在六馬駕的金根車旁,為預防暗殺,另有五部副車,在整個儀仗隊的正中間,車蓋上覆滿五彩花紋的雉雞羽毛,明黃色帷簾繡有精緻飛龍在天的圖案,九名中官手持兩面華麗傘蓋、孔雀扇、魏旌旗、北斗旗,拓跋弘在中官的掩護下坐進其中一部車內,六部金根車兩側都有禁軍嚴密保護,皇家儀仗隊從平皇城出發,一路氣勢如虹,浩浩蕩蕩,綿延三十六餘里,前往武州石窟,共襄盛舉落成法會。
當一行人抵達武州山,眼前是斷崖石壁、靈山秀水,武州河沿著石壁前的渠道潺潺流過,開鑿的石窟屹立在這片峭壁上,構成一幅美麗的景緻。眾人紛紛下車轎,仰望山崖聳立五尊大佛,莫不驚嘆工匠高超的雕琢技藝,拓跋弘擡頭望著巨大石像道:「佛像雕刻奇特宏偉莊嚴,巧奪天工,今世之冠。」
曇曜雙手合十道:「陛下,五尊石窟佛像是沿著武州山的西山南麓高聳石壁斬山開鑿,開窟五所石窟鐫刻如來佛像各一尊,窟底至窟頂的高度,最高者七十尺[3],次高者六十尺,每個石窟前都有一幢與其相對應的木製建物來供奉佛像。另外,東邊僧寺,名曰靈巖寺,西邊為尼寺,各開鑿石佛龕,可容納善男信女千餘人來此朝拜。今晚陛下、太后、嬪妃、王公大臣等,可分別住在僧寺、尼寺的禪房沐浴休憩。」
馮太后幫拓跋弘稍加整理髮辮,母子並肩而行,曇曜負責導覽解說,李奕、步六孤定國等數十名侍衛隨行,馮太后走到第一尊佛像前,睜大清澈的雙眸,輕輕撫摸佛像的腳,讚嘆道:「真容巨作,雕工技藝,天下罕見。皇兒,瞧瞧連文成帝臉部與腳部的痣都雕鑿如此精緻,如帝之真容,堪稱一絶。」
曇曜雙手合十道:「臣奉命雕鑿如皇帝真容之佛像,這尊佛像黑痣是岩壁自然形成的色澤,並非工匠刻意鑲上黑石,全然是因為如來諸佛對文成帝極力恢復佛教之誠意所感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些工匠主要來自於道武帝屢次的移民政策,將十餘萬百工技藝精湛者,遷移至京師平城,因此大量移民從長安、涼州、西域及南朝降民湧入平城;當太武帝毀滅佛教時,長安兩千餘工匠又被轉移至平城;歷朝的移民政策,先後將佛教文化移植到平城,文成帝對復興佛教更是不遺餘力,挑選無數神工巧匠的石雕者斬山開鑿,造就武州石窟的曠世巨作,也代表大魏佛教鼎盛之勢。」
馮太后向眾人道:「文成帝登基繼承父皇景穆帝的遺志,大力扶持佛教,採用鮮卑族祖先居住石洞的傳統,以此工法來建造武州石窟,堅硬無比的石頭,寓意鮮卑族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大魏是真正中原的主宰者,頂天立地統一天下,武州石窟必然功垂千秋萬代。」
曇曜雙手合十道:「臣在太武帝廢佛令後的四、五年間,鑒於普通佛像悉數被毀壞殆盡,苦思如何讓佛像萬古長存呢?在因緣具足下,某日行路時巧遇文成帝的車隊,不料臣的袈裟被皇帝的御馬咬住不放,有緣結識正大興佛教的文成帝以禮相待,臣奏請若要佛像萬古長存,就得雕成與山崖等高的大石佛,因此奉旨在崖壁上開窟造像,萬物皆因緣而生,冥冥之中因果輪迴自有安排。」
拓跋弘喜悅道:「文成帝時常提及因『馬識善人』,與曇曜高僧相遇相識之事,認為這是天賜高僧聖人,故以國師之禮相待。國師開鑿武州石窟,立下汗馬功勞,厥功甚偉,必然與五帝如來佛像名垂千史。」
曇曜道:「臣僅略盡綿薄之力,以拓跋皇室的實力雕硺石窟,締造鮮卑族的驕傲,奠定大魏百代基業,讓五帝與如來諸佛與世長存,供後人朝拜。」
眾人在曇曜的導覽下,不約而同仰望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巨大石佛,讚嘆連連不絕於耳。
[1] 沙門統是北魏管理佛教行政機關的最高首長。
[3] 北魏前尺即晉後尺,一尺約等於0.254公尺,70尺約等於17.78公尺,60尺約等於15.24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