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討生活不容易,尤其在經濟大海嘯過後,經濟要突然好起來對台灣這個小島國家,除非是真的天賦異稟、臥虎藏龍,不然很難啊!台灣又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郭台銘或王永慶!
媒體產業也面臨同樣的困局,在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唯有維持流量才是正道,除了電視、報紙這類傳統方式外,現在媒體紛紛轉行至網路,然後拿著高流量向廠商拉廣告,賺取費率。
一切都是為了生存,稱霸媒體業界。所以,為了給廣告商好看的流量報表,網路新聞的標題就顯得很重要,但這並不代表新聞內容就不重要,只是網路新聞的頁面上不是只有一則新聞,不像買報紙的狀況,你買下後誰管你看不看所有的新聞,反正花錢了剩下的都已經無關緊要了,不是嗎?但網路新聞就是要確保部分新聞可以帶起流量,所以在下標題時會帶點「心機」。
因為非本科系,在踏入這行界時我驚奇發現標題是一種「藝術」,一種屬於商業的藝術。看著在時間限制下忙著產搞,半個小時產出一篇的記者們在短短幾秒內打出14字以內的標題,不花腦筋思考地就輕易點出了所人們好奇的點。我才發現,很多情況下都是內容先打出來後,標題是另外想的!
沒錯!標題是另外想的!它可能只是為了激起閱讀者點擊的欲望而下的標題,但新聞的重點根本與標題不符!就像是腥羶色的新聞,不就是針對被害者受到的待遇來下標嗎?因為新聞媒體業知道,大家為的是「被害者受到什麼對待」而點擊的,才不是為了「加害者的下場」。再明確的舉例,一個網紅的成名,標題往往是在「網紅賺了多少錢」,而不是在「網紅付出了多少努力」。
但還有一種方式可以帶高流量─激起眾怒。在這裡工作許久後,我觀察到許多新聞其實是在社會的憤怒下炒起來的。
某天的下午,有一個同事半開玩笑地轉頭問我,「我應該要怎麼寫這篇新聞才能挑動民族仇恨?」我笑而不答。
只要新聞的內容能挑起民眾的憤怒,就會締造高討論度,吸引大家前來「點擊」這篇新聞,話題在網路發酵,流量自然不會低到哪裡去,兩岸的新聞之所以會這麼吃香的答案已經不言而喻了。
但這問題並不是現在才崛起的,從很早以前就有這現象,早到從電影裡就可看出端倪:那些在街上賣報的孩童,嘴裡喊著聳動的事件,讓經過的紳士不得不停下腳步掏出口袋中的銀幣買下一份。
不只是如此,像現在的Youtube,很多影片開始玩起「標題遊戲」,就是為了吸引觀看者點擊;再者,就是直播裸體、跟狗做愛或者舔大便,企圖營造高的點擊率及觀看率。他們不會在乎影片出來後所引發的效應與抨擊聲浪,他們只想要知道「有多少人在看他們」,點擊率與觀看數給了他們滿意的答案。
另外,在臉書「爆料公社」跟批踢踢上許多討論度高的文章也多是靠著眾人的「憤怒」興起。不是「正義」,也不是「正確」,「憤怒」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跟流量綁在一起成為了指標,甚至是綁架了人類。
這樣看,就像是媒體在玩弄「憤怒」,但另一方面,或許也表現出人類越來越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爆料公社》上不就是有很多人還沒釐清自己的情緒,就急著發表自己的看法嗎?這不就是以為自己是對的,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行為嗎?
早在很久以前,賣報的孩童發現了大人幼稚的情緒,巧妙地利用喊叫的功力勾引大人上鉤,許久以後,賣報的孩童變成了媒體,默默地將這不需言說的潛規則沿用了下去……
所以這時候一定就會有人喊,媒體應該要多關心社會弱勢團體,多寫些「暖新聞」才是正道,但是這時我又疑惑了……在一個被情緒勒索失控的社會下,「勵志新聞」真的是「勵志新聞」?
我自己也算半個清寒生,學費還是靠賣掉奶奶寶貴的嫁妝換來。我知道,社會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需要幫助,而是有太多人都需要幫助,特別是當社福團體面帶難色的看著我跟奶奶時,我就認命了。
大家都有難,這一點做媒體的人當然也會清楚。但他們更清楚,如果不是「難」中之「難」,如果不是「最可憐」的人,那報出來只會落得眾人犀利的批評,既然如此,何苦多此一舉讓這些人變成社會人眼中的「裝可憐」,何苦再把這些人往火坑裡推?
這種幾乎所有人都有的經驗,要是弄不好會成為反效果,加上每個禮拜甚至是每天都有規定要產多少篇新聞,除非是做成專題報導,不然很少會有媒體「輕易」報導。
以前是因為資訊不流通,沒有網際網路,所以媒體扮演重要的傳播媒介,但現在只要打開電腦、手機、平板,連國外發生的大小事都能立刻掌握住,人類開始享有不一樣的生活型態,既然生活型態改變了,媒體所要扮演的角色跟所要賦予的任務是不是也該跟著世界變化做改變呢?
是不是到了該重新定義「媒體」的時候了?
大家以為的「新聞」是什麼?
在面試時,主管問我,若給我一個禮拜的時間,你會做哪三則新聞。我誠實以據,想做外勞的、自殺的社會問題,「你一個禮拜能做出這麼多?」我沉默了。沒有辦法,我心裡比誰都清楚,主管自然也清楚,她讓我再好好思考,做出的新聞盡量輕鬆一點,「你要針對社會喜歡、討論度最高的事情來做新聞!」
現在的新聞像是反映面向,反映現在社會都喜歡討論什麼樣的話題,很少有新聞能夠自己「創造」,挖掘出真正問題。若拿國家經濟發展程度來比喻,新聞媒體就像是還處在「開發中國家」的階段,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去追潛藏在社會底下的危險,一味模仿其他家成功的制度,保守賺錢,狹隘的目光侷限住很多可以發展的未知領域。
現在的新聞是跟著大眾潮流在走,裝做自己是帶頭羊一樣,我認真思索,新聞是要依附眾人需求下,還是真正一回地走到前面,告訴大家應該的「需求」。但這也有問題,就是這「需求」是為了賺錢而被製造出來的,還是當真應該警惕給百姓的「需求」?
國外有些公司會特別雇傭一群科學家,冠冕堂皇的做一大推實驗,再把結果硬拗成不用我們產品你/妳會吃虧,然後把實驗過程拿給媒體,新聞就這樣傻傻地報導,無意間替這家公司製造出需求來。這樣來看,台灣的新聞媒體只停留在業配的程度真是太保守、太乖了!
網路的興起的確造成很多行業的衝突。它是種不容拒絕的趨勢,各家企業爭先恐後在網路上開創事業,但網路太大,如何快訊吸引大眾眼光最保守的選擇就是網路新聞,所以才會出現像我朋友所找的媒體公司,明明不懂媒體新聞還要弄得好像很專業似的,靠一個掛著編輯頭銜的勞工,到處抄寫其他家新聞,而就算是這種品質的媒體,也是有人看,也是能「成功」讓這家公司在社會下存活。
某方面來說,媒體仍趨於保守,但某方面也表現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仍舊害怕改變。其實沒有對,也沒有錯,只是一種該如何生存的選擇。
ns18.119.164.249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