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地,絕非目力所及的方圓之境。
透過種族別圈籬而起的無形疆界,眾生靈們各自為立的建構自屬地生存空間,或隱或顯、似實還虛地散佈於『現之界』分立存在。
現之界的各族之首雖以互不干涉、互不侵犯為前提劃清彼此界線,然而,檯面下各族族民卻熱絡的很,因此你可以看見混於人群中仔細喬裝的妖、魔、精靈族;又或者,在精靈蜷居的森林深處看見受邀而來的人類、妖族甚至魔族(雖然微乎其微),諸如此類的狀況雖不致於到層出不窮的地步,但其往來的頻繁程度倒也是各族首長當初始料未及的。
別於現之界的郁郁蓬勃的生機,『顯之界』則為眾生生命的終站和起點,結於此亦起於斯。其為眾生壽盡命絕後其魂魄前往之境,亦是眾生魂靈靜待諸界召喚循向新生之所。
若以生死作為方界的分際,便顯得簡單容易許多,生之時居存於現之界,死後的魂靈便歸諸於顯之界,諸界眾生均無例外。無論是顯之界或是現之界,其各自組構而成的空間群看似各自為立實則互為重疊並存,而『隱之界』亦不例外。
隱之界顧名思義即是指隱於界限之外的存在空間,與其說是『隱』倒不如說無法顯現見容於各諸方界,它是方雖被默許卻徹底漠視的存在,此處所居留的絕多數均是心受執念禁箍且沉溺於其中的眾生魂靈,癲狂的執著、慾念深刻地劃入靈魂,安息從未曾真正的降臨;這其中亦有少數未殞命的眾生居留於此,他們藏於血肉之軀下的魂核,多半因各式原由早已衰敗如殘燭,雖生猶死,似死猶生。
既生,則總有一死。死,在某些狀況下卻意味著永生。無窮盡的永恆存在看似誘人,卻不見得是人人心中的冀盼。滯留隱之界的眾生們希冀魂滅魄絕地徹底消泯卻不可得,而面對各諸方界的方矩法則亦不願依循。
即使肉體已腐滅化為微塵,但因心承載著入狂化顛的執念太沉太重,狠狠地烙痕著這線執念的魂靈,連諸界執法也無法將其徹底淨滌,再則,由於諸界不願坦承言說的不明原因,因此也無法使上強硬手段令其循則就範,所以在依恃於絕對存在之法矩的範疇下,對這群燙手山芋諸方界均採取鴕鳥姿態眼不見為淨。
而隱之界的存在確切地解決了諸界困擾許久的難題,他們樂得有人接手這些棘手的混亂根源,徹底忽視兀然構築成形的陌生方界,理應對它抱持適當地懷疑與探究,十方諸界極為難得的,毫無異議一致地默許且徹底漠視隱之界的存在。隱之界由幻空界、冥空界、幻冥空界組構而成,該界方矩、規法自成一格,且各有一位界主執掌所屬方界,擔負界內管理督導之責。
隱之界雖區分為三,但方界之內的眾生魂靈並非依人類、妖族、魔族、精靈、神族等等種族來做區隔,而是魂核自身依循本性相吸相引聚結成群,乍看之下雖似無秩序般分散地存在,但雜亂之中自有其可依恃的軌跡,魂靈們同質相凝而聚,構成無數個群體以類村落方式居留於界內各個空間。三方空界由諸多空間或各自分立、或交互堆疊組構而成,彼此互不干預而存。空間的形成雖是集聚眾生魂核意念而構築,但仍需憑恃一個主力執念作為建構的基底,意念安定與否左右著其間的平衡,若意念意外暴衝,超過臨界點時將導致該處空間失衡的危機,輕則該空間消逝,重則衍生連鎖失衡,屆時,恐有禍延其他方界之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