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一場來自夢境的預言
2025年7月5日凌晨4點18分,這個時間點成為亞洲社群媒體與新聞平台的焦點。起因來自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其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提及她曾夢見這一天將發生一場毀滅性的地震與海嘯,波及日本、台灣、香港、菲律賓等地。由於她曾準確預見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這次的預言引發了廣泛關注與恐慌。
然而,龍樹諒本人在近期訪談中已澄清:「那天不一定會發生大事」,並強調她的夢境只是提醒人們重視防災,而非絕對的預測。
二、地震預測的科學現況
📊 地震能否準確預測?
目前全球地震學界一致認為: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時間與地點。雖然可以透過地質活動、板塊運動與歷史資料推估某區域的地震風險,但無法像天氣預報那樣精確預測「哪一天、哪一刻」會發生地震。
日本氣象廳與香港天文台皆公開表示:「目前科技無法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地點。」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指出:「即使是最先進的模型,也只能提供長期風險評估,而非短期預警。」
🔍 吐噶喇列島的地震活動
6月下旬以來,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地區確實出現超過900次小規模地震,引發「吐噶喇法則」的討論——即該區頻震後,可能預示日本本土將發生大地震。然而,這一說法並無科學證據支持,多位地震學者指出:
吐噶喇列島位於板塊交界帶,本就地震頻繁。
目前觀測到的地震多為規模1至4的小震,未見能量累積至大震等級。
沒有證據顯示該區地震與本州或南海海槽的活動有直接關聯。
三、社會心理反應:恐懼的擴散與集體焦慮
😨 恐懼從何而來?
不確定性:人類對未知的威脅最為敏感,尤其是無法掌控的自然災害。
媒體與社群放大效應:大量轉載、剪輯與渲染的影片與文章,強化了人們的焦慮。
過往創傷記憶: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2024年能登半島地震等事件仍歷歷在目,讓人對「預言」產生心理投射。
🧠 心理學觀點
根據災難心理學研究,當社會面臨潛在危機時,會出現以下現象:
現象 | 說明 |
---|---|
災難性思考(Catastrophizing) | 預設最壞情境,導致過度焦慮與行為失調 |
情緒傳染(Emotional Contagion) | 恐懼透過社群媒體與人際互動迅速擴散 |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 | 即使未親歷災難,也可能因觀看災難畫面而產生創傷反應 |
四、理性回應:我們可以怎麼做?
✅ 1. 接受「無法預測」的事實
與其追逐預言,不如接受地震本就難以預測的現實,並將焦點放在風險管理與防災準備上。
✅ 2. 建立正確的資訊來源
追蹤官方機構如日本氣象廳、香港天文台、台灣中央氣象署等發布的資訊。
避免轉發未經證實的影片與謠言,減少恐慌擴散。
✅ 3. 做好防災準備
準備緊急避難包(食水、手電筒、藥品、哨子等)
熟悉避難路線與集合地點
家庭成員間建立聯絡機制與應變流程
✅ 4. 穩定情緒與心理
練習正念呼吸、冥想、書寫日記等方式釋放焦慮
與信任的人分享感受,避免獨自承受壓力
若情緒困擾持續,可尋求心理諮詢協助
五、結語:災難預言的背後,是對安全的渴望
7月5日的地震預言,無論最終是否發生,都提醒了我們一件事:人類對安全與掌控的渴望,是如此深切。
但真正的安全,不來自預言的準確,而來自我們是否有能力面對未知、是否願意彼此支持、是否能在恐懼中找到理性與希望。
願我們都能以冷靜的心、清晰的眼,面對每一場風暴的來與不來。
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GoJDNaL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