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是文學創作的一種形式,現代人沒看過武俠小說的人應該不多,金庸古龍之名,更是享譽全球,在華人世界,武俠小說可以說是中國人獨特的「童話故事」(當然對象不是小孩子,因為有太多太多十八禁的內容了)。
武俠小說就像是西方世界的騎士小說(只是外國人比較喜歡救美女,中國人比較喜歡殺你全家),外國的騎士小說不是王子救公主,就是騎士鬥惡龍,最後滿載金銀財寶而歸,實在沒有什麼想像力。
華人世界的武俠小說可不是這麼簡單。有:
● 國仇家恨(像是尋秦記的戰國七雄大混戰,鹿鼎記明末清初的清朝滅亡明朝,或是大唐雙龍傳的寇仲和李世民)
● 武林秘辛(像是碧血劍的金蛇郎君故事、雪山飛狐的闖王四大侍衛,鹿鼎記的四十二章經也算是一樁)
● 恩怨情仇(例子太多啦!)
● 男歡女愛(楊過與小龍女……夠經典吧!)
● 歷史傳說(明朝惠帝之謎)
● 宗教之爭(像是佛道與魔教)
……題材天馬行空,武功更是千變萬化,西洋的騎士小說哪打得過呀?
武俠小說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武俠小說裡常出現的一些專有名詞和術語,像是功力、內力、罡氣、指勁,劍氣、掌風、輕功、身法……等等,更是非得看過武俠小說的人(而且還要看的夠多)才知道其中奧妙。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坐走道,武俠小說雖然說不上是一門學問,但是在網路上可以找到小說,卻找不到註釋和說明,本文雖然是遊戲之作,但是也是花了不少銀子去收集資料(嗯……租書店的老闆幾乎要把店盤給我了),所以藉此機會拋磚引玉一番,請大家來看看瞧瞧笑笑,有機會的話也可以交流交流。
武俠小說的主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千奇百怪有如雜耍般令人眼花撩亂的武功和兵器,一部分是形形色色三教九流無所不包的門派和人物,而這兩部分結合在一起,造成了一個奇異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江湖。當然,如果你是實事求是用功讀書的好學生或是乖小孩(也就是沒看過武俠小說的孩子),「江湖」對你們來說不過就是眾水匯集之地而已,但是對啃這類書長大的我們來講,江湖這灘水可是混濁不堪的。
在江湖之中,上層或許清澈,底層卻是暗不見天日。
江湖之廣,可能遍及全國,也可能偏於一隅,江湖之深,可能上至深宮大內,也可能藏身市井之間。如果以門派來界定,從已知最北邊的冰火島(倚天屠龍記張無忌一家子的海角一樂園),到最南邊的海南派(不是海南島,應該是南沙群島),從最東邊的長白鷹爪門(長白山,以經緯度來算),到最西邊的天山派(再西邊就是外國人了),這樣的範圍真的是頗大的,古代沒有高鐵和噴射機,要召開一次武林大會,我想十年前就得刻石為碑,定下這個死約會。否則崑崙山到北京幾千幾萬里,光送個武林大會的請帖,恐怕就要走上一年。
就算沒有武林知識,也要有地理常識呀。
江湖讓人無限嚮往,但是有時也讓人心酸。
交通基本靠走(不管是人走還是馬走),醫療基本靠酒(不管是治內外傷還是心理問題),照明基本靠油,治安基本靠狗(不管是真的狗或是官府的鷹犬),致富基本靠搶(不管是大盜還是大俠),穿衣基本靠紡(古代穿皮衣的基本是野人),吃飯基本靠黨(不是執政黨,而是黑道或是白道),成家基本靠想(江湖兒女四海為家,一旦定下來就變成農夫了)。
武俠小說裡的人物和其他文學作品有些什麼不同呢?有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武器」。
就像007離不了槍,武俠小說的主角若是手上空空,總是覺得不夠稱頭,就算是鐵拳打遍天下無敵手,手上拿把寶劍,也看起來比較有身份。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武林人人都會的雜耍把式……武林中的武器該怎麼耍?
話說一般人的印象裡,江湖上的英雄,持劍的像君子,使刀的是豪俠,用槍的是猛將,甩鞭的是野人,和尚多使棍,道士用拂塵,用鉤用刺壞蛋居多,拿鎚拿斧頭腦簡單,拿筆拿扇一肚子壞水,射鏢使毒必是下三濫。
武器是無辜的,端看使用的人為善為惡,劍可以是君王的象徵,也可以是小人的工具。劍號稱百兵之君,劍可以當作武器,也可以彰顯身份。在武俠小說裡,不管背景是哪朝哪代,十本中有九本的主角是用劍的。
其實呢,在東漢以後,劍這種武器就已經退流行了,因為劍並不適合在戰場上發揮強大的殺傷力。在秦漢時代,甚至於春秋戰國,劍的質料與尺寸,是武器中的首位,吹毛斷髮,削鐵如泥並不是開玩笑的,可是隨著儒家思想的興盛,劍逐漸變成君子之器,因此象徵意義大過了武器的殺傷力,劍就退出了戰場了。
● 劍
使用劍來做武器的話,攻擊的方式在於刺、割和砍,劍的長度多半不會超過九十公分,重量則視材質而定。但是我們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劍,讓人懷疑是否是地球上的產物。
有的劍長超過四尺(以古代的單位來看,至少也有一公尺以上),有的重逾數百斤(以古代的單位來算,也超過一百公斤),有的切菜砍瓜剁人腦袋斷人手腳割人器官宰人小命破牆破瓦破鋼板破鐵甲破水破火破飛鏢破暗器破金鐘罩鐵布衫破內功破真氣……雖然說寫得極盡誇張,可是讀者看得津津有味,這就是一樣成功的武器。
● 刀
與劍相比,刀是比較具有英雄氣概的武器,所以在武俠小說中選擇用刀的,多半角色設定成豪猛俠義之流(嗯……鴛鴦刀除外)。刀號稱百兵之王,招式簡單,殺傷力強,所以深受逞兇鬥狠的武林人士愛用,所謂百日練刀,千日練劍,成為一個刀客絕對比一個劍客容易,所以要在江湖鬼混,先練把刀也是不錯的選擇。前面也有說過,因為刀的出現,使得劍在戰場上的角色被取代。
中國的刀和日本的刀,誰強?我想不管是看不看武俠小說的人,都會有所期待和疑問。以質料來講,日本的刀(俗稱武士刀,雖然以中國人來看拿刀的日本人不是好武士)是以精鍊的鋼水,經過反覆摺打而成,因此在質料上與中國開模鑄造鋼胚一體成型的大刀好壞相差甚遠;但是中國刀勝在刀寬背厚,就算兩刀互砍缺了幾十個口子也不會輕易折斷,武士刀只要連續擊打相同的地方,就可以準備……撿起碎片了。
● 槍
中國的槍──不是手槍──本來是戰陣的武器,為什麼會流落到武林之中呢?在古時候,矛是可以自製的(矛頭為扁梭狀或錐狀,矛身為木或竹),但是槍就會受到管制(槍頭是鐵製菱形開鋒雙刃,槍桿多為堅韌的藤、木或鐵),因為矛只能丟擲或刺擊,槍可以刺、挑、劈,殺傷力較大(主要是因為鋼製槍頭穿透力強,而且金屬屬於戰略物資)。但是自古以來軍人的來源多是來自民間,偶爾有武藝出眾的將領解甲歸田之後,將槍法……和槍都帶回家中,一方面流傳子孫,一方面也是養兵於民,所以就慢慢變成民間的武器了,這也不算是武俠小說亂蓋的。
● 鞭
武器的鞭,有軟有硬,但是在十八般兵器中的鞭,是一節一節像是竹竿一樣硬梆梆的,金屬製的居多,而不是像西部牛仔或是馬戲團用的馬鞭。那玩意是一種刑罰(用來SM的話是娛樂,不過這跟武俠小說比較沒有關係,所以不討論),不是用來比武的……不過,武俠小說裡的人物,大概還是用馬鞭來得多。金鞭太重了,除非體型都長得像藍波,或是他耍的是動物的「鯨鞭」。
● 棍
為什麼說和尚都使棍呢?話說唐朝初年,少林寺派僧兵助李世民征戰天下,就是使棍的,而少林的武功其實只是因為山裡猛獸多,寺裡僧人用平日挑水砍柴用的棍或扁擔所練的一套防身健體功夫,如果少林寺是養羊的話,也許和尚就該用柺杖或繩圈了。
其實棍子人人會使,就算是鄉下農夫在抓小偷的時候,也會拿根棍子追打賊人,我想少林寺的僧人因為練棍比較有恆心,再加上可能上過戰場歷練,所以棍法勇猛。但是我想到一個最重要的理由,那就是……棍子比較便宜。和尚的衣食都要靠化緣和信徒供養,就算再沒有錢,弄根棍子應該還是比較簡單的,既可防身,長途跋涉登山過河可以當柺杖,必要時還可以打狗(這跟丐幫最強武功是打狗棒應該也是有點關係)。
● 拂塵
拂塵就是中式的雞毛撢子,多數是用馬尾做的,那根桿子倒是各種質料都有,有用木頭的,也有用金屬的。道家的神仙有用拂塵做法寶沒錯啦,但是當武器的話,坦白說只是一根帶毛的短棍,也許會附加搔癢的效果(或笑果),但是當一個看起來輕靈飄逸的有道之士,拿根帶毛的短棍和一個拿刀或拿劍的對手交手,除非把拂塵當暗器丟過去,不然就得把命給丟下來了。
● 鉤與刺
至於偏門的鉤或刺,因為練的人不多,名門正派也比較沒人會使,於是就變成一些武林低手們耍爛的功夫,不是我在吐草,實在是你能想像一個武林中的大俠,拿著一根沒人想用的鉤子揮來揮去,縱使他天下無敵,只怕面子也不好看(像是碧血劍裡的何鐵手,雖然是裝在手上,可是這個勾子也讓她形象大壞)。
● 錘
錘是古代重要的武器之一,因為多數人也會有四肢發達頭腦就簡單的刻板印象,所以拿錘子的就變成呆子了。其實倒不一定,像是皇宮的侍衛就必須選擇身強力壯,膂力過人的壯丁,錘就是很適合這些力士們使用的武器,既有殺傷力,也可以做得很華麗。
● 斧
可是斧頭……這就要怪李逵了。都怪水滸傳把李逵寫得像笨蛋,《說唐》又把程咬金寫得昏庸,所以拿斧頭的……趕快把斧頭賣掉吧!
斧在古代,其實和錘一樣是御前侍衛的武器,因為這兩樣本來都是刑具,象徵天子賞罰天下。但是御前侍衛用的不是短柄的板斧,而是長柄的斧,錘子也是長柄的,不是木匠用的釘槌啊!
斧的武功招式類似橫擊的戈,板斧則是山中樵夫砍樹伐木的招式,或者參雜刀斧手砍頭的刀勁手法,基本上也是出自於市井。
● 筆與扇
因為武俠小說中總是有一些附庸風雅的文人雅士也來淌這趟混水,所以文人也會出現一些不像武器的武器,像是筆或扇子。武俠小說中的筆,鐵筆,可以用來打穴,至於寫字嘛……在石頭或是樹幹上刻個某某人到此一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的話,力氣不夠可怪不了別人。
扇子常常暗藏機關,不是扇面撕不破戳不爛,就是扇骨精鋼打造,甩一甩還有飛針飛鏢什麼的飛出去……我不是擔心古代人做不出來,只是這扇子……得有多重啊!
● 暗器
武俠小說雖然是虛幻的世界,但也不是科幻片,所以武器再強,也不能脫離現實太遠。自從古龍在武俠小說中創造出四川唐門之後,暗器從武林人物隨手亂丟以求脫身保命的垃圾武器,一轉身變成武林宗師級的武器,影響所及,不管是古龍自己筆下的楚留香、小李飛刀,溫瑞安的唐方、四大名捕的無情等等,暗器成了明器,倒也是自創蹊徑。
再來補充一點有關於武器的原料問題,雖然絕大部分的兵器成分多半是鋼鐵,但是小說為了增加武器的特殊性,多半會用什麼千年寒鐵、萬載玄冰、地火赤金、五金之英……等等不可能出現在自然界的材料,透過各種稀奇古怪的煉製鍛造方法,製作出尺寸和重量都不符常理的武器,再取個戲劇性十足的名稱,武俠小說就完成了一半啦!
各位試想:一把重逾數百斤的鐵塊,就算是大力士也沒辦法揮舞上幾下啊(好像可以幹這事的……只有齊天大聖的金箍棒囉!)
說完了武器,該說說武功了。
說到武功,武俠小說中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我想莫過於千奇百怪的武功了。基本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武功流傳至今,比較知名的像是漢朝的五禽戲、宋代的楊家槍、明代的太極拳和清朝的八極拳等等,但是我很懷疑這些武功練到死恐怕也打不過火雲邪者江青(一掌可以把24個金衣幫的武士連人帶馬加上裝備劈飛,這還是人嗎?)
說起武功的刻板印象,那更是經典。
少林功夫便是羅漢拳、金剛掌,武當功夫就是七星劍、太極拳,長白山上沒有好兒郎,只有鷹爪門。華山必須用劍,還得常常辦比賽和論壇(華山論劍……難道別的山都只能論吃的嗎?);陰山都是邪魔外道,崑崙山都是正派棟梁,天山一定有吃了大補的雪蓮,西藏一定有會大手印的喇嘛……少林武功都說有七十二絕藝,誰說得出來(或是掰的出來)?武當都說有七星劍陣,誰擺過(神鵰俠侶裡的全真派全真七子擺過,武當派應該是山寨版?)天山又冷又偏僻,誰在那裡開山立派(看看徐克的電影七劍,就知道山上的環境有多爛)?
武功基本上是一種發揮人體自身能力極限的方法,所以武功的高低其實決定在於每個人自身的體質……如果還算是人類的話。一個人可以發揮出多大的能力?正常的人,絕對不可能憑藉肉身去打破鋼門,刀槍不入的傳說更是在八國聯軍的時候被徹底破解。
史蒂芬史匹伯一定看過天龍八部,六脈神劍耍起來一點都不比絕地武士的光劍遜色。
好啦,說完了武器和武功,該來談談武林裡的人物了。
在武俠小說中,俠客多半是懲奸除惡劫富濟貧急公好義樂善好施的大善人,但是真實的情況呢,在韓非子在「五蠹」中有一段:「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一下子把大好人變成大惡棍,幸好喜歡武俠小說的孩子多半不是很喜歡歷史(嗯……算是個藉口吧),要不然幻想破滅,還怎麼看得下去啊!不過武俠小說裡的人物,經過這麼多年來的發展,倒也是自成脈絡,獨樹一格,讓人一看就知道……他們是武俠小說裡的人物。
在小說裡,有的武林人物的地位可說是位比王侯,武林盟主更是權勢滔天,不過實際上江湖人物的地位根本就是一群亂臣賊子,說好聽一點是富貴閒人,說難聽一點就是無業遊民。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將庶民分為士農工商的階級,武林俠客……對不起,比這士農工商四民還要低級一點。如果是文武雙全的俠客,還勉強可以算是士人階級,天山、長白等門派有經濟作物(天山雪蓮和長白人蔘),算是農人階級,像四川唐門從事暗器毒藥製作的門派,或許可以算是工人階級,至於經營鏢局,客棧的小門小派,就已經淪為商人階級了。可是一些在深山野嶺山洞石窟的世外高人,幾乎都是家無恆產,這些人恐怕連商人也不如啊!
英雄不怕出身低?出身太低沒人理!書生無力舞刀劍,讀書功名勝內力。
武林其實就是一個時代庶民生活的縮影,不管是食衣住行育樂,江湖人也是人,不是朝裡的官員,也不是軍隊裡的軍人,雖然行俠仗義很猛,快意恩仇很爽,但是不管發生在任何時代,人也不能亂殺亂砍,行走各地也得要路條路引,武林人士總得要幹點事情,不能混吃等死,坐吃山空啊!
社會學家說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江湖人物更是成群結派,不只是因為生活,也是為了生存,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江湖裡面的人民團體……門派。
在小說裡,和尚就歸少林,道士就屬武當,有山就有派,有賊就有寨,山莊都有錢,丐幫都乞丐,島有島主,洞有洞主,宮有宮主,樓有樓主,門有門主,堂有堂主,水裡來的就叫龍王,長白山來的就是鷹王,關外來的就是馬王,四川來的就是毒王,雲南來的就是蠱王,嶺南來的就是蛇王,好人是天王,壞蛋是魔王,天下邪教都叫魔教,壞男人都採花,壞女人都淫蕩,壞老人都貪財,壞和尚都吃肉,怪道士都喝酒……這些都是刻板印象,事實上大部分都是小說作家憑空杜撰的,中國哪裡會有這麼多的獨立團體?
中國佛教盛行千年,寺廟滿天下,但是說到武林第一大廟,就會讓人想到少林寺。前面說過少林揚名於唐朝,之後佛教開枝散葉,遍佈全國,可是並不是所有的廟宇或是和尚都是武林高手喔。
以佛教的武功系統來講,武俠小說多從佛教的經典或名詞中編造出武功,事實上真的有沒有,只有天知道……不過我佛慈悲,應該不會那麼喜歡殺人才對。事實上練武的和尚不知凡幾,如果都在少林寺,那少林寺起碼有幾百萬人,別說是第一大派了,就算是一個城市、一個省,人口也不過如此啊!我想,可能是因為少林寺的名頭太響亮,以少林之名或許可以沾沾光,也說不定可以少一點麻煩。
佛教最有名的武功聖地是少林寺,那道教最有名的武功門派,大概就屬武當山了。可是武當山開山立派最早應該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如果背景是在漢朝或宋朝,殺出個武當高手,那可就有點……時空錯亂。
道教因為講究修練內丹,因此練練氣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功夫是否能夠天下無敵,好像也不清楚。張三丰創出太極拳,或許在強身健體之外,也有自衛保身的作用,但是我想他的本意應該不是稱霸武林,而且道家講究清靜無為,哪來那麼多閒工夫去闖蕩江湖呢?
道教出世清修成仙的人不少,入世在朝做官的更是為數甚多,這當然是偉大的煉丹術造成的,煉丹的目的不是為了吃了升天(雖說吃死也會升天),就是為了某人希望長生不老而煉丹。不過這麼多年來好像也沒有聽說武當山的副業是開藥房的,想必這藥方……也不是很可靠。
回到門派的問題,武當派雖然是道教門派,可是門下弟子可不一定全是道士,這和少林寺的情況不同。一入少林剃光頭,武當弟子牛犢頭,雖然不是剃了光頭就是和尚,但是跟著唸經、跟著吃素,離和尚之路也不遠了。
但是道士可不是隨便就當的,還要修很多的功課,不信你看武俠小說裡武當派的高手,武功高則高矣,但是誰聽過他們能迸出幾句道教的經典來?
所以,武當派的弟子不會唸經超渡,更不會捉妖祈福,只是在武學上的地位要比宗教上的地位高出甚多,與其說他們是道士,不如說是武士。
中國的地形複雜,山巒起伏,連綿不絕。要說到山,大大小小,怕是有幾十萬座吧!但是有的山雄偉高大,有的山只能算是個土包,所以要佔山為王一點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你這位大王下面有幾個人?要開山立派,只有一兩個人的話,還實在不像話。
中國的名山,首推五嶽,包括了北嶽恆山、東嶽泰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和西嶽華山,有關五嶽門派的分類,看過金庸《笑傲江湖》的人印象一定很深刻,但是也影響了太多後面的作家,不知不覺就變成了約定成俗。
其實五嶽在中國的山岳裡為什麼有這麼崇高的地位,是因為受到皇帝的封禪,從秦始皇到泰山封禪開始,歷代皇帝對這幾座名山各有封誥,也許這幾座山上本來就有一些居民或住客,但是由於寺廟或道觀香火鼎盛,日子久了就變成這幾座山的代表門派了。
四川的人都會用毒嗎?四川的人只有姓唐的嗎?古龍寫得讓人印象太深刻,讓四川姓唐的都成了暗器高手和毒藥專家。
同樣的情形更是發生在苗疆,苗族雖然有蠱術的傳說,可還沒有偉大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程度。下蠱不是巫術,唸唸咒語就能夠發揮作用,也許是神怪片看太多,把降頭下蠱這些玩意兒誇大渲染得太過份了,所以漸漸變成武俠小說裡的特殊門派,在江湖裡耍得不亦樂乎。
武俠小說裡面稱王的人物不計其數,不免讓人懷疑中國是不是遍地諸侯,國中有國?可是這些人枉有王者之名,卻沒有行王者之道,幾乎都是打家劫舍的山大王,或是橫行霸道的海賊王。不過稱王容易,但是能撐多久才是問題。
名號比較普遍的刀王、槍王、拳王因為比較氾濫,所以通常在前面要加個區域來做區別,像是山東刀王、兩湖拳王之類的。這種人物,通常只是小角色。
如果是比較偏門或獨特的,像是毒王、藥王、殺手王的話,通常是各種領域的佼佼者,那就有點兒意思了。如果是以奇禽異獸為名的,像是龍王、虎王、鷹王(貓王、狗王、鳥王應該沒有人用吧?)等等,或許是因為長得像,或者是兵器、武功形似而名之,這種人物通常是一方梟雄,不過功力就不一定是頂尖的了。至於什麼霸王、天王,那真的只是存在於武俠小說之中,在現實中除非你要造反,要不然誰敢叫這號啊?
武林中的門派幾乎都有所本,只有一個永遠的反派……魔教是憑空杜撰的。除了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面有交代魔教的由來之外(《笑傲江湖》的日月神教就已經是想像的了),其他的小說多半只是沿襲各家小說的框架,天馬行空地亂編一些武功,反正只要名字中加個「魔」、「血」、「陰」、「毒」,就算是魔教的武功啦!
古時候的人其實是很「古意」的,不但嚴守男女之防,而且階級分明,在武俠小說中的採花大盜,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只要是淫賊,可以說是人人喊打,下場都會很慘,哪能處處留情,到處招搖?淫蕩的江湖女子,更是不可能存在,在民間賣藝唱小曲的女人都已經被打作賤籍,還闖蕩江湖?門兒都沒有。
話又說回來,在江湖上行走,光憑武器好、賣相佳可不一定天下去得,如果沒有實力,說混江湖還真是個「混」字。
江湖該怎麼混?到哪裡去混?俗話說的車、船、店、腳、牙,就是武林人物出沒的地方。
車就是古代的貨運公司,行走江湖一個人隻身上路,就像是給山賊送飯一樣,所以遠行的旅客多半是結夥上路。武俠片裡面人人有馬是個笑話,因為在古代一般的馬匹除了載貨拉車的馱馬之外,私人擁有馬匹是不太可能的,只有軍方或官府才會有馬匹,算得上是戰略物資。武林人士要長途旅行,跟車走應該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不但有順風車坐,路上還會聽到不少八卦──不過遇上山賊還得兼差一下保鏢,也算是各取所需了。
船指的是順江河行駛載貨或是載客的船隻,算是古代的船運公司,古時大部分的朝代都很重視水運,在水上討生活不易,為了抵抗水賊和官府的欺壓剝削,船工們不得不團結在一起,最有名的是清朝的漕運,應運而生的就是漕幫。漕幫也許武功都是些莊稼把式,不算是武林高手,但是勝在人多(就像是X民計程車),在江湖中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店指的是客棧、旅店,算是古代的飯店和旅館,在商旅繁忙的地點,總是會看到這類的店家,武林人士到處鬼混,總不能老是住在人家家裡白吃白喝,也有的會住在客棧裡的,不過古代的房舍很少有兩層樓以上,客房服務基本靠吼,飯店的吃食更不可能動不動就幾斤牛肉豬肉白乾幾壺,事實上的情形,住可能是通舖,吃可能是饅頭和清粥小菜,武林人士若要大吃大喝,非得要有什麼盛會才能去海吃一頓才能大快朵頤。
腳是指腳夫挑夫,也就是古時候的服務業,比較像是現代的計程車和快遞,武林人士有時也兼差送送東西或信件,一方面賺點外快,一方面有刀在手不怕惡狗,送東西也安全點。不過腳夫門雖然是低下階層的人物,但是南來北往,在各地亂竄久了,也會聽到不少消息,算是另類的狗仔隊吧?
牙指的是牙行,就是為買賣雙方撮合交易,然後從中抽頭的中間商,類似現在的仲介。牙行包括糧行、菜行、果行、茶行、花行、布行、柴炭行、牧草行、房地、車船、拉腳等行,武林人士沒規定不能做生意,經營個小本生意也是生財之道,而且有武技在身,一般的宵小流氓也不太敢上門。
俗語有云:「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那是因為這些行當都是雁過拔毛,漫天要價,老百姓有時會恨得牙養癢的,恨不得殺掉這些奸商,所以才出此言。不過江湖人士哪個手底下是乾淨的?不是殺過人放過火,就是私藏刀械好勇鬥狠,說無罪可還真說不出口。
武俠小說本來就不是寫實的,大家看看就好,不要當真。不過真的要計較起來,還是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像是看看天龍八部學學圍棋,鹿鼎記學學歷史,如果實在沒有興趣,學學人家文章怎麼寫的,名字怎麼取的(古龍的小說人物名字真好聽,什麼楚留香、西門吹雪,真是絕品),也是不枉一讀。
☆作者benty,北市,碩,目前於位在內湖的某電視台任職。他喜歡看武俠小說,生活在刀光劍影的傳播圈,倒也自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