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以擬紀錄片劇情為骨架、融入起承轉合的小說化敘述,主角為諾拉博士,展開一場橫跨時空、追尋「真實飛龍」的探索之旅。
《True Dragon: Survivor of the Permian(真實飛龍:二疊紀的倖存者)》
【序章】——森林盡頭的低語
諾拉·哈爾柏格博士站在挖掘地前,呼吸因山林的濕氣而顯得厚重。她用手指撫過嵌在岩壁上的一段骨骸——不像翼龍,也不像恐龍。那是一個奇異的構造,像是蝙蝠與蜥蜴的混合體,擁有皮膜翅膀,卻又與任何已知生物不同。
“這不是個體,”她對助手低聲說,“這是血脈的痕跡,是倖存者的證詞。”
來自二疊紀末的大滅絕,生命的地獄邊緣,有什麼生物存活下來,直到被人類稱之為“龍”?
【第一章】——空尾蜥的微光
回到研究室,諾拉與AI復原團隊合作,重建了那段化石的全貌。螢幕上出現一隻有著皮膜雙翼的爬行動物,並非肋骨延伸如飛蜥,而是經過皮膚演化出的飛行組織,與蝙蝠的結構驚人地相似。
牠的名字是空尾蜥(Coelurosauravus)。
“牠不是蜥蜴,”諾拉喃喃,“牠是未被神話污染的龍。”
從化石層與地層判讀,諾拉提出假說:空尾蜥可能在地表災難爆發時,躲進地底、變為夜行、縮小食性——牠選擇了忍耐與等待,而非對抗與逃亡。
【第二章】——四足飛龍的黎明
隨著地球復甦,中生代森林再度擴展,諾拉模擬空尾蜥的後代如何進化:牠們將後肢與前肢分工,一如現代蝙蝠,但更加適應樹棲與地表生活,甚至發展出前肢如抓鉤般的強力爪,爬行如豹,飛行如鬼影。
為避免與正在崛起的翼龍競爭,牠們選擇不同的時間帶與飛行空域,逐漸發展出折翼式飛行——如同一場空中與夜的賭局。
AI動畫模擬出牠們在風暴夜於峽谷間穿梭,宛如傳說中的黑色影子。
“不是所有的空中霸主都靠體型,”諾拉寫道,“有些,靠的是沉默與選擇正確的風。”
【第三章】——滅絕中的種子
白堊紀末,隕石墜落、地球封鎖陽光,所有巨獸走向終焉。
但空尾蜥的後代早已習慣黑暗。他們躲入高山洞穴,休眠、消化自我脂肪,啃食地下昆蟲與菌類。他們像是一段被凍結的密碼,等待解封。
諾拉於高加索山區一處未曾記錄的洞穴中,發現被火山灰封存的巢穴,裡面有幼體骨骼,外型驚人地接近歐洲神話中的飛龍:鱗片反光如金屬、背有骨板、頸生角刺。
“甚至可能,”她忍不住記錄下推測,“他們發展出用以嚇阻掠食者的生化防衛系統,透過可燃性物質與喉部氧氣袋,模擬火焰。”
【第四章】——神話的記憶
中世紀初的歐洲與中亞,一些傳說提及巨大的爬蟲飛獸,牠們來自山中,出沒於雷雨夜,有時襲擊牧羊村,有時被勇士獵殺。
諾拉引用古文與圖騰,指出這些飛龍圖像與她復原的空尾蜥後裔驚人地一致,特別是中國的應龍、歐洲的龍與波斯的祖瑪魯格,都呈現出融合生物真實結構與人類想像的混合痕跡。
“也許,那不是幻想,”她對記者說,“那是目擊者留下的記憶,經過語言的誤解與時間的風化。”
最後的記錄出現在冰河期初期,一段描述:「牠被寒冷奪去翅膀,在雪中沉默不語。」
【尾聲】——天空中仍在飛翔
片尾,諾拉站在山巔,望著遠方雲霧繚繞的山脈。她記得祖母講過的床邊故事,那些在天上盤旋、有著光澤鱗片與燃燒氣息的龍——她曾以為那只是幻夢。
但如今她知道,那是血緣留下的微光,是人類記憶深處,一段被遺忘的真相。
“也許,龍從未只是神話。也許,我們的祖先真的見過牠們,只是當時缺乏我們今天的語言與分類系統。也許,空尾蜥的影子,至今仍在我們童年故事的天空中飛翔。”
ns18.222.185.24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