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不只是地殼的撕裂,也撕開了人際之間的孤立。危機逼使我們正視彼此存在的溫度。在災難的灰燼中,常有人說:「我第一次發現,原來鄰居的手這麼溫暖。」1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kvuXv1GAu
在這樣的時刻,心理上的共鳴比任何物資都更有力。研究指出,在災難事件後出現的「共同創傷」(shared trauma)現象,會促進群體內部的合作與依附。這是一種集體療癒,讓「我」逐漸變成「我們」。
🌱 關係中的重生:
災難讓人重新定義「重要的人」。
情感連結重新排序,疏遠的朋友可能再次出現。
家庭成員更常表達關心,衝突亦可能因此化解。
這不單是面對外在毀壞的修復,更是一種對心靈結構的重建。
那我們又如何通過關係上的重生,緩解到自己的焦慮呢?有對於這次地震有何影響?
一、災難前的連結預備:從「個人防災」到「群體防備」
在地震來臨之前,許多人所想的防備多是物資與應變路線,但心理上的防備更需要「人」的參與。真實的人際支持網是心理穩定的基石。
建立信任圈:災難發生時,最先提供幫助的往往是周圍人。預先建立鄰里互信,有助形成支持性環境。
共享資訊與角色分工:在防災社群中,有人負責資訊、有人負責照顧長者與兒童,角色分工減少慌亂。
情緒預演:與家人或社群進行模擬對話:「如果地震發生時我們不在一起,該怎麼辦?」可降低分離焦慮與恐懼。
🌱案例插曲:在日本神戶市,有一社區於震前一年成立了「互助小組」,在真正地震發生後,這群人第一時間相互支援,救出了兩位年長者與一名小孩。他們說:「不是物資救了我們,而是彼此的名字與笑容。」
二、地震發生時的情緒共振:感知他人存在的重要性
災難發生的瞬間,人處於高壓與恐懼之中,而他人的存在與反應,會強烈影響個體的心理感受。
鏡像神經元作用:心理學指出,當我們見到他人鎮定或驚慌時,大腦會無意識模仿這些情緒,產生「情緒感染效應」。
同行的安全感:即便只是互相拉著手或輕拍背部,都可穩定彼此情緒。這種肢體觸碰不是語言,卻能傳遞深刻安全訊號。
集體行動降低無助感:一起撤離、一起守夜,能減少「孤立無援」的心理感,進而提升生存意志。
三、災後的關係重整:從疏離到重新連結
地震過後,人們不只要重建家園,更要面對心靈與關係的「餘震」。
共同經歷產生連結感:共患難的人際關係,會激發更強的依附與信任,這是一種心理重組。
對他人的重新定義:災前可能與你互不往來的鄰居,可能成為你的「心理避難所」;曾冷淡的親戚,也可能在災後給予最溫暖的擁抱。
創傷引發關係斷裂與修補的雙向力量:
有些人因壓力過大而產生衝突、疏遠。
也有些人因經歷死亡與重生的邊緣,學會珍惜並主動道歉與修復。
四、災難中產生的新型關係與社群意識
危機會催生一種「非常時期下的連帶感」,而這些關係,可能延續成為人生中最有意義的連結。
陌生人的連結:如地震避難所中,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彼此傾聽與幫助,重新定義了「同理」與「社群」。
共鳴性敘事:人們透過講述「那天發生了什麼」,不只是釋放創傷,也在建立記憶共同體,重建身份感。
互助社群的永續性:許多災後誕生的互助小隊、社群廚房、物資交換所,持續運作成為長期社區資源。
五、人際連結的精神象徵:活著就是為了彼此
地震突如其來,讓人體悟「誰在你身邊」比「你擁有什麼」來得重要。心理學家 Frankl 曾說:
「在極限的痛苦之中,人最渴望的並不是幸福,而是與他人產生意義的關係。」
這些關係,是撐起災後生命意義的支柱。因為:
我們活著,是為了能夠陪伴與被陪伴。
我們願意繼續,是因為還有人等著我們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