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聯合同盟成立後的第二個月,大山部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人潮。
與其說這是一個部落,不如說,現在的大山,已是一座城市的雛形。
寬廣的街道、排列整齊的房舍、堅固的城牆與瞭望塔,再加上四周深挖的壕溝與鐵門,讓來訪的旅人驚嘆不已。而最令人驚奇的,則是那座用石頭與木材搭建的多層市場,商人、工匠、農夫與獵人川流不息。
而這,正是問題與契機的開始。
由於大山部落是最早掌握鐵器技術、擁有最多工作機會的地區,越來越多年輕人與有抱負的人自願從各地遷徙而來。他們來自薩里潘沿海部落、希拉雅山村,甚至還有從島嶼北方長途跋涉而來的陌生族群。
房屋逐漸不敷使用,市場區域變得擁擠,原本設計用來容納五百人的村落,如今已有超過五千人常駐。
李辰站在行政塔上,望著人潮如織的街道,輕聲自語:「我們需要一個新區,一個能真正承載未來的地方。」
他與阿武、梅姬、阿嘎等人開會,提出擴建計畫——
- 在原部落南方約兩公里外,平整河谷土地,興建新區,由新移入居民定居。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WGkB79cWT
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qJ4yiuyfx - 新區將實施格子型規劃,道路、水渠與住房按功能區分,預留市集、工房與休憩空間。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JNogxYWMX
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3yEhIlK0mX - 建立居民登記制度,所有新居民皆須經由「總商團」新設的「工作分配部門」登記職業與技能,協助分派工作,並避免無序聚集與閒散人口。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fpYH6KPGC
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s2NlQ5B6J
梅姬接下了重任,立即召集手下商人與文書成員,擴編總商團,增設「就業引導部」與「技能登記所」,由她親自督導。
「我們不是只在做交易,是在建立社會的基礎。」她對李辰說。
同一時間,巴奈帶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薩里潘商團最近與南島某部族交易時,獲得了兩種陌生作物的種子——番茄與馬鈴薯。這些作物來自遠方,過去在大山地區未曾見過。
他將種子交給李辰與梅姬,三人圍坐在地圖與田地紀錄冊旁,興奮而謹慎地討論未來可能性。
「番茄或許能做成新的醬料與湯底,若成功普及,能豐富食物儲備與營養來源。」李辰說。
「馬鈴薯的生長密度比水稻低,但收成時間快、耐貯存,很適合山區或乾涸季節作物。」巴奈分析。
在幾次會議與測試地點勘查後,決定擴建南側農地,並設立一處新作物實驗田,由巴奈帶領十幾名年輕農人進行試種。
「我們不只是耕田,而是在嘗試未來的飲食方式。」巴奈笑著說。
隨著新區的建設與農地的拓展,大山部落已不再只是居住地,它正在轉變為一個擁有秩序、職能與文化多樣性的城市原型。
李辰知道,這樣的轉型不僅需要制度與技術,更需要人心的連結與價值的認同。
某夜,他獨自走過剛鋪好的新區街道,看到一位來自北方的青年在教村童寫字、薩里潘商婦在教幾位女孩記帳、還有幾個希拉雅人正在協助新居民修建集體炊事區。
他停下腳步,望著星空,心中浮現一句話:
「這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個起點。」
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Ee5DpPv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