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場地震還未發生,許多人已經陷入驚慌、焦躁,甚至失眠?1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qknE89al7
這不是迷信,而是心理學上名為「災難性思考」(catastrophic thinking)的反應。當人類面對未知威脅時,大腦啟動「杏仁核」的警戒系統,使人產生過度焦慮與最壞情境預期
📌 恐懼的源頭:
失控感:人無法預測地震,就像面對無法掌控的人生劇情。
過往創傷記憶:每一張新聞圖片、每一次天搖地動,都深植人們的恐懼基因。
社群恐慌效應:媒體報導與群眾情緒交織下,形成「恐懼的病毒傳播」。
1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drFRWwBCQ
預期性恐懼(Anticipatory Fear)與災難焦慮
根據《壹心理》的地震心理學專文,即使地震尚未發生,人們也可能因媒體報導、社群傳言或個人直覺而產生急性應激反應(ASD),如心跳加快、失眠、焦躁、逃避行為等。
這種「預期性恐懼」會引發災難性思考(catastrophic thinking),使人過度預測最壞情境,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與社交功能。
地震恐懼量表(Earthquake Fear Scale, EFS)研究
2023年發表於《Stress & Health》的研究中,學者開發了地震恐懼量表(EFS),並發現地震恐懼與焦慮、抑鬱、壓力指數呈顯著正相關。
此研究指出,神經質人格特質與地震恐懼高度相關,而「生活和諧感」與「心理調適能力」則可作為緩衝因子。
地震恐懼的社會傳播與媒體影響
根據《The News Lens》的報導,心理師指出過度接觸災難畫面與新聞資訊會放大恐懼感,甚至引發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
在地震預警或預言流傳期間,若缺乏正確引導,社會恐慌可能透過社群媒體迅速擴散,形成「情緒傳染」。
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與地震預期恐懼的關聯
雖然PTSD多發生於災後,但研究顯示,曾經歷地震者在面對未來地震預警時,會出現類似PTSD的再體驗症狀,如夢境、閃回、過度警覺等。
這也說明了「預見災難」本身就可能觸發深層心理反應,並非單純的焦慮或擔憂。
1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WVhZtXmbv
但恐懼不該是我們的終點,它是召喚我們覺醒的開始。
ns216.73.216.9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