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nana
US
search
登入arrow_drop_down
註冊arrow_drop_down
請使用Chrome或Firefox享受更好的用戶體驗!
campaign 催更 0
檢舉這個故事
開膛手傑克真兇重構:一位美國內科醫生的連環犯罪路徑?
PG
1.1K
0
0
42
0


swap_vert

一、前言:從倫敦白教堂出發的百年懸案

1888年,倫敦白教堂區一連串殘忍命案震驚世界,受害者多為社會底層妓女,兇手行兇手法極度兇殘且具技術性,留下Jack the Ripper這個世紀謎團。然而,當我們拋開傳統地區與階級觀點,重新檢視歷史細節與制度漏洞時,一個更為驚人的推論浮現——兇手極可能不是英國人,而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內科醫生。


二、美國德州奧斯汀的起點:女僕殺手案

1884年至1885年間,美國德州奧斯汀發生多宗針對女性的連環兇殺案,犯案手法包括夜間入侵、割喉與屍體破壞,與白教堂事件高度相似。當地警方宣稱嫌疑人Nathan Elgin被擊斃,但其死亡缺乏法醫驗證與現代身分比對機制,極有可能並未真正死亡。


三、醫生身分的掩護與移動的便利

若兇手實為醫生,則其社會地位與職業可為其行兇提供雙重掩護。一方面,醫生熟悉人體結構,能精確切割子宮、腎臟等器官;另一方面,其專業背景可用來誤導警方方向,甚至可能主動提供意見,協助警方分析兇手心理與行為模式,實為誤導真相。

此外,十九世紀末的交通制度鬆散,出入境不需身份證明,醫生可堂而皇之地以「赴英進修」為名離開美國。若其擁有財力與社會資源,亦可藉由助手或秘書代為購票,無需留下個人記錄。


四、倫敦五案與兇手的進化

1888年8月至11月,倫敦白教堂出現五宗被視為"正宗五案"的命案,死者屍體被解剖、器官移除,技術純熟。若兇手為內科醫生,具備詳細器官知識與心理控制能力,則其行兇過程極可能為精密計劃之結果,而非單純暴力衝動行為。

行兇後,兇手可能如常回醫院上班,工具洗淨後放回醫療設備中,完全無需藏匿。警方曾調查外科醫師與屠夫,但未深入調查內科醫生或精神狀態穩定者,調查方向從源頭已被偏離。


五、從倫敦回到紐約與巴黎:終章的可能性

1891年4月,美國紐約發生Carrie Brown命案,受害者為女性妓女,死狀與白教堂命案驚人相似,兇手手法幾可視為複製。若兇手返回美國犯案,符合其原籍與行蹤路線推測。

1929年,巴黎亦出現手法相似之肢解案。根據推算,若兇手於1884年為25歲,則至1929年約為70歲,行兇能力尚可,且犯案後無更多紀錄,可能因年老或病逝而停止。


六、制度盲點與歷史的選擇性失明

兇手至今未被揭發,或許不只是其行動隱密,而是社會與制度本身選擇「睇唔到」。警方需要一個結案名單,媒體需要一個吸睛傳說,而一位白人內科醫生,則正是那個最不會被懷疑的人。

他可能在案發期間每日出入醫院、閱讀報紙、與警察擦肩而過,甚至參與案件分析。他從不逃亡,因為從未被當作嫌疑。


七、結語:兇手或許從未離開過我們的視線

歷史上的Jack the Ripper不只是一個名字或影子,而是體制盲點下的產物。當我們再次回顧這宗案件,或許需要反思的,不止是誰犯下罪行,而是我們的社會如何製造了他,並選擇讓他消失於記憶中。


本文由AI歷史推理助手協助撰寫,作者:殞嵐。資料整理自公開史料與現代犯罪心理學視角,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favorite
coins
0 喜歡
率先喜歡這期作品!
swap_vert

X
開啟推送通知以獲得 Penana 上的最新動態!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