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很喜歡買一些經典的故事書給孩子,例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等,希望藉此養成他們好品格。這些童話故事在市面上有著各種版本,其中有不少版本都會在故事的結尾加進教訓的原素,讓家長照本宣科,教育孩子,其中最普遍的表達方式是「這故事教訓我們做人要如何如何」。近來其中一本童話故事集收錄了格林童話〈聰明的格雷特〉,就因結尾而引來家長的異議。
那個故事的結尾把格雷特靠說謊來脫身的行為形容為「化險為夷」,有家長認為這是鼓吹孩子說謊話。原本的格林童話沒有這判語,或許編者認為這判語能點出她的「聰明」才加進去的。如果這判語是個問題,那麼故事標題更是個問題。整篇只看見格雷特如何貪吃主人的烤雞而嫁禍給不知情的客人,相對「聰明」,我覺得「狡猾」是個更貼切的標題。
這故事令我們反思:童話故事不盡是描寫美好世界,它的內容既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反面教材;孩子可以從故事本身領悟很多道理,不必成人急切地為他們點出教訓,一來成人的教訓可能只是畫成添足,二來好的故事不會只包含教訓,它能引發孩子思考人生,這對他們而言更為重要。
村上春樹說過,小說家該做的事,不是準備結論,而是累積假設。此言不虛,值得深思。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gSkbQdkRA
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OBlEwWocR