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書展又開始了!雖然去年的書還沒有看完,但是今年的書還是要買!
陳浩基老師的最新作品《隱蔽嫌疑人》其實已經不新了,應該已經出版了一段時間,一直等著沒買就是想看看今年書展能不能再遇到簽售會。但是看了看時間實在不合所以唯有先買了。昨天才買今天就看完了,晚上馬上打開電腦打觀後感,就是這麼精彩的一部作品。
先說詭計的設計,不同於之前的作品鋪展地非常大的設計,跨越了香港各種地方,深入各種領域的拓展,這本書的人物關係錯綜複雜,但是兜兜轉轉還是在一個小房間裡,線索排得很碎,警方探案過程跟足程序而十分緩慢,在前期的時候看著會稍微有些不耐煩,覺得:到這裡我都已經猜出來某某某有問題了,你們才發現啊!的感覺。
而當這種推理讀者自以為是的感覺出現的時候,就應該意識到又被騙了。不同於其他作品中「看似不相關的事情其實有關聯」,陳浩基很多作品都喜歡用寫作手法營造出「看似相關聯的事情其實並不相關」,在這本書裡更是使用地淋漓盡致,甚至連主角也被一些直覺所欺騙。但是這些所謂「不相關」的事情,在最後的最後卻還是能以各種形式關聯起來,而在這一瞬間,那種強大的宿命感便撲面而來,一口氣看完實在爽快。
這本書描繪的是疫情後的社會,裡面塞滿了疫情後爆發的各種社會問題,壓抑的現實看得都有些喘不過氣,而當我以為「原來是想要突出這個社會問題嗎」的時候,就又被欺騙了。他並沒有用時下「流行」的「社會陰暗面」作為噱頭和詭計的核心,整個案件的鋪排依然非常有邏輯以及符合人物性格。(在此暗暗不滿一下某作者強行寫LGBT的行為)
然後是整本書想要表達的重點。這個看似簡單粗暴卻又錯綜複雜的案件映射了很多疫情後的社會現狀,經濟下行,精神壓力,家庭暴力,少女援交,偷竊暴力犯罪,警民失信,科技發達而道德淪喪。每一個問題都尖銳而令人難受,但是我卻覺得這本書想說的事情非常溫柔,作者嘗試講述著在這一切負面壓力下的人們,都陷入到了孤獨當中,沒有富足的物質生活,沒有豐富的情緒價值,人的慾望只剩最底層的求生,沒有人敢再付出真心,去獲取一些可能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為了求生人人帶上了面具,用空虛的軀殼去交流和溝通,再回到自己的小貝殼裡默默發洩情緒。即使摘下了口罩,依然沒有擺脫巨大的遮罩。在這樣的孤獨下,終於漸漸失去了理智,失去了自我,變成了自己都覺得討厭的樣子。
這本是一個關於孤獨的故事,蝸居在家的孤獨男性,失去家人的孤獨母親,失去朋友的「成功」人士,失去生存空間的失足少女。但我為什麼覺得這本書很溫柔,因為到最後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孤獨的,他們其實都有著能夠互相理解的那個「知己」,無論如何都會站在自己身邊的「知己」,帶夠了面具,卸下了心房後還能遇到的那個人,就是最重要的那個人,不用太多,一個就夠。所以我們最後真的都只能孤獨的生存嗎?我認為並不是的,正是因為已經疲於社交,害怕真心不能換到真心,才會更加小心翼翼,更加保護著屬於自己最後的自我,一直等待著,等待著那個真正懂自己的人到來的時候,就可以毫無保留地把這份自我展示給那個人。這樣的獨自守候,或許才是最高效的擺脫孤獨的方法。
就像是書裡引用的大衛·鮑伊的歌:
我是最幸運的人,
不是最孤寂的人。
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gErqcNMob
ns216.73.216.19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