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日清晨,李辰在柔和的陽光中醒來,躺在一張用稻草編織而成的簡陋榻上。他望著屋頂的木梁,心中思索著第一步該從哪裡開始。昨天的對話雖然成功爭取到初步信任,但若無實質行動,這份信任也將迅速流逝。
在阿武的帶領下,他來到部落東側的一片稻田。田地看起來鬆軟且潮濕,顯示出部落對水田的基本管理已有一定程度,但插秧方式凌亂、灌溉溝渠彎曲不規,讓李辰一眼就看出效率不高。
“我們每年都種一次米,”一位農夫對李辰說,“不過有時收成不好,要看老天賞不賞臉。”
李辰蹲下仔細觀察秧苗的分布與間距,發現它們過度密集且排列無序,容易造成互相爭養分,也讓病蟲害更易擴散。他從腦海中搜尋過去在公司時參與過的農業AI項目,雖無法使用機器,但那些原理仍歷歷在目。
他對農夫們說道:“如果我們把秧苗間距拉開一些,排列整齊些,每株秧苗能獲得更多陽光與水分,長得會更好。我們也可以嘗試建一些簡單的溝渠,讓水流能平均灌溉整塊田。”
農夫們面面相覷,這些說法與他們祖祖輩輩流傳的耕作方式大不相同。但阿武看著李辰認真的神情,點了點頭。“你挑一塊田地做試驗吧,如果你說的有效,我們就改。”
李辰立刻動手。他讓村民協助清除一小塊田地,用木棍測量均勻的間距,畫出直線。他教大家如何對齊插秧,並用石頭與木片挖出筆直的小型灌溉溝渠,再引流自河邊水源。村民們對他的做法雖感陌生,卻也忍不住好奇模仿。
幾天後,這塊實驗田的秧苗明顯長得更整齊且旺盛。更令人驚訝的是,水流分布均勻,沒有積水與乾旱區,讓田地看起來井然有序。
“這真是……跟我們以前完全不一樣。”一位老農驚訝地說。
阿武走進田中,沉默地觀察許久,然後轉向部落眾人說道:“從今天開始,按照李辰的方式,讓我們一起學習新的耕作方式。”
李辰知道,這只是第一步。他內心雖仍懷疑自己是否能撐過這個時代的殘酷現實,但當他看到村民們眼中的希望與信任時,他也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使命感。
他開始在這個遙遠時代中,種下改變的第一顆種子。
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Q0gRbsL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