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辰站在部落的高地上,俯視著剛剛整修過的農田與蜿蜒水渠,陽光斜灑,水面閃爍著點點光芒。他知道,改變不能只停留在工具和水流,更重要的是人心。這個部落不缺資源,缺的是能理解、學習,甚至主動改變現狀的人。於是,他萌生了一個念頭:成立一支團隊,將知識傳承、擴散,為未來打下基礎。
那天傍晚,他找來阿武商量。阿武半信半疑地問他怎麼做,李辰只是淡淡一笑,說會用自己的方式挑選人,從有好奇心的年輕人開始。隔天清晨,霧氣還未散盡,他在部落廣場立起一塊木板,用木炭寫下幾行字:「想學測量、繪圖、設計工具者,日落前來找我。」他沒有多說什麼,只靜靜等待。
第一個來的是巴奈,農家的青年,皮膚黝黑,語氣沉穩,沒有多言,只低頭表示願意學習。接著是小雷,獵人之子,急性子,說想知道怎麼讓陷阱更準確。最後是伊魯,阿嘎的徒弟,活潑好奇,什麼都想嘗試。李辰起初對伊魯有些懷疑,跳脫太多的人往往難專注,但伊魯第一天就把他畫的圖偷偷描了回去,第二天竟畫出幾乎一模一樣的翻版,令他不得不重新評估這孩子的潛力。
他找了片空地,在竹棚下開了第一堂課。從最基礎的比例、方向講起,教他們如何用影子和木樁定點。李辰用樹枝在地上畫圖,讓他們親自操作。巴奈學得慢,但記憶牢靠;小雷手感好,模仿力強;伊魯則總愛變化,創意十足。李辰不強求一致,反倒鼓勵分工合作,讓每個人發揮所長。
一週後,他們已能丈量田地、繪製草圖,標示水渠與作物位置。李辰將基本符號教給他們:圓圈代表水源,三角指向田畦,直線是水渠,簡單符號卻承載整個規劃語言。他知道,這群人將是未來的核心。
某晚,他們圍坐火堆旁,討論白天練習。小雷提議改良水渠入水角度,巴奈注意到田地坡度影響排水,伊魯畫出一張「動力水車」草圖,雖然天馬行空,卻讓李辰眼前一亮。這些青年從無知到開始思考應用,正是他想要看到的成長。
幾天後,阿嘎來旁聽課程。這位嚴肅工藝師靜靜看著伊魯依圖削木,沒出聲,結束時卻輕輕拍了拍伊魯肩膀,「不錯。」這短短兩字,是對李辰最大的肯定。從此,越來越多年輕人被吸引,圍觀、提問,甚至有女孩偷偷學著畫符號。
李辰沒有多言,只繼續帶著這群青年,一筆一筆畫圖,一步一步丈量。他明白,這不是驚天動地的革命,而是一顆剛種下的種子。種子落地,終會發芽。夜晚星空璀璨,他望向天際,心中默念——若有朝一日,這些年輕人能獨當一面,部落的未來,必將不同。
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1SxInyo6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