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區選結果的振奮、美國正式通過《香港民主與人權法案》的生效,這星期對很多人而言,都是正面的一星期。
毫無疑問,這是和理非的勝利,與勇武派的勝利互為輝映。
筆者與很多人一樣,在投票日的早上已經走到票站,卻發現票站外早已出現人龍,據觀察,至少要排45分鐘。而手機不斷傳來很多友人的訊息,都是在票站外的相片,各票站都大排長龍。排也沒所謂,最難得是很多人也沒有因為要排隊而放棄,而且據筆者觀察,排隊的人也有著一腔熱血和怒憤,覺得這票是非投不可的。
心裡一方面覺得這次的投票率應能創新高,另一方面卻擔心以建 制派有系統的動員能力,可能會在中午已經能總動員,以抹殺主流民意的努力和期望。
我不知道是建制派太輕敵還是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去動員拉票,但隨著人口結構改變,昔日低學歷或是較易相信政府的一群老人家逐漸離世,普及教育下成長的人口越來越多,加上今年年輕選民湧現,令建制派以往的「無條件」鐵票越來越少。
而「有條件」的鐵票也不外乎蛇齋餅糉,可是在過去半年所發生的事情,的確不是一件月餅、兩隻糉可以安撫的,致令很多中間游離選民對於這次選舉的想法真真正正變成「血債票償」。
筆者所屬選區本身就是建制派候選人已經連任接近二十年的地方,來的對手卻只是一個寂寂無聞的素人。在資源缺乏下,我幾乎沒看過五大訴求素人的任何宣傳品,只是偶然一次在地鐵站附近見過他的街站。
神奇的是,建制派的尋求連任人也好像覺得對方不是對手似的,竟然都放軟手腳,傳品也寥寥可數,但總算是基本的海報、橫額也是有的。結果?其實算是比較貼近現實,沒有很戲劇性,一些得過建制好處或是區內的老一輩仍然在以為「民建聯」是泛民既其中一員(因為有個民字)而投了民建聯,結果是接近五五的比例,只是險勝。
無論如何,選舉結果基本已經定局,十八區中有十七區的區議會控制權在泛民主派手裡,以選區圍堵政府並非不可行,至少可以在地區上建立脈絡,截斷建制派慣常做的派錢落自己人袋,做很多大白象工程去消耗公費的事情。
勝利的滋味是美好的,但得來不易。最重要是,這不是完美的勝利,也不是最後的勝利。
這不過是小勝一仗,戰果會否引發更大的反制,我們並不知道。因為,這次的民主漂亮地告訴了特區政府和建制派,這就是民意。但同時間,這亦警告了特區政府和建議派,他們只有玩得更無底線,做得無賴、更卑鄙,才可以繼續維持他們忘圖愚弄大眾、以為能夠瞪著眼說大話也沒有須要「找數」的「美好香港」。
ns13.58.37.10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