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寫給不甘於標準答案者的思想手札。
人類文明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總會遭遇那些懸而未決的終極提問:當神經科學宣稱自由意志不過是神經元的放電序列,我們如何為道德責任保留空間?數學家哥德爾用嚴謹的邏輯證明,任何完備的系統都存在不可判定的命題,這是否暗示著人類理性存在永恆的盲區?從古希臘哲人對「至善」的辯證,到量子物理學家觀察微觀世界時的困惑,本書收錄二十篇跨領域的思想實驗,帶領讀者在哲學、科學、神學與藝術的接壤處,展開一場誠實而優雅的智力探險。
這些文章不提供廉價的解答,而是像稜鏡般折射問題的多重維度。當我們凝視「神是否存在」的永恆之問,既剖析本體論證的邏輯結構,也聆聽帕斯卡賭注背後的存在焦慮;討論死亡意義時,同時呈現存在主義者的焦灼與禪宗公案的機鋒。書頁間留有大量思考的餘白,邀請讀者將自身困惑化為墨水,與歷代思想者展開跨時空的對話。
〈序言〉
親愛的讀者:
當你翻開這本書時,我們已共同站在思想斷崖的邊緣。下方是深不見底的知識鴻溝,頭頂是閃爍著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星空。在這裡,所有確切的答案都像流沙般從指間滑落,留下的只有問題鋒利的稜角——而這正是本書試圖珍藏的寶藏。
在實用主義當道的時代,追問「人生的意義」常被譏為無病呻吟。但請看:正是這些無解之問,如暗流般塑造著文明的河道。牛頓窮究「第一推動力」時發展出微積分,維根斯坦在語言邊界處叩擊邏輯的局限,沙特在虛無的深淵裡打撈自由的真諦。每個偉大發現都始於某個「愚蠢」的問題,每項技術突破都源於不甘被困在系統內的叛逆。
本書刻意保留不同文章間的矛盾張力。當你讀完分析哲學家對自由意志的邏輯解構,緊接著會遇見小說家透過敘事重構的主體性;剛離開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的實驗室,便踏入宗教神秘主義者的靈視體驗。這種刻意的認知衝突,正是要打破專業領域的圍牆,讓讀者在思辨的暈眩中,親身體驗人類心智的遼闊與局限。
不必急著尋找結論,這裡的每篇文章都是渡船而非港灣。當你合上書頁時,若發現自己比翻開時多了十二個新問題,少了三項舊確信——那麼親愛的旅人,祝賀你已真正踏上思想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